22.梦回繁华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梦回繁华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10:0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梦回繁华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文章条理分明的说明顺序,体会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体会画作背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味课文典雅而有韵味,严谨而又准确、科学的语言。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体会画作背后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历来为后人所景仰。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看看大家眼中的宋朝东京汴梁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品读《梦回繁华》,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介绍的。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一)资料助读
1.了解作家作品。
2.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
带着下列两个为自由朗读文,注意标画有效信息。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主要特征是什么
【展示】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2.这幅图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上河”什么意思呢?
【明确】画中的场景是清明时节的场景,“上河”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汴河”的意思,第二个是清明时节,各地的商贩来到汴河两岸赶集的意思。“上河”是个动词,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赶集”“赶圩”等。
【划分段落】
(三)重点研读
探究: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展示】
生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生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生3: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生4:摹状貌:“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作者用摹状貌的方法写活了画面细节,化静为动,使得画面描写生动至极。
探究: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再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赏析。
【展示】
生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生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生3:“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生4: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
【点拨】“十分”表程度上的限定,说明画面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去掉后,语气减弱,与作者的原意不符;“十分”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5: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点拨】“基本”表程度上的限定,是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大体一致,并不完全相同;去掉后,变成完全一致,与事实不符;“基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6: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点拨】“可能”表估计,表示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成了肯定的意思,与事实不符,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深入理解
1.这对《清明上河图》这一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的作品,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明确】①就整篇文章来说,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先说画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介绍画作的作者,紧接着介绍画作的内容,最后说明画作的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②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时,作者又采用空间顺序,先说“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紧接着是“画面中段”描绘的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最后“后段”描绘的是汴京市区的街道。
2.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优美的田园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繁华热闹的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五)拓展演练
本课说明条理分明、细腻具体、方法多样,请你仔细观察语文课本的封面,针对构图进行介绍。
1.仔细观察方面内容。
2.同位交流发现。
3.全班交流展示,师生评价提升。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京的生活面貌,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课堂板书
(八)教学反思
1.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自读课文的特点,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梳理说明文的三要素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并给予一定的鼓励。
2.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总是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老师和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再好的想法也难以落实。这节课,有个别问题的设置,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其实,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其创意的发现就会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