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等五首)学习任务单(表格式)+课件(共31张ppt)+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5-2026学年语文上册(统编版)八年级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等五首)学习任务单(表格式)+课件(共31张ppt)+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5-2026学年语文上册(统编版)八年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6 07:42:43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春望》《月夜》联读
教学目标
1.分别找出能统筹诗歌的一个字,并阐述。 2.2.通过朗读和描述,初步感知两首诗歌的画面。 3.通过分析画面,明确诗人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4.4.通过对比阅读,探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感知两首诗的画面; 诗人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导入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张先说心因为多情,就像双丝网,里面有千千万万个结。杜甫的诗,也一样,情感丰沛,亦有千千结。今天就从《春望》和《月夜》中一探究竟吧。 二、初读 明意说画 屏显《春望》《月夜》。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如果要从每首诗中找一个字来统筹,你认为分别是哪个字? 明确:望 看 选择一个视角,说出所看到的画面。 视角: 《春望》中杜甫、花、鸟、百姓...... 《月夜》中杜甫、妻子、小儿女...... 示例: 我是“_感时花溅泪_”中的花,我望到安史之乱对社会的巨大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留下了悲伤的泪水。 我是“烽火连三月”中的普通老百姓,我望到疯狂的不止息的战火毁灭了我的家园,我站在灰烬前,竟不知何去何从。 我是“遥怜小儿女”中的小儿女,我看到母亲在窗前默默流眼泪,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哭,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她,如果父亲在家就好了。 三、再读 析画述情 选择一个画面,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感。 示例: 在“_感时花溅泪_”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痛苦,他说花流泪,其实是他在流泪,他的泪是流给自己的,流给家人的,也是流给同样遭遇的老百姓的,这体现了他身在动乱时局的痛苦,表现了他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_白头搔更短_”中,我看到了一位伤时忧国的诗人,他因为愁绪无法排解而不停地抓首,导致头发越来越短,满头白发无不诉说着深深的心事。 在“_香雾云鬟湿_”中,我看到了一位在雾中站立良久的女子,她周边的雾似乎都感染了她身上的香味,她站立太久,鬓发都湿了。浓郁的忧愁从她身上无形地散发出来,沉重又伤感。 《春望》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月夜》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四、三读 品味异同 《春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月夜》。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 思想感情: 同——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异——《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 写作手法: 同——都很能体现杜诗“写实”的风格,《春望》“事实”,《月夜》“情实”,都带着时代的烙印,无愧于杜甫“诗史”的美名。 异—— 展开想象方面。《春望》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均用虚写,即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清人浦起龙评价:“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意象方面。《春望》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稀疏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直到尾联变成“特写镜头”,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月夜》则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镜头”集中而具体,以便表现人物的神与态,一如丈夫(父亲)凝视的目光。全诗描写比较“静”的画面,既“美”且“悲”,透露出战乱对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 总结: 《春望》家国中,命运共呼吸; 《月夜》相思里,柔情亦含愁; 各有千秋色,各有千千结。 五、思考练笔 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号叫做“诗圣”。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梁启超《情圣杜甫》 结合今天所学,你是否赞成梁启超的“情圣杜甫”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300字左右。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生平。 2.通过朗读,寻找诗中表颜色的词汇,以及色彩中所蕴含的故事和情感。 3.通过交流,明析作者选时之巧妙。 4.通过对比阅读,明析该诗的特别。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诗中色彩所蕴含的故事和情感; 2.诗人选场景之巧妙。
教学难点: 《雁门太守行》在战争诗中的独特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 李贺以歌诗谒韩愈,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有篇《雁门太守》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缓带,命迎之。——《唐语林》 今天就从《唐语林》的这则轶事开始走进《雁门太守行》吧。 二、作者生平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三、初读 色彩 初读诗歌,寻找诗中色彩。 品读色彩中的故事; 黑:敌军兵临城下 金: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燕脂、紫: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红:援军夜袭敌营 黄:将士们临危不惧,奋勇杀敌。 品析色彩中的情感。 四、再读 场景 诗人将一场战争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来加以表现。诗中前三句分别为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在白天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第二个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一个在深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五、对比阅读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两诗均有直接描写行军的句子,同样有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但李诗明显颜色更加瑰丽,岑诗则更清冷。 总结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六、思考练笔 用手中的彩色画笔,选择一个《雁门太守行》中的场景,画一幅画。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春望》《月夜》联读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春望》《月夜》两首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分别找出能统筹诗歌的一个字,并阐述。 2.2.通过朗读和描述,初步感知两首诗歌的画面。 3.通过分析画面,明确诗人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4.通过对比阅读,探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春望》《月夜》两首诗,结合注释,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春望 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②。感时花溅泪③,恨别鸟惊心④。 烽火连三月⑤,家书抵万金⑥。白头搔更短⑦,浑欲不胜簪⑧。 注释: ①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②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③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④恨别:怅恨离别。⑤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⑥抵:值,相当。⑦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地抓。⑧浑:简直。欲:想,要,就要。不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①,闺中只独看②。 遥怜小儿女③,未解忆长安④。 香雾云鬟湿⑤,清辉玉臂寒⑥。 何时倚虚幌⑦,双照泪痕干⑧。 注释: 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③怜:想。④未解:尚不懂得。⑤“香雾”两句: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⑥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⑦虚幌(huǎng):透明的窗帷。幌,帷幔。⑧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眼泪留下的痕迹。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1)如果要从每首诗中找一个字来统筹,你认为分别是哪个字? (2)选择一个视角,说出所看到的画面。 视角:《春望》中杜甫、花、鸟、百姓......《月夜》中杜甫、妻子、小儿女......
【学习任务二】
选择一个画面,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习任务三】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推荐的学习资源
视频: 1、《千古风流人物》第一季第15集至第20集。 2、《中国》第二季第一集。 书籍: 冯至《杜甫传》。 文章: 梁启超《情圣杜甫》。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雁门太守行》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雁门太守行》的意思。 2.2.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生平。 3.通过朗读,寻找诗中表颜色的词汇,以及色彩中所蕴含的故事和情感。 4.通过交流,明析作者选场景之巧妙。 4.通过对比阅读,明析该诗的特别。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雁门太守行》,结合注释,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雁门太守行① 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 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上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 报君黄金台上意⑧,提携玉龙为君死⑨! 注释: ①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行,歌行,一种诗歌体裁。②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城欲摧:城墙仿佛就要坍塌。摧,毁。③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一作“向月”。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④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⑤“塞上”句: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红色。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这里写夕阳掩映下,塞土有如胭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一说“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此句意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⑥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⑦“霜重”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⑧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⑨玉龙:宝剑的代称。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君:君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军如黑云压城,城墙像要塌陷;盔甲映着日光,像金鳞一般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半卷红旗,轻骑驰向易水边;天寒霜气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1)找出诗中表颜色的词。 (2)说出每种色彩所蕴含的故事。 (3)说出每种色彩后面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任务二】
探讨诗歌选场景的特别之处 【学习任务三】 《雁门太守行》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对比阅读,明析异同,再次明确《雁门太守行》的独特处。
推荐的学习资源
视频: 《走进中唐诗人“诗鬼”》(共31张PPT)
26 诗词五首(《春望》《雁门太守行》)
年 级:八年级
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初读 明意说画
如果要从每首诗中找一个字来统筹,你认为分别是哪个字?
明确:望 看
初读 明意说画
选择一个视角,说出所看到的画面。
视角:
《春望》中杜甫、花、鸟、百姓......
《月夜》中杜甫、妻子、小儿女......
示例:
我是“_感时花溅泪_”中的花,我望到安史之乱对社会的巨大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留下了悲伤的泪水。
初读 明意说画
选择一个视角,说出所看到的画面。
视角:《春望》中杜甫、花、鸟、百姓......
《月夜》中杜甫、妻子、小儿女......
我是“烽火连三月”中的普通老百姓,我望到疯狂的不止息的战火毁灭了我的家园,我站在灰烬前,竟不知何去何从。
我是“遥怜小儿女”中的小儿女,我看到母亲在窗前默默流眼泪,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哭,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她,如果父亲在家就好了。
再读 析画述情
选择一个画面,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感。
示例:
在“_感时花溅泪_”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痛苦,他说花流泪,其实是他在流泪,他的泪是流给自己的,流给家人的,也是流给同样遭遇的老百姓的,这体现了他身在动乱时局的痛苦,表现了他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再读 析画述情
选择一个画面,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感。
在“_白头搔更短_”中,我看到了一位伤时忧国的诗人,他因为愁绪无法排解而不停地抓首,导致头发越来越短,满头白发无不诉说着深深的心事。
再读 析画述情
选择一个画面,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感。
在“_香雾云鬟湿_”中,我看到了一位在雾中站立良久的女子,她周边的雾似乎都感染了她身上的香味,她站立太久,鬓发都湿了。浓郁的忧愁从她身上无形地散发出来,沉重又伤感。
再读 析画述情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春望》
再读 析画述情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月夜》
三读 品味异同
《春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月夜》。
三读 品味异同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思想感情:
同——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异——《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
三读 品味异同
写作手法:
同——
都很能体现杜诗“写实”的风格,《春望》“事实”,《月夜》“情实”,都带着时代的烙印,无愧于杜甫“诗史”的美名。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三读 品味异同
写作手法:
异——
展开想象方面。《春望》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均用虚写,即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清人浦起龙评价:“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意象方面。《春望》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稀疏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直到尾联变成“特写镜头”,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月夜》则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镜头”集中而具体,以便表现人物的神与态,一如丈夫(父亲)凝视的目光。全诗描写比较“静”的画面,既“美”且“悲”,透露出战乱对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
三读 品味异同
《春望》家国中,命运共呼吸;
《月夜》相思里,柔情亦含愁;
各有千秋色,各有千千结。
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号叫做“诗圣”。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梁启超《情圣杜甫》
思考:
结合今天所学,你是否赞成梁启超的“情圣杜甫”的观点。
说出你的理由,300字左右。
26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李贺以歌诗谒韩愈,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有篇《雁门太守》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缓带,命迎之。
——《唐语林》
作者常识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雁门太守行》鬼才在哪?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陆游曾评价“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鬼才 色彩
(1)色彩中有故事
黑:敌军兵临城下
金: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燕脂、紫: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红:援军夜袭敌营
黄:将士们临危不惧,奋勇杀敌
鬼才 色彩
(2)色彩中有感情
黑:敌军兵临城下
金: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燕脂、紫: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红:援军夜袭敌营
黄:将士们临危不惧,奋勇杀敌
敌军气焰嚣张
将士临危不乱
战争惨烈悲壮
壮怀激烈
鬼才 色彩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鬼才 色彩
诗人将一场战争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来加以表现。诗中前三句分别为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在白天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第二个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一个在深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鬼才 场景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对比阅读
两诗均有直接描写行军的句子,同样有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但李诗明显颜色更加瑰丽,岑诗则更清冷。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总结
作业:
用手中的彩色画笔,选择一个《雁门太守行》中的场景,画一幅画。
感谢观看
202X/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