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
◇单元目标◇
1.从古人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中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仔细品味诗文,理解作者的情怀。
3.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策略◇
1.注意充分发挥朗读的教学功能。本单元所选的四篇短文和五首唐诗都特别适合朗读。
2.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注意感受作者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感。本单元的诗文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
4.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相对完整的结构。
5.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文言字词。如前后勾连,积累常用实词和虚词;注意古今汉语的贯通性,借助现代汉语合成词或成语积累文言文的词语义项;关注古今汉语的差异性等。
◇课时安排◇
《三峡》:建议2课时。
《短文二篇》:建议2课时。
《与朱元思书》:建议1课时。
《唐诗五首》:建议3课时。
11 三 峡郦道元
◇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是一篇绝妙的写景散文。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山水以及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自然风光。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是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体会作者写作中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和修辞手法,养成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2)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
2.难点:(1)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2)养成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里,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跟着我们的导游——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一起来领略三峡美丽的风光吧!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汇聚成文。
课文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颇具魅力的篇章之一。
2.知识链接
三峡全长192千米,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给了古今诗人无限的笔意和灵感,诗仙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阙处(quē) 曦月(xī) 襄陵(xiāng)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yǎn)
飞漱(shù) 属引(zhǔ) 叠嶂(zhàng)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
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一词多义]
①自
②绝
[古今异义]
①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或许)
②良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良好)
[词类活用]
①动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②形容词作名词
素湍绿潭(急流)
回清倒影(清波)
③名词作动词
每至晴初霜旦(下霜)
三、学习新课
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
2.提出合作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3.教师重点强调下列句子的翻译。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明确: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明确: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明确: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明确: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明确: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4.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④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点拨:注意处理语速、语调、重音,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一段稍高昂,语速适中;第二段语速加快,读出气势;第三段语气舒缓,语速略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段语气低沉,语速稍慢,读出凄美之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积累了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在此基础上熟读了课文,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美,为下一节课的赏读奠定了基础。请同学们课后试着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抽查字词释义10个。
2.背诵检测,抽查或统一默写一段。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领略美景,体会感情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
明确:山和水。
2.找出具体描写三峡的山的语句,朗读并品味,说说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三峡的山有连绵、高峻的特点;“连”“无阙处”“重”“叠”“隐”“蔽”等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3.找出具体描写三峡的水的语句,朗读并品味,说说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些特征?
明确:(1)夏季,水势浩大、流速迅猛,突出了一个“险”。从“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等词语可以看出。(2)春冬季节,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突出了一个“趣”。从“素”“绿”“清”“影”“清荣峻茂”等词语可以看出。(3)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突出了一个“悲”。从“寒”“肃”“凄”“哀”等词语可以看出。
4.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通过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步骤二: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1.品析下面的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明确: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明确: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确: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2.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1)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明确: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情感。
(2)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即为下文做了铺垫。山高,水的落差才大,水速自然迅疾。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因为夏季的水的特点最为突出,水流湍急,水势凶险,作者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的气势一脉相承。春冬时三峡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秋季水枯气寒,让人心生萧瑟之感。这也是按照水由盛到枯的变化过程写的。
步骤三:拓展延伸,引导思考
1.多媒体展示现今三峡开发建设后的一些图片,感受三峡的巨大变化,促使学生树立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理想。
2.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明确: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参观。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三、课堂小结
角度各异的写景技法、精确凝练的写景语言、自然贯通的布局文脉,绘就了《三峡》的美。我相信,这样美的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四、布置作业
把《三峡》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附:板书设计
三峡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因花了不少时间在整理字词上,导致课堂的教学任务过重,后面处理得较为仓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