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美丽的颜色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美丽的颜色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15:0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美丽的颜色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他们炼制lì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每逢zhòu雨cù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zhì息。
(摘自艾芙 居里《美丽的颜色》)
(1)给上文加点的字注音。
暖气 通风罩 露天 棚屋
(2)给文中拼音写出汉字。
lì青 zhòu雨 cù至 zhì息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躁热得像温室。
B.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C.这个物理学家和言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D.她小心冀冀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这次考试考得很糟糕,原以为父亲会大发雷霆,没想到他竟和颜悦色地帮我分析了失误的原因。
B.他跟母亲干了一天农活,晚上回到家已是筋疲力尽。
C.小英在全省中学生舞蹈大赛中,以其优美的舞姿和新颖的编排,征服了评委,获得了一等奖,全家人简直是乐此不疲。
D.她小心翼翼地关上门,生怕惊醒睡梦中的舍友。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让他们在省运期间各显其能,使运动员从中感受到周口青年的友好。(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的”)
B.秋风一阵阵吹来,树技摇曳,月光.树影晃动起来,发出沙沙声。(去掉“月光”)
C.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了。(将“任务”或“的问题”删掉)
D.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缺少主语)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班级开展“学生骑车安全”主题班会,班主任强调说:“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
B.为避免青春期因敏感而冲动“怼”人,我们应该做到:主动沟通交流,理性看待事情;提高个人修养,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冷静思考,正确表达意见。
C.凡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驾驶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都必须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
D.我们大家务必记住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电话——即“96110”。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学会接纳生命里的每一天,无论好与坏、悲与喜,坦然面对世间的千变万化。
②沉淀自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人生最好的升华。
③人生是一个不断取舍、不断超越的过程。
④有句话说得好:“水的清澈,不是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在于它懂得沉淀。”
⑤让自己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温柔而强大。
②①⑤④③ B.③①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③⑤④②①
7.这篇人物传记的语言非常优美,请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经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2)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8.照样子,给下面的句子做批注。
示例: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批注:读到这一句,漫长的时间感油然而生。这种工作,似乎没有尽头。时间能消泯无数雄心,磨平一切棱角,但居里夫妇“并没有失掉勇气”。
(1)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2)玛丽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8.班级拟开展一次“走近居里夫人”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获诺贝尔奖外,玛丽·居里的各种荣誉称号有:会员56个,会长2个,院士19个,院长1个,博士20个,教授1个,荣誉市民3个;另外获得奖金10项,奖章16枚。爱因斯坦曾说:“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所宠坏的人。”
材料二: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玛丽·居里)
材料三:我把你们的奖金当作荣誉的借款,它帮助我获得了初步的荣誉。借款理应归还,请把它再发给另一些贫寒而又立志争取更大荣誉的波兰青年。(玛丽·居里)
(1)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阅读上面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居里夫人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请你为她写一段赞美词。
(4)请根据上联,补写出下联。
上联:天道酬勤,荣膺夫妻母女三诺奖
下联: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比埃尔和玛丽有时候离开仪器,平静地闲谈一会儿,他们谈的总是他们所迷恋的镭,说的话由极高深的到极幼稚的,无一不有。
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10.请赏析文中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们谈的总是他们所迷恋的镭,说的话由极高深的到极幼稚的,无一不有。
11.比埃尔为什么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12.结合全文,说说课文标题中“美丽”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词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因此范成大可以离间说:“已觉笙歌无暖热。”李义山《杂纂·意想》早指出:“冬日看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我们也说红颜色“温暖”而绿色“寒冷”,“暖红”、“寒碧”已沦为诗词套语。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通感各种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视觉和触觉向听觉里的挪移。亚理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锐”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因听、触两觉有类似处。我们的《礼记·乐记》有一节极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通联。“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槁木,倨中矩,曲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这节文章的主旨作了扼要的解释:“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马融《长笛赋》既有《乐记》里那种比喻又有比《正义》更简明的解释:“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文心雕龙·比兴》历举“以声比心”、“以响比辩”、“以容比物”等等,还向《长笛赋》里去找例证,偏偏当面错过了“听声类形”。《乐记》里一串体贴入微的“类形”,比起后世传诵的白居易《琵琶行》那一节,要添一层曲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只是把各种事物发出的声息——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声———来比方“嘈嘈”、“切切”的琵琶声,并非说琵琶大、小弦声“令人心想”这种和那种事物的“形状”。一句话,白居易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
《乐记》的“歌者端如贯珠”是说歌声仿佛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满又光润,构成了视觉兼触觉里的印象。近代西洋钢琴教科书里就常说弹出“珠子般的音调”,作家还创造了“珠子化”这样一个新词来形容嗓子,或者这样描摹鸟声:“一群云雀儿明快流利地咭咭呱呱,在天空里擞开了一颗颗珠子”。“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说珠玉相触那种清而软的声音,不是说“明珠走盘”那种圆转滑溜的“形状”,因为紧接就说这些大大小小的声音并非全像莺语一般的“滑”顺,也有像冰下泉流一般的艰“难”咽涩的。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七《善歌如贯珠默》就不同了,“美绵绵而不绝,状累累以相成。……吟断章而离离若间,引妙啭而一一皆圆。小大虽伦,离朱视之而不见:唱和相续,师乙美之而谓连。……仿佛成像,玲珑构虚。……清而且圆,直而不散,方同胃丸之重叠,岂比沉泉之撩乱。……似是而非,赋《湛露》别方惊缀冤;有声无实,歌《芳树》而空想垂珠。”这才是“心想形状”的绝好申说。
(摘编自钱钟书《通感》)
材料二:
通感修辞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首先,通感能创造新奇的审美意象。通感修辞可以创造新奇的审美意象。“好奇务新”是审美主体普遍具有的审美心理,也是诗词创作的一条基本审美规律,苏轼曾提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意谓,诗词创作应以奇趣为根本,甚至可超乎常规,违悖常理,只要合乎情感逻辑,使人感到新颖别致,就能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通感是感官感觉的互通,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想象或联想,所以基本不合常规,但由于情感熔铸于物象之中且合逻辑,所以可让接受主体产生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
其次,通感能强化深婉的审美境界。通感修辞能强化诗词幽深婉曲的审美意境。意境,是主体情思与客体之物象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是诗词审美的关键。意境包括客观存在的实境和主观创造的虚境两部分。其中实境是抒情载体,虚境是升华,虚境的创设将影响整部作品意境的审美效果和艺术品位。但虚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须在客观实境的具体描绘中通过想象与联想幻化出来。通感修辞,便可通过五官感觉的挪移来突破人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局限,产生一种虚幻似真、深曲隽永的审美境界。
第三,通感能增加审美的多重维度。审美维度即审美角度。通感修辞既强化了审美感知,同时又增加了审美的多重角度。因为通感不仅仅是两种感觉的打通,有时是三种甚至四种感觉的挪移,这样便可以从多个感觉角度感受客体之美。
以上从三个方面虽木必十分全面,但足以证明.能够恰当运用通感修辞,抓住感觉、情感的互通互联,确能创造出新奇的审美意象,强化诗词深婉的意境,增加审美的多重维度,从而增强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的美的魅力。
(摘编自赵洪义《论宋词中通感修辞的审美价值》)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声音、冷暖、气味等都可以在普通语言里借助通感彼此联系、如“响亮”“热闹”等词。
B.“听声类形”是将听觉和视觉沟通起来,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想象或联想,给人以新颖奇特之美。
C.元稹《善歌如贯珠赋》达到《礼记》所说的“心想形状”,以珍珠的圆满光润写出歌声的美妙动人。
D.通感修辞是客观存在的实境与主观创造的虚境相结合而产生的,虚境决定了整部作品的艺术品位。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声音的“尖锐”与“钝重”源于触觉的比拟,这说明听觉与触觉的本质是相同的。
B.通感是感官感觉的互通,突破人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局限,强化诗词深婉的审美意境。
C.诗词的创作在合乎悄感逻辑的基础上,追求奇趣、反常,能更好满足读者“好奇务新”的审美心理。
D.通感修辞应该建立在对客观实境的具体描绘上,这与《修辞立其诚》中“名实一致”的观点相契合。
15.下列选项,不合适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听觉的强弱节奏常被转化为触觉的虚实层次,如“绵密鼓点”或“疏朗琴音”。
B.色彩的冷暖属性常与触觉的刚柔特质在艺术理论中构成隐喻性对应关系。
C.视觉的明暗对比在传统绘画中被用以强化空间层次与立体效果。
D.嗅觉的浓淡差异常与味觉的醇薄特质在诗词中被并置为复合意象。
16.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17.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李凭弹箜的超凡技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8.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
19.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20.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21.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答案
1、①. nuǎn ②. zhào ③. lù ④. péng (2)⑤. 沥 ⑥. 骤 ⑦. 猝 ⑧. 窒 2.B 3.C 4.D 5.D 6.B 7.(1)“微妙”,是深奥玄妙的意思,在这里修饰“快乐”,说明这种快乐的非凡、深远,其内涵与意义是不可言尽的。 (2)“领域”,在这里指他们的学术范围,后面的“梦境”又将其形象化,将其比喻为美妙的境界,这就将居里夫妇热爱科学的情怀又一次显现了出来。
8.(1)读到这一句,我对居里夫人的佩服油然而生。居里夫人的工作强度、难度如此巨大,她却乐此不疲,体现了她坚忍执着、刻苦钻研的毅力和勇气。
(2)读了这句话,我充分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珍爱。她望着镭的姿势像望着她的孩子一样,表明了镭的珍贵和她对镭的珍爱。
9.(1)【示例】走近玛丽·居里,感受大家风采 (2)【示例】玛丽·居里一生获得很多荣誉,但她淡泊名利。(3)【示例】她用尽一生的时间,去发现美丽的“镭”;她获得过无数荣誉,却视名利如粪土;她从一个漂亮的姑娘,变成物理学的一个计量单位“居里”,成为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她就是——玛丽·居里。(4)【示例】厚德载物,勇攀物理化学两高峰
10.“总是”写出了居里夫妇痴迷于他们所研究的镭,表现出他们对科学全心全意的忘我的投入和奉献精神。
11.因为他对实验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
12、一是镭美丽的颜色,二是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追求的信念。
13.D 14.A 15.C 16.①首先提出通感中视觉和触觉向听觉挪移最早受关注;
②接着引用亚里士多德观点说明听觉与触觉的通联;
③然后以《礼记·乐记》和《长笛赋》为例,阐释听觉与视觉的通联及“听声类形”;
④最后对比白居易《琵琶行》,说明其仅为听觉间的比拟,未涉及听觉与视觉的沟通。 17.①“芙蓉泣露”将视觉(芙蓉)与听觉(泣露之声)、触觉(露的清凉)打通,“香兰笑”将视觉(香兰)与听觉(笑声)、嗅觉(香气)打通,创造新奇审美意象;
②通过多种感官的互通,强化了深婉的审美境界,让读者感受到箜篌声的悲喜交织;
③融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增加了审美的多重维度,展现李凭箜篌技艺的超凡。
18.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
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19.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20.(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21.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