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5 10:3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 第23课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字词
通假字:“往之女家” 中 “女” 同 “汝”,意为 “你”。
古今异义:“丈夫之冠也” 中 “丈夫” 古义指成年男子,今义指女子的配偶。
词类活用:“富贵不能淫” 中 “淫” 意为 “使…… 迷惑”;“贫贱不能移” 中 “移” 意为 “使…… 改变”;“威武不能屈” 中 “屈” 意为 “使…… 屈服”,均为使动用法。
(二)原文及翻译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 —— 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 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 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三)文章结构与主旨
结构:文章开篇景春提出 “什么是大丈夫” 的论题,并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孟子先运用比喻论证,以 “妾妇之道” 类比公孙衍、张仪之流的行为,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主旨:探讨 “何谓大丈夫” 的问题,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大标准,即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违背自己的原则;富贵、贫贱和威武这些外部因素都不能使之惑乱、动摇和屈服。
(四)重点问题梳理:
大丈夫的标准如何理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是大丈夫应坚持的根本原则,体现了对 “仁”“礼”“义” 的坚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是大丈夫在得志与不得志时的处世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是大丈夫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极端情况时应有的操守。
现实意义: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应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二、拓展练习
一、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单于使卫律召武①受辞。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③并咽之,数日不死。
(班固《汉书·苏武传》)
【丙】
子思④居于卫,缊袍无表⑤,二旬⑥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武:苏武,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②惠:常惠,苏武的副使。③旃毛:毡子毛。④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⑤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⑥旬:每旬为十天。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中的第二个“居”与“子思居于卫”中的“居”,意思相同,都表示“居住”。
B.“与民由之”中的“由”是“遵从”的意思,与成语“由此及彼”中的“由”意思不同。
C.“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与《桃花源记》中“停数日,辞去”中的“辞”意思不同。
D.“假”有“借助,凭借”“吸收,采取”“借给,贷给”等义项,“吾假人”中的“假”是“借给,贷给”之意。
2.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其原有的名词功能,而具有动词的功能。 一词多义:啮:①咬 ②缺口 ③侵蚀
3.读完【丙】文,有同学认为田子方的话“吾与人也,如弃之”不尊重受赠者,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4.【甲】文中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是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坚守的道义。请结合【乙】【丙】两文分析这种精神在苏武和子思身上的体现。
【答案】
【小题1】A
【小题2】天下起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小题3】示例一:我认同这一观点。田子方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给别人东西,就如同我丢掉了一样”,展现了其居高临下的施舍态度,这种带有随意性的赠予方式是不尊重受赠者的。
示例二:我不认同这一观点。田子方说这句话的前提是“恐其不受”,他害怕子思不接受他的赠予,所以才将赠送的行为说得如此随意,就是想要卸下子思的心理负担。
【小题4】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以雪和毡毛充饥,表现了苏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子思生活贫困,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宁可穿着自己的破衣烂衫,表现出了“贫贱不能移”的君子之风。
二、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列御寇者,郑人也,隐居不仕。郑穆公时,子阳为相,专任刑法,列御寇乃绝迹穷巷,面有饥色。或告子阳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①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子阳闻而悟,使官载粟数十乘而与之。御寇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之。入见其妻,妻望之而拊②心曰:“妾闻为有道之妻子皆得佚乐③,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非命也哉!”御寇笑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栗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居一年,郑人杀子阳,其党皆死,御寇安然独全。终身不仕,著书八篇,号曰《列子》。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有道之士:此处指品德高尚的人。②拊(fǔ):拍打,轻击。③佚(yì)乐:安乐。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
(2)与民由之
(3)再拜而辞之
(4)君过而遗先生食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子阳闻而悟,使官载粟数十乘而与之。
4.[乙]文段中的列御寇能否被称为“大丈夫”?请结合[甲]文段中孟子的观点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1)行冠礼(2)遵从(3)推托(4)给予,赠送
【小题2】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小题3】(1)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子阳听到后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派遣官吏带着几十车的粮食给予列御寇。
【小题4】列御寇能被称为“大丈夫”。他家境贫困,但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操守;面对妻子的怨责,并未听从其劝告;在面对子阳派人送来的粮食时,头脑清醒而不为所动,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
三、请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
【甲】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多得像一堵墙。
【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往之女家/不闻爷娘唤女声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D.俄有使使止之/俄而雪骤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尾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反问的句式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大义凛然的气节。
B.【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断句为: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C.【丙】文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
D.【乙】文中“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写观者的反应,正面描写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无畏气概。
4.你要在凤凰古村的文天祥纪念馆做一次导游,请结合【甲】【乙】【丙】文具体内容,向游客介绍文天祥是如何体现“大丈夫”精神的。
【答案】
【小题1】D
【小题2】(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两次,然后受刑而死。
【小题3】D
【小题4】示例:文天祥是一位真正的“大丈夫”。在国家危亡之时,他挺身而出,为国尽忠职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让人敬仰。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他一身浩然正气,南面再拜就死,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①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之察察③,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④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糟:酒渣。②醨(lí):薄酒。③察察:洁白的样子。④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上至 B.名之者谁 有仙则名
C.得志,与民由之 博学而笃志 D.闻寡人之耳者 吾闻之
2.下列对【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B.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C.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4.孟子提出“大丈夫”的标准,在欧阳修和屈原身上都有体现,请结合【乙】文和【丙】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1)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2)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
【小题4】欧阳修在被贬滁州时,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体现了“不得志,独行其道”,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的为官之道,这是大丈夫“行道”的表现;屈原在举世混浊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清白和正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投江自尽,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坚守自我、不屈服于外界压力的表现。
请你阅读以下三段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文本二】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文本三】
夏完淳,字存古,华亭人。年十六,从其师陈子龙起兵太湖。子龙战败,完淳走吴易军为参谋。易败,复与吴圣兆连谋反正,被执至留都。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①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 ,感动华夷。吾当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承畴无以应,惟色沮而已。
时完淳妇翁②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气稍不振,完淳厉声曰:“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栴遂不屈,与完淳同死,完淳时年十八。
(选自《皇明四朝成仁录》)
【注释】①洪亨九:指洪承畴。②妇翁:指妻之父。
读文本·明节奏:
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三处)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理文意·析字义:
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查阅词典法:①真诚,真心②真实,实情③真正,确实 诚:______
(此空填序号)
往之女家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女:______
从其师陈子龙起兵太湖 课内迁移法:隶而从者 从:______
承畴无以应 成语借鉴法:应对如流 应:______
3.品手法·释句义:
《富贵不能淫》中“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一句是________的文言句式,意思是________,这是孟子对景春的话语的反驳。文本三中“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一句意思是________,表现出夏完淳面对危难时的正气凛然。
4.悟情感·促成长:
你认为夏完淳是孟子笔下的“大丈夫”吗?结合三则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小题2】
同“汝”,你
跟随
回答,回应
【小题3】
判断句
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我的年纪虽然小,但是可以牺牲生命报效国家,怎么能够退让呢
【小题4】我认为夏完淳是孟子笔下的“大丈夫”。夏完淳多年为抗争清兵东奔西走、漂泊流浪仍然不改初心,是为“贫贱不能移”;被俘虏后面对敌人投降后仍能官复原职的劝说不为所动,是为“富贵不能淫”;被捕后嘲讽叛贼,在死亡面前凛然不惧,舍生取义,是为“威武不能屈”。所以,他是孟子笔下的“大丈夫”。
六、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中“命”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临危受命 B.耳提面命 C.相依为命 D.不辱使命
2.对文段中“大丈夫”的理解,下列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丈夫是叱咤风云、威震天下、功成名就的人。
B.大丈夫是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的人。
C.大丈夫是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原则的人。
D.大丈夫是不因富贵迷惑、不因贫贱动摇、不因威压屈服的人。
3.根据《富贵不能淫》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德①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②尽,短兵接战。战益怒,气愈壮,而水浸盛,吏士皆降。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③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营。水盛船覆,失弓矢,独抱船覆水中,为羽所得,立而不跪。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焉?”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羽所杀。
(取材自《三国志》)
注释:①德:三国时魏国名将庞德。②矢:箭。③五伯:低级军官。
庞德在樊城之战中被关羽擒获,关羽劝他投降,他怒骂关羽并做出的①________________选择,最终被关羽所杀。可见,庞德是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所说的“②________________”的大丈夫。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示例:誓死不降威武不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