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 红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文章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诸多生活场景,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鲁迅的病中生活。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和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3.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品味本文细腻的语言。
4.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以及作者对鲁迅由衷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2)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2.难点: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意,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文章写法的独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上下求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他就是鲁迅。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萧红的脚步,走近鲁迅,去了解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2)背景介绍: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不但在创作上指点她,还十分关心她的生活。鲁迅先生的离世,令萧红万分悲痛。三年后,萧红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写下此文,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景仰、思念之情融于娓娓的倾诉中。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舀(yǎo) 轻捷(jié) 校对(jiào)
草率(shuài) 抹杀(mǒ) 调羹(gēng)
绞肉(jiǎo) 悠然(yōu) 喘着(chuǎn)
腻(nì) 摘掉(zhāi) 阖(hé)
揩(kāi) 疙瘩(gēda) 深恶痛绝(wù)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安顿:安稳。
揩:擦拭。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校对:查对、订正。
悠然:悠闲的样子。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初步探讨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步骤二: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品格
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易可亲的。但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鲁迅的平易可亲,还通过许多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和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1)“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明确: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大好,但对作者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还是会侧面给予支持、鼓励,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2)“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明确:他严格约束自己写字工整清晰,却能宽容对待别人的草率字迹,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步骤三:段落精读
读课文“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到“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鲁迅先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陪客人上;鲁迅先生从后半夜开始写作直到清晨;家人很小心,怕打扰鲁迅先生休息。
2.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明确:“整整齐齐”“压”体现了鲁迅先生拥有良好的生活和写作习惯,从细节处还原和展现了鲁迅先生的生活、工作状态,凸显了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态度。
3.作者为什么写“保姆总是吩咐海婴轻一点走”这一细节?
明确:作者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暗示鲁迅先生从后半夜开始写作,直到清晨入睡,同时体现出家人对鲁迅先生的写作工作的认同和尊重,也从侧面反映了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态度。
步骤四:写法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探究、归纳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以培养其归纳概括的能力。〕
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生活、工作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更真实。伟人也是凡人,也会生病,也会聊天,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本文这样写就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平易可亲;
②更直观。通过对鲁迅的生活、工作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特点;
③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处评论,无一处直接抒情,然而真情尽现;
④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可以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哪些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还写了“我”、海婴和许广平。这些人物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具感人的力量;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她的坚强,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坚强。
四、课堂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通过萧红的回忆,我们看到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玩笑,他像普通人一样吃饭、睡觉,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中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五、布置作业
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全文,说说读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课后反思◇
由于这篇课文年代距学生较远,他们对鲁迅和萧红的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萧红的资料,了解鲁迅与萧红的故事,以便加深对鲁迅和萧红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自主感悟,并让学生自主提问和自行解答,以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