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23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年 级:八年级 学 科:语文(统编版)
悠悠华夏历史,经典浩若繁星。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之“我心中的最美典籍”拉票活动开始了!
八年级(1)班的同学发现《孟子》也在投票之列。他们想通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篇文章,来给《孟子》拉票。
亲爱的同学,你愿意加入这次拉票会,一起捧起这颗灿烂的文学星辰吗?
驱动性问题:如何挖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的魅力,来为《孟子》拉票呢?
01
02
03
04
释义质疑组
思路探究组
朗读设计组
思想解读组
任务一:释义质疑——自学达人养成记
人物名片卡
1.孟子其人:名?朝代?学派?地位?学说?故事?
2.孟子其言:有何精彩语句?
3.《孟子》其书:地位?特点?代表文章?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亚圣”,主张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孟母三迁等著名故事。
“四书”之一。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代表:《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质疑组同学觉得畅通的文意是经典文章的基石,他们开展了如下活动:
结合课下注释①
学生发现:“郭”可以联系“出郭相扶将”;“委”可以联系“相委而去”;需要关注一词多义“而”。
疑问卡
(你可以对字词、句子、内容等提出疑问)
疑问1:天时、地利就是单纯指天气条件好、地理条件好吗?
王奕霏同学回答:古时行军作战都要占卜,以天干地支来推算胜败概率,“天时”应该指的便是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节。但高城、足粮等都是“地利”,可见“地利”的意思应指物质条件的优势。
教师总结:可见文言文释义中,应结合具体语境把握字词意思。
疑问卡
(你可以对字词、句子、内容等提出疑问)
疑问2:文中的“亲戚”如何与现在的“亲戚”相区别?
陶柯宇同学回答:我们现在的“亲戚”范围较大,泛指有血缘关系的人。而古时候“亲”专指父系亲属;“戚”专指母系亲属,我想起了古代说妃子的娘家干涉朝政,就叫外戚干政。
教师总结:可见文言文释义中,我们可以结合常用词语、成语、熟语帮助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1 古今异义词
亲戚(今义语义范围变大)
3 通假字
畔:同“叛”,背叛
同学们分享过程中的翻译收获
2 词类活用
域、固、威(形容词作动词)
文言文释义秘诀
一词多义(如“而”)整合记忆
借助熟语、成语、旧知进行延伸记忆
结合具体语境把握字词意思
疑问卡
(你可以对字词、句子、内容等提出疑问)
疑问3:文章的题目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什么文中在后半段才出现呢?
教师总结:与本文的思路、孟子的语言特点紧密相关,待后面揭晓。
任务二:思路探究——文意对答小擂台
思路探究组同学发现本文层层推进的思路可以成为拉票的一大亮点,为此他们这样探究:
文意对答进行时
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赢,
失道者输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议论文
孟子文章的第一个特点: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提出观点
论证观点
总结观点
天时与地利比较
地利与人和比较
从战争类推治国:
域民、固国、威天下不以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思路之美我来仿
我们曾经学过的《论语十二章》中有一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请你仿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地利、人和的两两对比论证,改写上面这则论语。
任务二:思路探究——文意对答小擂台
浩瀚书涯,深邃思想,读而思之而不悟。夫读而思之,必有欲知之者也,然而不胜者,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思路之美我来仿
准备非不充分也,书册非不多也,斋阁非不静谧也,读而弃之,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
任务二:思路探究——文意对答小擂台
任务三:朗读设计——文韵铿锵诵读会
朗读设计组同学认为在前两组同学的基础上,组织一次经典诵读会,会更突显本文的魅力:
我是朗读设计师
孟子的文章还有什么其他的魅力呢?让我们通过朗读设计,一起去进一步感受此文的语言魅力。
我选择的设计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中“非……不……”“也”需重读。
我的设计理由:
将双重否定词、句末语气词重读,更能强调地利条件的优越,论证更加有力。
胡雨晨同学
我选择的设计为: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读的时候声音应该渐强。
我的设计理由:
这是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地读,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王鑫宇同学
我选择的设计为:
“寡助之至”和“多助之至”,应重读。
我的设计理由:
这是一组对比,加强语气,能在对比中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骆钦仪同学
孟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
多用排比,巧用对比,妙用虚词,富有气势。
一次成功的经典诵读,除了有铿锵有力的朗读声,配乐、背景画面、朗诵造型等也能为其添彩不少。
朗读添彩方法知多少
配乐:古筝曲《高山流水》;电影配乐《大鱼》;边塞配乐;不要配乐……
背景画面:战争画面;孟子个人形象;百家学说的游说画面……
朗诵造型:汉服造型;长衫造型;白衬衫造型……
朗读添彩方法知多少
我建议加入边塞配乐。本文以战争引出论点,辅以战争铿锵之曲,更有韵味。
我建议背景配以孟子传播学说时的背影。孟子之论说在当时无法实现,配以背影,更显悲壮。
我建议身着汉服。不仅与本文时代相符,也可以传播中华的汉服文化。
任务四:思想解读——红星映红心
与材料牵手
思想解读组的同学认为一篇经典最精华之处在于其深刻而历久弥新的思想。
朱元璋特别不喜欢孟子,有一段著名的公案:他下令删除了《孟子》中的部分内容,甚至一怒之下,要取消亚圣孟子在文庙中的牌位。他实行过一系列治国措施:修筑城墙边界,诛杀开国元勋以正朝纲等。为什么朱元璋不喜欢孟子呢?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痛苦的战国时代。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统治者主张武力,蔑视仁政。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主张,并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但他的主张显然在当时无法实现。
孟子提倡“人和”“仁政”,否定暴力强权,这与统治者的理念背道而驰。
思考:孟子所提倡的精神与思想是什么?
新时代的“得道者”
联想读过的名著或生活体验,思考:在新时代是否也有这样的“得道者”?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他/他们颁发一张新时代“孟子精神”认证卡(撰写颁奖词)。
新时代“孟子精神”认证卡
我选择的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撰写一句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四:思想解读——红星映红心
新时代的“得道者”
新时代“孟子精神”认证卡
我选择的是谁:红军战士
我来撰写一句颁奖词:
鸿雁阵阵空中过,思念捎住红军心。道一声亲人,念一句恩情,红军的步伐踏过荆棘,红星的光芒照耀百姓。
任务四:思想解读——红星映红心
新时代的“得道者”
新时代“孟子精神”认证卡
我选择的是谁:袁隆平院士
我来撰写一句颁奖词:
他拿稻田做画纸,绘出实用主义的浪漫;他把生命当燃料,点亮丰衣足食的梦想。我们捧上一根稻穗,愿悠悠思念伴他长眠。
任务四:思想解读——红星映红心
时代里的那一抹红
孟晚舟在1028天后,终于回到祖国,那一抹中国红也成为机场最动人的色彩。机场群众合唱起了《我的祖国》,振奋人心。她之所以能回来,除了有中国外交部的多方斡旋,也有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与声援,更有祖国的支撑。
请你结合本文所学,为这一抹红写下你的感想。
任务四:思想解读——红星映红心
时代里的那一抹红
骆钦仪:
当她坐上回程的包机,窗外是无边黑夜,可我觉得,繁星的光亮一定照耀着她。晚舟,在暗夜里行舟,渡过湍急的江河,终会有五颗闪着金光的星星照亮回家的路。
俞晨旭:
古语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1028天,意味着美国不论用尽多少种黑暗手段,在东方巨龙放出的光芒下终会无所遁形。
王奕霏:
“晚舟无罪”“晚舟平安回家”机场上此起彼伏的声浪载着远行的小舟回到故乡,那一刻,中华大地上有多少滚烫的心相互守望,小心地保护着她的平安。
任务四:思想解读——红星映红心
拉票会点评
经典推介拉票会评分细则 评分角度 释义质疑组 思路探究组 朗读表演组 思想解读组
创意新颖(5分)
内容丰富(5分)
形式生动(5分)
成果精彩(5分)
其他精彩之处 (另加2-5分)
我的点评: 课堂小结
1.学习任务:疑问卡交流
2.学习成果:
流畅翻译了文本;
总结了文言文翻译策略。
1.学习任务:朗读多样设计2.学习成果:
体会了文本的语言之美。
1.学习任务:思维导图绘制
2.学习成果:
梳理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1.学习任务:迁移写作
2.学习成果:
体会了孟子思想的伟大之处。
任务一:融会贯通
孟子说,仁者无敌。读了练习纸上的材料,你对“仁者无敌”有什么心得体会?请选择其中一则或几则材料,模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的论证思路与写法,写下不少于100字的体会。
课后拓展
评价维度 自我点亮 小组点赞 老师点评
是否有全面解读材料? ☆☆☆☆☆ ☆☆☆☆☆ ☆☆☆☆☆
是否运用了本文的论证思路与写法? ☆☆☆☆☆ ☆☆☆☆☆ ☆☆☆☆☆
是否有个性化的体会? ☆☆☆☆☆ ☆☆☆☆☆ ☆☆☆☆☆
是否有出彩的论证语句? ☆☆☆☆☆ ☆☆☆☆☆ ☆☆☆☆☆
任务二:成果展览
以读书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读书任务,自主完成:
(1)同源阅读:阅读同样出自《孟子》中的经典文章,编制语段集锦手册;
(2)同类阅读:比较阅读战争主题的其他文章,如《曹刿论战》,绘制文学小报。
完成任务后,各小组将读书成果在班级文化长廊展出。
课后拓展
评价维度 自我点亮 小组点赞 老师点评
讨论的积极度 ☆☆☆☆☆ ☆☆☆☆☆ ☆☆☆☆☆
编制手册的创意度 ☆☆☆☆☆ ☆☆☆☆☆ ☆☆☆☆☆
阅读体会的广度 ☆☆☆☆☆ ☆☆☆☆☆ ☆☆☆☆☆
其他环节的精彩度 ☆☆☆☆☆ ☆☆☆☆☆ ☆☆☆☆☆
感 谢 观 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