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学常识以及文言词句。 2.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反复诵读,积累名句,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4.理解“大丈夫”崇高人格的内涵。
课前学习任务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章大意。 2.查找关于公孙衍张仪的资料,了解他们的故事。 3.解释重点字词。 (1)通假字:女 (2)一词多义:戒、居、之 (3)词类活用:冠,淫、移、屈 (4)判断句式:妾妇之道也。此之谓大丈夫。
课上学习任务
【资料链接】 “纵横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张仪、公孙衍、苏秦、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人物小传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魏国犀首。最初出仕魏国,后为秦惠文王所用为秦将,因替秦国收复河西,而受封大良造。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魏襄王元年,发起楚、韩、赵、魏、燕五国合纵攻秦,并挑动义渠君袭秦后方,取得胜利,身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后因合纵失败,加之不断卷入列国政争,而被魏国、韩国弃用。晚年,一说死于魏国政争,一说被秦武王尊为相邦,死于秦。 张仪:(?-前310),战国时魏国贵族的后代,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主张连横策略以瓦解反秦联盟。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使秦占有河西、上郡、河东等地。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齐楚联盟,帮助秦国夺取楚汉中地区。封武信君。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公元前309年,张仪去世。 孟子: 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性本善,施行仁政。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已的政治主张。但当时战国诸侯王急需解决的是“以攻伐为贤”,就是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帮助他们打胜仗,在外交上战胜别的诸侯国,成就他们的“霸道”的人才。然而孟子所推行的是(仁政)—“王道”,他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不被任用,没有屈从君王的旨意。“退而与万章之徙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学习任务一】 梳理双方的观点和论据,研读赏析语句,把握双方的立场态度。 1.理解景春眼中的大丈夫: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理解孟子眼中的大丈夫: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学习任务二】 任选一方,仿照示例“观点+论据”形式,用自己的话表述陈词。
【学习任务三】 最佳辩手:参照评选标准,为最佳辩手孟子写一段颁奖词。(150字左右)
3.道德与正义的坚守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大丈夫”,请任举一例,说说自己对他们的认识。
推荐的学习资源
1.《孟子旁通》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04月(共23张PPT)
23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年 级:八年级
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富贵不能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核心任务:
欣赏一场辩论,
为最佳辩手写颁奖词。
1.通读文章,读正字音,读准停顿;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上下文推断,
疏通文意。(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圈画出疑难字词。
熟读:晓畅文意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qiè)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qiè)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提示:
1.通假字:“女”通“汝”
2.一词多义:戒、居、之
3.词类活用:冠,淫、移、屈
4.判断句式:妾妇之道也。
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教导;女儿出嫁时,母亲给以教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从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孟子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此之谓大丈夫。
明确辩题
何谓大丈夫?
景春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立论陈词
1.梳理出双方的观点和论据,研读赏析,感受双方的看法态度。
景春 孟子 观点 观点
理据1 理据1
理据2 理据2
理据3 理据3
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此之谓大丈夫。
丈夫之冠也……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敬仰、崇拜、赞叹、认可、羡慕
(反问、副词)
公孙衍: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
主要事迹:
任秦相,率秦攻魏(公孙衍的家乡)
受魏贿金,停战魏国,
受张仪排挤,弃秦投魏,获魏重用,
魏国衰败,联合多国,抗秦,未成。
出任魏相,佩五国相印,
对秦发兵,兵败。
任韩相,攻秦再败,出逃,
晚年归秦,于秦相任上病逝。
景春眼中的大丈夫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大丈夫也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诸侯惧
安居——天下熄
有威望、有地位
有影响天下的能力
张仪: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
主要事迹:
说魏事秦,谋任秦相
为秦假意投魏,出任魏相
说魏成功,重任秦相
献地诱楚,任楚相
游说韩王事秦
游说齐王事秦
游说燕赵事秦
孟子眼中的大丈夫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为大丈夫乎?
是为大丈夫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不屑、轻蔑、鄙视、诘责
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
合纵:联合弱国对抗强国;
连横:弱国联合强国制衡第三国;
纵横家特点: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
张仪“连横”的努力及结果:
相魏,说服魏国背纵连横。
相楚,二骗楚怀王
一骗:以商於之地六百里骗楚怀王与齐国毁约绝交。
二骗:楚国受骗,与秦大战而败,愿割地。
相韩,说服韩王攻打楚国讨秦国欢心。
归秦,得五城邑,封武信君。
出使齐国,说服齐王归附秦国。
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地归附秦国。
出使燕国,说服燕王割地归附秦国。
群臣多谗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
诸侯听说秦武王不喜欢张仪,都背叛连衡,重新合纵。
纵横家之道:
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谁用他们就帮谁。
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
他们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自己没有理想,
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朱自清《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孟子眼中的大丈夫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为大丈夫乎?
是为大丈夫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不屑、轻蔑、鄙视、诘责
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仁)
(礼)
(义)
(坚守正道)
(处事原则)
孟子思想: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人性本善,
施行仁政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已的政治主张。但当时战国诸侯王急需解决的是“以攻伐为贤”,就是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帮助他们打胜仗,在外交上战胜别的诸侯国,成就他们的“霸道”的人才。
然而孟子所推行的是(仁政)—“王道”,他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不被任用,没有屈从君王的旨意。“退而与万章之徙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示例:景春:大丈夫应是有能力有威望有地位的男子。像公孙衍,在秦国封爵位大良造;魏襄王时期,再得任用做相邦;后佩魏、赵、韩、 燕、楚五国印对秦发兵;晚年归秦,于秦相任上病逝。再如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以“连横” 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受秦王赏识,封为相国;以“横”破“纵”,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秦国失宠出逃,后在魏国担任相国。他们的言行让天下诸侯都惧怕,他们的行为影响到天下的太平,这样的人是“大丈夫”。
立论陈词
2.任选一方,仿照示例“观点+论据”形式,表述陈词。
示例1:孟子:“大丈夫”,不一定要谈地位、论威望,但是要有个人独立的意志,有自己的思想、行为标准。公孙衍、张仪虽位极人臣,地位高、有威望、能力强,但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迎合君王的贪利成就霸业之心,为自己的功名利禄,可以挑动战事、左右卖国、背信弃义。曾经重用过他们的六国,并没有因此得以保全,百姓更受战乱之苦。他们的行为和出嫁女子完全顺从丈夫意志所行的“妾妇之道”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味顺从,没有自己的立场和道德准则。
示例2:孟子:真正的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被富贵、贫贱、威武等外部因素迷乱、动摇、屈服。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从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大丈夫”,即能坚守道义、有原则、够坚定。
最佳辩手
最佳辩手参考标准 观点清晰
理据充分
手法多样
结构合理
语言特点
参照评选标准,为最佳辩手孟子写一段颁奖词。(150字左右)
示例1: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 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仁、义、礼”思想的坚守者。论辩中他处变不惊、理据结合,借助反问驳斥、 类比说理、排比力证的方式来阐释论证自己的观点,条理分明地树自己的旗帜。整个论证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论证严密。他就是今天的“最佳辩手”——孟子。
示例2:在辩论中,他首先连用两个反问句反诘驳斥对方,否定对方的观点;接着举“妾妇之道”作类比说理,直接反驳,指出公孙衍、张仪与“妾妇之道”本质一样都是顺从,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最后正面立论,从三个方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整个辩论过程有“破”有“立”,结构紧凑,论证严密;举例、类比、对比论证以及排比、对举的方法运用使论证富有气势和感染力。最佳辩手,非孟子莫属!
我眼中的大丈夫
对道德与正义的坚守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大丈夫”,请任举一例,说说自己对他们的认识。
示例1:民主战士闻一多,被国民党枪杀。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是立于天地间的大丈夫。
示例:钱学森:不为美国许以的高官厚禄所动,冲破层层阻碍,一心要报效祖国……文天祥:被元兵俘虏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高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秋瑾……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罗贯中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梁启超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王诩(纵横家)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请你从课文中选择一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并阐述理由。
拓展
板书
谢 谢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富贵不能淫》
作业练习
1.给下面词句中的加点字注音,再按要求进行筛选。 丈夫之冠( ) 往之女( ) 家 以上两字中,( )是通假字。“通假异读”是指通假字通哪个字,就读哪个字的读音。 2.文言文中,一些动词有使动用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三个词语并解释。 示例:威武不能屈 使 … … 屈服 (1) (2) (3) 3.按要求填空,完成读书卡片。 孟子与《孟子》 (1)“子”在古代有时是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如 、孟子、荀子、墨子、 、庄子、列子、韩非子等。 (2)孟子,名 ,战国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 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思想。被后世称为“ ”,与孔子并称“孔孟”。 (3)孟子的故事、文章广为人知。请列举两个与孟子有关的故事或成语: 、 。 (4)《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长于雄辩,极富感染力,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与《 》《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4.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大丈夫之辨”主题读书活动。 (1)孟子笔下的“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中,针对景春提出的问题,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应该是: (2)读故事,辨“大丈夫”。 [甲]公孙衍的故事 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使秦国得到了魏国的河西地带。后来,公孙衍到魏国效力。但是,当时的魏国因为受到秦国的攻打已经千疮百孔了。因此,公孙衍想要联合各诸侯国来对付强大的秦国,这正是公孙衍的“合纵”思想。 [乙]张仪的故事 张仪年纪轻轻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后,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游说天下诸侯,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最后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秦惠王因为张仪功劳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吗?请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3)以今人的眼光看“大丈夫”之说。 孟子在关于“大丈夫”的论述中,说了下面这番话。在今天看来,这番话是否正确?请发表你的见解。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5.课文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如果让你从中选择一句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 为什么 答案: 1.guàn,rǔ,女 2.(1)必先苦其心志,使……苦 (2)劳其筋骨,使……劳累 (3)饿其体肤,使……饥饿 3.(1)孔子 老子 (2)轲 儒家 亚圣 (3)孟母三迁,以五十步笑百步 (4)论语 4.(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3)略。 5.[示例]我会选择“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一句作为我的座右铭。这句话句式整齐,分别喻指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这三个重要内容,意蕴丰富,我非常喜欢。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感知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熟读成诵,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在对比与分析中理解“大丈夫”崇高人格的内涵;关照现实,树立崇高理想。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大丈夫”崇高人格的内涵。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章大意。 2.查找关于公孙衍张仪的资料,了解他们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孟子三章》中的《富贵不能淫》。 二、掌握重点字义 1.通假字:女 2.一词多义:戒、居、之 3.词类活用:冠,淫、移、屈 4.判断句式:妾妇之道也。此之谓大丈夫。 这篇文章是景春和孟子的一段对话。这节课的核心任务:欣赏一场辩论,为最佳辩手写颁奖词。 三、明确辩题 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关注双方观点。 明确: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此之谓大丈夫。 (由高频词“大丈夫”可知辩题: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四、立论陈词 任务一:梳理双方的观点和论据,研读赏析,感受双方的立场态度。 1.分析景春眼中的大丈夫: 公孙衍、张仪大丈夫也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明确:通过比较分析,抓住“岂不”反问句式、副词“诚”,在朗读中感受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敬仰崇拜、认可肯定、赞叹羡慕,补充公孙衍、张仪的事迹,目的是理解景春眼中的大丈夫是指有地位有威望有能力的人。 2.分析孟子眼中的大丈夫: 为大丈夫乎? 是为大丈夫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补充:孟子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性本善,施行仁政。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已的政治主张。但当时战国诸侯王急需解决的是“以攻伐为贤”,就是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帮助他们打胜仗,在外交上战胜别的诸侯国,成就他们的“霸道”的人才。然而孟子所推行的是(仁政)—“王道”,他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不被任用,没有屈从君王的旨意。“退而与万章之徙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明确:通过比较分析孟子的观点和论据,抓住“为、是为、焉得”和反问句式,在朗读中感受孟子对公孙衍、张仪的不屑、轻蔑、鄙视,补充纵横家特点、朱自清的相关评论以及张仪“连横”的努力结果,目的是理解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在个人修养上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有责任担当;有坚定点处事原则。 任务二:任选一方,仿照示例“观点+论据”形式,表述陈词。 示例1: 景春:大丈夫应是有能力有威望有地位的男子。像公孙衍,在秦国封爵位大良造;魏襄王时期,再得任用做相邦;后佩魏、赵、韩、 燕、楚五国印对秦发兵;晚年归秦,于秦相任上病逝。再如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以“连横” 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受秦王赏识,封为相国;以“横”破“纵”,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秦国失宠出逃,后在魏国担任相国。他们的言行让天下诸侯都惧怕,他们的行为影响到天下的太平,这样的人是“大丈夫”。 示例2: 孟子:“大丈夫”,不一定要谈地位、论威望,但是要有个人独立的意志,有自己的思想、行为标准。公孙衍、张仪虽位极人臣,地位高、有威望、能力强,但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顺从君王的意志。为迎合君王的贪利成就霸业之心,为自己的功名利禄,可以挑动战事、左右卖国、背信弃义。曾经 重用过他们的六国,并没有因此得以保全,百姓更受战乱之苦。他们的行为和出嫁女子完全顺从丈夫意志所行的“妾妇之道”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味顺从,没有自己的立场和道德准则。 示例3: 孟子:真正的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被富贵、贫贱、威武等外部因素迷乱、动摇、屈服。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从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大丈夫”,即能坚守道义、有原则、够坚定。 明确:通过用自己的话表述陈词,更加深刻理解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在个人修养上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有责任担当;有坚定的处事原则。 总结: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五、最佳辩手 任务三:参照评选标准,为最佳辩手孟子写一段颁奖词。(150字左右) 示例1: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仁、义、礼”思想的坚守者。论辩中他处变不惊、理据结合,借助类比说理攻对方之堡垒,条理分明地树立自己的旗帜。他就是今天的“最佳辩手 ”——孟子。 示例2:在辩论中,孟子首先连用两个反问句反诘驳斥对方,否定景春的观点;接着举“妾妇之道”作类比说理,直接反驳,指出公孙衍、张仪与“妾妇之道”本质一样都是顺从,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最后正面立论,从三个方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整个辩论过程有“破”有“立”,结构紧凑,论证严密;举例、类比、对比论证以及排比、对举的方法运用使论证富有气势和感染力,真不愧为最佳辩手! 六、我眼中的大丈夫 对道德与正义的坚守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大丈夫”,请任举一例,说说自己对他们的认识。 示例1:民主战士闻一多,被国民党枪杀。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充分体现了孟子所说的“义”,是立于天地间的大丈夫。 示例:钱学森:不为美国许以的高官厚禄所动,冲破层层阻碍,一心要报效祖国…… 文天祥:被元兵俘虏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高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秋瑾…… 七、总结课文:齐读以下三句话。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罗贯中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梁启超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王诩(纵横家) 愿每位同学都能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立身于这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