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10:1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孟子》三章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3.通过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一)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3.知识链接
先秦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它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结构越严密。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4.积累字词
通假字: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②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古今异义:
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跟“来”相对)
(二)整体感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用顶真修辞,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气势磅礴,增强了语势,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方面的优越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对照鲜明,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三)深层探究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设计意图: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明确】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接着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证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内容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四)品析语言
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争实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类推阐述,表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论证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表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国主张。
(六)拓展延伸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明确】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要失败的。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导入(文本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1.品析第一句,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从“居”“立”“行”三个角度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的。
2.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3.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阐述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
(二)深层探究
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2.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明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三)课堂小结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四)拓展延伸
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明确】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第三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导入一(问题导入):我们常说“环境造就人”,今天我们就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来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导入二(谈话导入):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可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文章去寻找答案。
  导入三(直接导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整体感知
1.作者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炼,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即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这也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3.第3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 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
(二)课堂小结
《<孟子>三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四)拓展延伸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对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请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五)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事实:历经磨难,大有作为(正面)
讲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反面)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高池深 兵革坚利米粟多 委而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