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报道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以及航天员进驻空间站这一重大航天事件,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进展,彰显了中国科技实力与航天精神,是培养学生新闻阅读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的优质文本。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了解新闻相关文体知识。
2.了解新闻主要内容,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3.学习航天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培养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准确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2)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简洁、客观的特点,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2.难点:(1)深入理解新闻报道中的事件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以及背后所体现的航天精神。(2)挖掘新闻中的时代价值,培养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以及航天员进驻空间站的视频片段〕
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激动人心的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分享自己观看视频后的心情和想法,而后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闻——《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获悉(xī) 驻留(zhù) 关键(jià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获悉:得到消息知道(某事)。
交会:会合;相交。新闻中指飞船与核心舱会合。
驻留:停留。
关键:最关紧要的。
再生生保:“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人类实现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在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并提供必需的生活支持保障。
2.了解作者
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三人为人民日报社记者。
3.背景链接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难忘瞬间。为此人民日报社派出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奔赴一线采访,这些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
中国空间站,又称天宫空间站,目前由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学生齐声朗读新闻,了解新闻主要内容。
1.阅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
明确:
标题:引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正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导语: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主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过程以及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各个环节等。
结语:概述航天员后续工作。
步骤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1.分析标题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明确:引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直接点明了核心事件,突出了主要人物(三名航天员)和关键行动(进驻天和核心舱)。
正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进一步强调了事件的重大意义。
引题和正题中“顺利进驻”“首次”突出了这一事件在中国航天史上的开创性,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2.新闻导语部分有什么作用?它包含了哪些关键信息?
明确:导语部分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让读者迅速了解事件的关键信息,如发射时间、发射地点、飞船及航天员等。
3.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和对接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信息?这些信息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哪些特点?
明确:
关键信息:发射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构成组合体;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些信息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高精度、自主性、高效性等特点。
4.航天员进驻空间站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一事件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
过程:飞船与核心舱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然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里程碑,为后续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科学实验等工作奠定基础;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彰显了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步骤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1.“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句中“准确”“顺利”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准确”“顺利”这两个词精准地描述了飞船发射升空后的状态,体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高超水平和可靠性,表明此次发射任务的成功。去掉这两个词,就无法准确传达出载人飞船升空后的状态和我国航天技术水平的高超。
2.“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分析句中具体时间和航天员名字的表述作用。
明确:“17日18时48分”精确到分钟,不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更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历史时刻的庄重;先后列举航天员的名字,使进入天和核心舱这一事件更具画面感,增加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突出了这三位航天员的个体贡献。
步骤四:目标检测,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它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北京时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明确:示例一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球样品安全着陆
示例二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国航天迈大步
2.互动环节:“标题评选大会”。学生写完标题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并打分评价,从准确性、简洁性、吸引力等方面给出评价理由,然后每组推选一个最优标题进行全班展示,大家共同投票选出最佳标题。
四、课堂小结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以新闻的视角展现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等环节,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和先进,也展示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五、布置作业
收集我国近期关于航空领域的新闻报道,探究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成就的原因。
附:板书设计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令人瞩目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互动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但部分互动环节的时间把控还需优化,以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在互动中应更加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鼓励更多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