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38张)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38张)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14 21:02:41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沟壑纵横
的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地





山河汊纵横的珠江三角洲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什么力量造成了如此丰富多样地表形态?思考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习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主要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依据教材、自主学习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4. 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面积在不断增大。
(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
(2)设想地壳的水平运动还会形成怎样的地形?举例说明
(3)据你所知有什么例子证明地壳的升降运动呢?
合作探究红海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 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右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平行于地球表面
地壳水平位移,岩层弯曲变形
隆起或凹陷
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变迁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青藏高原、台湾海峡、那不勒斯海岸垂直于地球表面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依据学案、自主学习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4.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举例说明)
(1)风化作用:
(2)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风化作用 崩解或破碎②①③④岩石碎块或砂粒 风化地貌植物根劈观看试验实验.AVI
流水对砂粒有什么样的作用? 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各小组PK 观看图片,说出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流水侵蚀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长江三峡(V形谷)九寨沟瀑布石 柱石 笋石钟乳流水化学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冲积扇河流冲积平原流水堆积三角洲风力侵蚀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城堡风蚀蘑菇 风力堆积 新月形沙丘凸而缓凹而陡合作探究(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2)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1、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
力堆积的地表形态,读图
回答(1)~(2)题BC海蚀柱海蚀崖海浪堆积海浪侵蚀沙滩U形谷冰川侵蚀角峰冰斗U形谷五种外力作用间的关系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 1.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千沟万壑地貌是怎样形成的?2.分析长江三峡形成的地质作用?【思考】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结果关系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使地表变得崎岖 使地表变得平坦 同时进行, 某一地点某一时期以某一作用占主导,从全球看,以内力作用为主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总结归纳】岩石圈物质循环变质岩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本节知识结构1.“沧海桑田”之说是      ( )
A.太阳辐射能 B.外力作用
C.地壳运动 D.地球内部的热能
2.下列现象中,在缓慢进行的是  ( )
A.山崩 B.珠穆朗玛峰在升高   
C.地震  D..火山活动
3.下列地表形态由地壳的水平运动引起的是( )
  A.褶皱山脉 B.地表的高低起伏  
C.海陆变迁 D.沙滩课堂训练CAB读下列景观图,回答4~5题。
4.该古迹已破损严重,面目全非,这主要是下列哪种作用的影响所致 (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冰川侵蚀
5.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气候干燥 B.地形平坦 C.尼罗河流过 D.植被较差AB6.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 堆积而成的
  B.长江三峡是地壳上升、河流侵蚀下切形成的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蚀地貌
7.有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三大类岩石间均能直接转化
  B.循环过程中的能量均来自地球内部
C.侵入岩和喷出岩都属于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
D.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意义不大。DC8.读“地貌示意图”,回答:
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DCB9.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将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填入空格内:属于冷却凝固作用是   ;属于重熔再生是     ;属于变质作用的是     ,表示外力作用的是   。
(2)A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B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⑥⑦①④②③岩浆岩沉积岩东非大裂谷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
2.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
情态目标:
?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
2.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
【教学重点】
?
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
【教学难点】
?
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课时】
?
1课时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
投影地质地貌图片: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地貌形态的景观图片,并设问:这些景观图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地表形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样的。地球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么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
板书: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老师讲解:地表形态:地面的起伏状态,人们直接可以感知的地表特征。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那么是谁来塑造地表的形态呢?──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先学习内力作用。
?
学生通过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
问题1:内力能量来源──地球内部;
?
问题2:外力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
问题3:外力有哪些动力──风、流水、冰川和生物;
?
问题4:内力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
问题5:外力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研究之前看到的那些美丽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
合作探究一:
?
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
2.什么力量促使该地表形态由海洋变成高大的褶皱山脉?
?
3.上述力量的表现形式中,喜马拉雅山属于哪一种?
?
4.这种力量最终对地表形态产生何种影响(高低不平还是趋于平坦)?
?
板书:一、内力作用
?
内力作用的第一种形式:地壳运动
?
课件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和裂谷?? 总结:水平运动──褶皱山和断裂带
?
课件展示图片:陡峻的华山?????? ??总结:垂直运动──
?
?
?
展示图片和资料完成活动:
?
活动1:书本P70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的地壳运动痕迹,说明其形成过程。
?
?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
答案:海岸处于下沉运动状态中,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底部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到了。
?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
答案:海岸处于上升运动,原因是那时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
?
(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
?
答案:地壳运动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具有周期性特征。
?
活动2:台湾自古与祖国大陆连成一片,目前分割着大陆与台湾海峡的形成,经过无数次的海陆变迁。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晋江深沪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试述其形成原因,并在示意图中标出海峡的相应位置。
?
?
课件展示完成表一:地壳运动的类型
?
?
内力作用的第二种形式:岩浆活动
?
课件展示图片并讲解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的过程。
?
特别声明:岩浆活动晚于地壳运动。
?
内力作用的第三种形式: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
过渡:课件展示资料:两千万年以来,据科学家估算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至少1万多米之上,可是现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4.43米。
?
引出: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还有外力作用
?
板书:二、外力作用
?
课件展示图片:岩石风化图片──昼夜温差使岩石破碎(静态下破坏)
?
讲解风化作用过程和结果: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风化作用为其它外力创造了条件。
?
表现一:风化作用
?
课件展示图片: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海蚀地貌,冰蚀地貌,雅丹地貌。
?
讲解:水、冰川、空气、海水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
?
表现二:侵蚀作用(运动状态下破坏)
?
同学们想一想,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
?
课件展示图片:沙尘暴(风力搬运)和泥石流(流水搬运)
?
表现三:搬运作用
?
课件展示图片:冲积扇,新月形沙丘,海边的沙滩,冰积地貌。
?
讲解: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
表现四:堆积作用
?
课件展示图片:长江流域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
?
合作探究二
?
1.长江流域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
答案:流水作用
?
2.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表沉积物质的来源。
?
答案:来自于上中游山区
?
3.简单推测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过程。
?
?
小结:四种外力之间的关系:四种外力表现形式是一个连续过程。
?
小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
?
??????????????????????????????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
?
表现形式
?
?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
?
?
随堂练习
?
?
1.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
?
2.对照本节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还可以补充哪些箭头?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从???????? 到形成???????????????? 又到新的????????? 形成。
?
板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单项选择题
1.“沧海桑田”之说是指( )
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 C.地壳变动 D.地球内部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能 B.重力能
C.潮汐能 D.地球内部的热能
下列现象中,在缓慢进行的是( )
A.山崩 B.珠穆朗玛峰在升高 C.地震 D.火山活动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 )
A.地质作用 B.地质构造 C.变质作用 D.内力作用
5.长城西段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原因是( )
流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水的溶蚀
由地壳水平运动引起的是( )
岩层的水平位移和弯曲隆起 B.地壳的抬升或下沉
C.海陆变迁 D.地势的高低起伏
岩石圈是指( )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D.上地幔
8.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B.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能改变地表形态
C.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只进行物质交换不进行能量传输
D.变质岩不能转化成沉积岩
9.地球表面虽经干百万年的风雨侵蚀,但地面仍然是不平坦的,对此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 是
A.海洋水位不断升降 B.地壳运动不断发生
C.时间还不够漫长 D.侵蚀不够强烈
以下地理事物不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富士山? C.喜马拉雅山脉? D.马里亚纳海沟?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B 5.B 6.A 7.C 8.A 9.B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