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教材分析◇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是一篇饱含深情的人物传记类文章,讲述了“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的一生。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南仁东从童年对星空的好奇,到青年求学、工作历练,再到为建造射电望远镜不懈奋斗的历程。通过对其人生关键节点的描述,展现了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勇于创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了解一位杰出科学家的窗口,更是培养科学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的优质文本。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的文体特点,把握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结构方式。
2.通过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品味文章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习在叙述中穿插语言、环境、场景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南仁东的品格与精神,领悟人物传记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在叙述中穿插语言、环境、场景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难点:理解南仁东的精神,感受其浓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那浩瀚无垠的夜空深处,有一颗特别的星辰,它以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名字命名,那位“人民科学家”就是南仁东。他所散发的星辉,照亮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感受那份跨越星辰、超越时代的科学精神与不朽情怀。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潜质(qián) 尴尬(ɡān’ɡà)筛选(shāi)
篝火(ɡōu) 严丝合缝(fènɡ) 瞠目结舌(chēnɡ)
热泪盈眶(kuànɡ) 朝气蓬勃(pénɡ)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严丝合缝:指缝隙密合,也用来形容言行周密,没有一点儿漏洞。
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热泪盈眶:泪水充满眼眶。形容非常激动。
一览无余:形容粗略一看就把事物尽收眼底。
朝气蓬勃:形容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2.了解作者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学者,福建建阳人。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代表作有《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让自己诞生》等。
3.了解人物
南仁东(1945—2017),吉林辽源人,满族,天文学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4.背景链接
“中国天眼”(FAST)是我国自主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由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5.写作背景
“中国天眼”自建成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南仁东及其事迹的文学创作应运而生。王宏甲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王宏甲为了创作这部作品,深入南仁东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进行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得该作品翔实生动、细节丰富。
三、了解文体知识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如本文,作者基于日记、档案、访谈记录等材料,真实还原了南仁东一生的主要经历,又借助合理想象,表现传主的内心世界。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请默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第1~4段):南仁东少年求学的往事。
第二部分(第5~7段):南仁东青年工作学习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8~20段):南仁东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
第四部分(第21~39段):南仁东主持开展的“中国天眼”落成并启用。
第五部分(第40~42段):南仁东逝世,但“南仁东星”永远闪耀。
2.作者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有什么用意?
明确:介绍南仁东从小对看星星感兴趣,为他后来研究“中国天眼”,取得成就做铺垫;从看星星串起全文,使文章思路清晰。
步骤二:感知人物,学习写法
1.请结合课文中的批注“多处提到年份和传主的年龄,形成一条自然的线索”,按年份完成下面关于南仁东的人物档案表。
人物档案表
姓 名 南仁东 生卒 年月 1945年2月~ 2017年9月 籍贯 吉林 辽源
经 历 1963年(18岁) 南仁东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1968年 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做“小金工”
1978年(33岁) 南仁东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
1993年9月 南仁东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争取把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1994年春夏之交 南仁东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
2007年7月10日(62岁) 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正式立项
2011年3月25日 工程正式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2015年11月21日 南仁东目睹最核心部件馈源舱成功地在大窝凼的上空升起
2016年9月25日(71岁) “中国天眼”正式落成启用
根据文章第一、二部分的内容,分析南仁东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1)少年南仁东对星星的追问,体现他主动探索的精神;(2)初三受老师启发后努力学习,展现出他善于反思、积极进取的品质;(3)在通化无线电厂面对挫折,他深刻认识到做事要“一丝不苟”;(4)成功研制十千瓦电视发射机,表现出他具有坚韧不拔、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
3.结合第一、二部分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南仁东形象的。
明确:①通过对南仁东少年时期和通化无线电厂经历中的典型事例进行细致描写,如对星星的追问、受老师启发后的努力、在无线电厂面对挫折时的坚持等事件。②在叙述中穿插语言描写,如“怎么不可能”,生动地展现了南仁东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为下文写他取得的成就做铺垫。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初步感知了他的性格特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文章,探究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南仁东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收集关于射电望远镜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天眼”对中国的意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见证了南仁东从一个对星空满怀好奇的少年,一路成长为引领中国天文学迈向新高度的杰出天文学家。他的人生轨迹,就像一条璀璨的星河,充满了探索与奋斗的光芒。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世界,探寻他是如何凭借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让“中国天眼”屹立于世界之巅。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梳理情节,把握内容
1.默读文章第三、四部分,南仁东决定自主建造“中国天眼”面临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应对的?
明确:
困难:国际上,其他国家已有先进射电望远镜,中国在该领域基础薄弱,且有力量阻止中国争取国际项目;国内,选址工作艰难,贵州山区地形复杂,条件艰苦;技术方面,缺乏经验,面临外界质疑。
应对:面对国际竞争,南仁东积极争取,毫不退缩;选址时,他亲自考察贵州深山的一百多个地点,不畏艰难险阻;面对技术难题和外界质疑,他坚定信念,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动力,带领团队勇往直前;手术后,他不顾身体状况,坚持返回工地继续工作。
2.从这些波澜壮阔的事件中,我们感受到南仁东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我们感受到南仁东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以及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步骤二:品析语言,体会感情
1.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彩的语言。
①“南半球看到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吗?”
明确:他对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②“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
明确:“!”“?”看出他对成功研制十千瓦电视发射机的自信,表现出他永不服输的精神。
③“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明确:展现出南仁东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到“大射电望远镜”对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关键价值;他将争取此机会视作自身不可推卸的重任,一心为国家在该领域谋发展;表现出其强大的自信心和远大志向。
④“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
明确:体现出南仁东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坚持理想、永不服输)和他的爱国情怀。
⑤“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明确:表现了他对科学事业的探索精神和远大理想。
⑥“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明确:他在回北京救治前对工程放心不下,“一定”是对学生的殷殷嘱托,是对科学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也表现了南仁东勇往直前、坚定执着的精神。
2.学生默读课文第22~39段,探究下面问题。
(1)“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南仁东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南老师头发状态的夸张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南仁东当时全身心投入、精神高度紧绷的状态。
(2)“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请结合注释赏析这段文字。
[注]动作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
明确:动作定格在南仁东“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南仁东为中国天眼耗费无数心血的奉献精神,表现其对馈源舱成功升空,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的无限喜悦与激动。
(3)文章中的南仁东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过去看”?
明确:“让我自己过去看”运用了语言描写,表现出“中国天眼”在南仁东心里的分量,南仁东对“中国天眼”的执着,体现出他对天文事业的爱,对祖国的爱。
(4)齐读第39段的内容,品析其语言特点。
①下面句子中,三个“滴下来”要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浪漫而悲壮的情怀呢?
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
明确:三个“滴下来”,情感深沉,表现了南仁东的无限喜悦与激动。第一个“滴下来”语速正常,第二个“滴下来”语速放缓,最后一个“滴下来”要一字一顿地读。
②标点不是无情物,看似省略总关情。这一段有三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表现南仁东什么情感?
“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
“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
“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
明确:前两个省略号省略了南仁东具体的动作、神态以及一些细节,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滴下来……”中省略号则表示泪珠下落这一动作的持续,强调了泪珠不断落下的画面,增强了画面感和情感的渲染力。这三个省略号表现了南仁东对“天眼”建成的深情与欣慰,对“天眼”未来能够在天文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期待,还有对自己可能无法再长久地陪伴“天眼”的不舍与眷恋。
③这一段有三个感叹号,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明确:这三个感叹号构成排比句式,把读者的视线由“中国天眼”周围晚霞浸染的群山,引向高远的天穹、广袤的宇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赋予群山、天穹、宇宙以人的感情,强调南仁东为“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巨大努力被世间万物看见了,营造出一幅恢弘的画卷,浪漫而悲壮。
步骤三:合作研讨,体悟深思
南仁东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传承,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在什么方面践行他的这种精神呢?请你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谈一谈你的做法。
明确:
①学习态度:南仁东无论面对学业还是科研难题,都积极进取,毫不退缩,我应学习他遇到难题时,多思考、多尝试,不轻易向困难低头。比如在做数学难题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题目,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同学,直到解决问题。
②目标设定与坚持:南仁东立志提高我国天文科研水平,为建“中国天眼”奋斗多年。我也要为自己设定明确目标,如考上理想高中,未来进入心仪大学学习喜欢的专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要以南仁东为榜样,坚定信念,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目标。比如制定学习计划,严格执行,逐步实现目标。
③团队协作:“中国天眼”项目凝聚众多科研人员与建设者的力量。在学校小组合作学习、班级活动、社团项目中,我会积极与同学合作。例如小组讨论时,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积极分享自己观点,共同完成任务。遇到意见分歧,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共同探讨最佳方案,提高团队效率。
④家国情怀:南仁东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科技发展紧密相连。中学生应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发展动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基础。
三、课堂小结
文章以“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为主人公,通过详细叙述他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为建造“中国天眼”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展现了南仁东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勇于创新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表达了对他以及像他一样的科研工作者的崇高敬意与赞美。南仁东的奋斗历程始终与国家的科技发展紧密相连。他一心想要提高我国天文学及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让中国在世界天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体现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凸显了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是否有一位对你影响较大的老师?他是否曾经有过不经意的行为让你难忘?请选择一件进行叙述。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南仁东重要的人生经历,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学生也能够积极思考和讨论,能发表独特见解。但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对南仁东的精神品质和文章的内涵不能深入理解,不能很好地将南仁东精神转化成自身成长的动力。后期会在课堂上深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