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6 09: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木叶”》教学设计
焦作一中 李晓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明白作者是怎样“说”清木叶的。
????2.理解文章内容,明白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重点难点:
????重点:文章思路。
????难点:辨析意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认真朗读一遍课文,提出自己最困惑、最弄不明白的一个问题,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一.导入、揭标
????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读完后都有个困惑,这篇文章看不懂啊。的确是,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看懂这类文章。请看学习目标。
二.思路
????1.这篇文章题目是“说木叶”,“木叶”是什么?(树叶。)我们生活中是不这样说的,那“木叶”和“树叶”有什么区别?请大家合起课本,试填这个表格。实在不知道的可以空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有几个空大家都不确定,其实这两个意象一个是生活中的,一个是文学中的。大家由于认知水平啊欣赏能力啊不能完全区别开这两个相似的意象,那我们就应该多读读像《说“木叶”》这类文章。但是这种文章往往不好懂,我们今天就来学学方法。这类文章是文艺评论,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文体,先来了解一下这种文学体裁。请大家齐读。www-2-1-cnjy-com
????2. 这篇文章按文艺评论的对象属于——文学评论;按表现形式属于——论文式。文艺评论我们没见过,但是议论文我们很熟悉了,既然这篇文章属于议论文,结构模式应该符合议论文的一般规律。我们来回顾一下,议论文的典型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1-c-n-j-y
????请大家依据这种结构形式来划分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里会产生第三段的划分分歧,抓第三段。)
????3.第三段到底应该归属到哪里?我们来分析一下。其实这一段作者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大家能看出来吗?(看不出来齐读一遍)找到了吗?可以区别困扰我们的这两个意象的重要概念。  21*cnjy*com
????还是找不到,我们要读懂这样的文段,必须学会抓关键句。这篇文章是论说性文章,那什么样的语句是关键句呢?举的例子不是关键,所以应该是议论性文字。那我们应该研读作者阐述观点的句子。大家再品一品。找到了吗?
????诗歌语言 一般概念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两个概念,哪个是诗歌语言?哪个是一般概念?我们发现要区别这两个概念,关键在于“木”字。那第三段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没有。那第三段是什么作用?【来源:21cnj*y.co*m】
????过渡,过渡到下文对“木”字的分析上。请大家看文章,它和那一段衔接更紧密?第四段,所以应该归属到下文。【出处:21教育名师】
????4.好,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分析问题部分。这一部分重点阐述了什么内容?请大家注意使用刚才我们学到的抓关键句的方法。(幻灯强调)
????“木”的两个特征。
????第四段、第六段阐述出了“木”的两个特征。第六段全部都是在说“木”的第二个特征吗?
????不是,从哪里开始不是的?大家要注意第六段中的一个重要的词语,是文段的标志性词语。——于是。于是这个词紧承上文而来,形成了段内的过渡,把论述归束到了对“木叶”的总结上。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这样,文章的思路我们就梳理清楚了。请同学们试着用图表的方式总结一下。小组讨论完成。
三.意象
????刚才我们从第四段、第六段找到了“木”的两个重要艺术特征,但是大家是不是漏了一段?第五段,论述了什么内容?21cnjy.com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找到了这一点,我们最初的难题——这两个意象的区分就简单多了。请大家再读第四至六段,用文中的词语来完成这个表格。【版权所有:21教育】
?
意象
场合
颜色
质感
形象
木叶
秋风叶落
枯黄
干燥
空阔
树叶
春夏之交
绿
润湿
饱满
????大家完成的非常好,在完成这个表格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作者是怎么说明白这个复杂的问题的吗?“木叶”和“树叶”这些细微的差别作者是怎样论述清楚的?21教育网
????看不出来吗?大家刚才找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注意的文字跟刚才正相反?刚才我们注意的是议论性文字,而这一次我们看得更多的是——作者的举例。作者举例有个特点:(如果学生看不出来,就引导看例子。)往往把两种意象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比较法。如果我们要辨析两个相同的意象,比较法无疑非常实用。www.21-cn-jy.com
四.写作目的、拓展
????1.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怎么“说”,明白了作者着力阐述的“木叶”这个意象的奥妙。(配合画题目)。这也是文章的题目,但是,文章题为《说“木叶”》,作者仅仅是为了写“木叶”吗?21·世纪*教育网
????不是。作者选取古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木叶”这一意象,来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好,那我把题目换一下,改成《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太大,不好懂,没有吸引力,平时不接触,引起不了兴趣……所以作者选取了诗歌语言中具有代表性的“木叶”这一意象,由一个意象切入说明一种文学现象,这种写法叫做——小切口、深分析。我们在作文中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2.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确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普遍现象,除了“木叶”,还有很多。那位同学还能举出例子?21·cn·jy·com
????比如“月亮”“月”“明月”。这三个意象也是几乎一样,但是在诗歌中我们见不到“月亮”,会见到“月”,更多的是“明月”,为什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明月有皎洁、光亮、纯粹、晶莹、玉洁冰清之意,更美好。
五.课堂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阅读文艺评论的方法,了解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那么请大家课下完成这两项作业。2·1·c·n·j·y
(出示作业)
????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