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短文二篇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短文二篇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6 12:0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短文二篇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晓雾将歇( ) 水中藻( )、荇( )交横( )
2.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加粗字的含义。
(1)答谢中书书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相与步于中庭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5.默写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
(4).《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5).《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下列对两篇短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总领全文,内含了作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对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的不屑一顾。
B.“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反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8.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9.兴华中学八年级一班开展“苏轼伴我成长”的诗文专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水调歌头》)
我选________句,描绘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四时俱备 四时:
②晓雾将歇 歇:
③夕日欲颓 颓:
④与其奇者 与:
11、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五色交辉 译文:
②沉鳞竞跃 译文:
1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 两种视角,写 ,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
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 流露于笔端。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丙】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3.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B.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C.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D.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
(2)亲入村落
(3)臣亦不觉流涕
(4)臣窃度之
1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请你谈谈“气”和“诗书”的关系。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 ”又议重贿唃厮啰使讨贼,得地即与之。琳曰:“使唃厮啰得地,是复生一元昊矣。不若用间,使二羌势不合,中国利也。”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议者惜其失几。
(选自《宋史·程琳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元昊死,谅祚初立,议者请饵其三将,破分其势,可以得志。程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立说之非,人皆知之,诚哉其不可与谋也!春秋重伐丧之贬,予士匄之还①,彼有取尔矣。邻国友邦,偶相失以相愈,兵临服罪,同好如初,则乖约肆淫,大伤人子之心,信不仁矣。元昊者,沦于夷之叛臣,为我蝨贼者也。死亦不足恤也。丧亦不足矜也。如其可削乎以休息吾民巩固吾守恶容小不忍以乱太谋哉 故琳说之非,不可托春秋之义为之解也。虽然,宋至此而欲乘丧以图谅祚,谈何容易乎 昔者继迁死,德明弱,曹玮②欲得精兵俘孤雏,郡邑其地;庙算无成,而元昊嗣之以逞。或曰:今元昊死,为破分其国之说,亦师玮之智,而奚谓其未可邪 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亦时也,元昊初丧之日也。夫所谓理势者,岂有定理,而形迹相若,其势均哉 度之己,度之彼,智者不能违,勇者不能竞,唯其时而已。知时以审势,因势而求合于理,岂可以概论哉 以此思之,琳或有深心焉,未可知也。
(选自王夫之《宋论》,有删改)
[注]①士匄(gài),晋国军事家,率军击齐途中听说齐侯去世,便弃攻而返。②曹玮,北宋将领。李继迁死,曹玮向宋真宗提议活捉其子李德明,真宗未允,希望以恩德招降。
1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
如其可A四削平B以休息C吾民D巩固E吾宇F恶容G小不忍H以乱大谋哉
2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查办,与成语“按图索骥”“按兵不动”中“按”的意思均不同。
B. “不如因而抚之”与《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中的“因”意思相同。
C. “诚哉其不可与谋也”与《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的句式一致。
D.矜,怜悯,与《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元昊造反后仍派使者来朝中觐见,众人要求将使者诛杀,程琳起先拒绝,后因使者过于骄横,便建议公布其恶行并诛杀他。
B.众人建议贿赂确厮啰,利用他讨伐叛贼,所得土地均归他所有;程琳并不认同,认为这会让他成为下一个“李元昊”。
C.王夫之认为,《春秋》中对“伐丧”行为的贬低是有条件的,若两国关系友好,那么违背约定、趁人之危确为不仁。
D.王夫之认为,李元昊已沦为夷狄叛贼,不值得体恤,程琳反对“伐丧”的错误在于盲目遵循《春秋》道义而未加辨析。
2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不若用间,使二羌势不合,中国利也。
(2)今元昊死,为破分其国之说,亦师玮之智,而奚谓其未可邪
23.材料一中,议者认为程琳反对“伐丧”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时机。王夫之是否认同议者的看法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答案
1、tuí yù xiē zǎo xìng héng 2.C 3.(1)书信 (2)四季 (3)消散 (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5)一起 (6)只是 4.B 5.(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庭下如积水空明(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3)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啊。
7.A 8..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 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9.示例:(2) 夜已深沉,朱红的楼阁在月光的映衬下格外醒目。皎洁的月光转过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月影流动,诗人辗转反侧。
10.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
11.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12.①仰观俯察 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 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13、D
14、(1)门 (2)亲自 (3)眼泪 (4)揣测,估量
15、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答对一处得1分,斜线超过两处不得分)
16、
(1)庭院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水,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
17.“气”指气质或精神气色,读书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18、①作者在写作乙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②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19. B D F 20. B 21. D
22.(1)不如使用离间之法,使两支羌族的势力不和,中原便可以得利了。
(2)现在李元昊去世,(有人)提出分裂他的国家的观点,也是在以曹玮的智慧为师(学习曹玮的智慧) ,又怎么能说那不可以呢
23、 ①不认同。②王夫之认为,元昊死时的形势与李德明孤弱时看似相同,实则已随着时代变化产生了差异。③元昊死时,宋朝已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最佳时机,故程琳反对“伐丧”或另有深意,不可谓“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