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深入了解作者萧红的生平经历、文学地位及创作风格,全面掌握本文的写作背景(包括鲁迅与萧红的交往渊源、创作时间及情感动因)。
精准掌握 “校对”“深恶痛绝”“不以为然” 等常考词语的含义、词性及用法,熟练认读并书写 “舀、揩、碟、捆、咳嗽” 等生字词,能准确辨析 “率、抹、调” 等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及用法,区分 “朗与琅、揩与谐” 等形近字的字形与含义。
能清晰梳理文章的叙事线索,准确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各部分的核心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 “片段叠加、自由布局” 的文体特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中鲁迅日常生活的典型片段,全面概括鲁迅的形象特征(随和亲切、关爱青年、严谨认真、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等)。
分析细节描写(如笑声、步伐、工作状态)和侧面烘托(通过许广平、海婴、“我” 的视角)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 “喜欢吃硬的东西” 等细节对表现鲁迅 “刚硬性格” 的象征意义,解读 “校样纸再利用” 等事例背后的精神内涵。
体会回忆性散文 “素材亲历性、情感真实性、叙事碎片化” 的文体特点,理解作者为何用三年时间完成本文的情感逻辑。
【课时安排】
3 课时(第一课时:背景与初读感知;第二课时:人物形象与细节赏析;第三课时:写作特色与情感深化)
【教学方法】
朗读法(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情境教学法(播放鲁迅故居影像、展示萧红手稿图片)、问题探究法(设置阶梯式问题链)、小组合作法(分组完成人物形象分析任务)、多媒体辅助法(PPT 呈现史料、图片、视频片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萧红与鲁迅的生平图片、鲁迅故居及工作场景影像资料、《回忆鲁迅先生》全文结构思维导图、重点词语释义表、对比阅读表格(传统鲁迅形象 vs 文中形象)。
准备拓展材料:萧红《呼兰河传》片段、鲁迅《自嘲》诗句、茅盾评价萧红的文字节选。
设计预习任务单:包含生字词注音练习、作者与背景知识填空题、初读疑问记录表。
学生准备
完成预习任务单:借助工具书标注生字词读音,查阅萧红与鲁迅的基本资料,记录初读时的疑问(如 “为什么反复写鲁迅的笑声?”“校样纸再利用有什么含义?”)。
搜集 1-2 句鲁迅的名言,思考其与本文形象的关联。
尝试用 3-5 个词语概括初读时对鲁迅的印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8 分钟)
1、播放短视频:快速切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图、鲁迅 “横眉冷对” 经典画像、萧红与鲁迅在上海的合影,配文 “他是文坛斗士,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 —— 今天,我们走进鲁迅的‘另一面’”。
2、提问互动:“提到鲁迅,你最先想到的关键词是什么?(预设:严肃、批判、笔杆子)”“今天这篇文章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鲁迅?” 引出课题。
(二)作者与背景深度解读(15 分钟)
作者萧红介绍:
展示 “民国四大才女” 标签及萧红生平时间轴(1911-1942),重点强调 “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鲁迅帮助下赴上海”“病逝香港” 等关键节点,解读其 “坎坷而坚韧” 的人生轨迹。
补充文学地位:“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洛神”,简要介绍《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代表作的风格特点(乡土气息、女性视角)。
鲁迅简介回顾: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梳理鲁迅的多重身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及代表作,强调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的地位。
写作背景剖析:
核心关系:通过 “鲁迅甘作春泥培育萧红”“萧红称鲁迅为‘恩师、慈父、知己’” 等史料,解读二人 “文学引路与情感依赖” 的深厚情谊。
创作契机:明确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1939 年),结合 “萧红在香港战乱中缅怀鲁迅” 的背景,理解 “迟滞三年创作” 背后的情感沉淀。
文体特点:讲解回忆性散文 “亲历性、情感性、碎片化” 的特征,对比传记文学的 “系统性”,为分析文章结构做铺垫。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5 分钟)
自由朗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标注段落序号。
字词攻坚:
生字认读:重点抽查 “舀(yǎo)、揩(kāi)、校(jiào)对、深恶(wù)痛绝” 等易错读音,结合 “用瓢舀水”“揩桌子” 等生活场景理解字义。
词语辨析:通过造句练习掌握 “深恶痛绝”(情感程度重)与 “不以为然”(态度否定)的区别;结合语境理解 “眼睛不济”“草率” 等口语化表达。
多音字闯关:用 “串句记忆法” 巩固 “调(diào)查 - 调(tiáo)解”“抹(mǒ)杀 - 抹(mā)布”“率(shuài)领 - 效率(lǜ)” 的读音与用法。
整体感知:
提问:文章通过哪些生活片段展现鲁迅的日常?(引导学生初步列举 “笑、走路、夜谈、工作、与家人相处” 等场景)
结构梳理:结合课件明确文章三部分划分,用思维导图呈现 “日常起居 - 青年交往 - 工作与家庭” 的脉络,标注每部分的核心事件。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7 分钟)
小结:本节课通过背景解读和初读梳理,我们初步了解了萧红与鲁迅的情谊,掌握了基础字词,对文章结构有了整体认识。
作业:
熟读课文,在文中用不同符号标注 “鲁迅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完成表格:将文中鲁迅的生活片段按 “工作场景、家庭互动、朋友交往” 分类记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 分钟)
听写检测:抽查 “校对、深恶痛绝、不以为然、草率” 等词语的书写与释义。
回顾提问:文章从哪三个维度展现了鲁迅的日常?(日常起居、青年交往、工作与家庭)
(二)精读细品,剖析人物形象(25 分钟)
小组任务:“鲁迅形象拼图” 活动
分组领取任务:第一组聚焦 “日常起居中的鲁迅”(1-13 段),第二组聚焦 “与青年交往的鲁迅”(14-34 段),第三组聚焦 “工作与家庭中的鲁迅”(35-66 段)。
要求:找出本部分最能体现鲁迅形象的 3 个细节,用 “关键词 + 原文依据 + 形象分析” 的形式记录,完成后小组展示。
形象特征总结:
生活化的温情:结合 “笑声爽朗”“走路轻捷”“和朋友吃饺子” 等细节,分析 “随和亲切、热爱生活” 的形象。
对青年的态度:通过 “深恶痛绝草率书信却仍深夜展读”“严格校对却节约校样纸” 等事例,解读 “爱之深责之切” 的关怀与认真。
家庭中的角色:从 “验证鱼丸新鲜度”“重视海婴意见”“许广平支持其工作” 等场景,提炼 “关爱家人、尊重妻子、慈爱父亲” 的形象。
工作中的坚守:通过 “一天繁忙工作”“认真包裹寄出书” 等描写,感受 “严谨治学、无私奉献” 的斗士精神。
难点突破:
讨论:“喜欢吃硬的东西” 是否暗示刚硬性格?(结合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 的精神内核,理解饮食细节对性格的象征作用)
思考:为何用 “校样纸再利用” 表现鲁迅品质?(从 “节约不浪费” 延伸到 “珍惜资源、质朴务实” 的生活态度)
(三)侧面烘托手法分析(10 分钟)
提问:文中除了直接写鲁迅,还写了哪些人?(“我”、海婴、许广平)
作用探究:
“我”(萧红):通过 “亲见亲闻” 的叙事视角,增强内容的真实性;“每天访问”“被玩笑逗乐” 等细节,侧面体现鲁迅的平易近人。
海婴:以孩童的 “童言无忌”(如质疑鱼丸不新鲜),反衬鲁迅对孩子的耐心与慈爱,展现家庭温情。
许广平:通过 “繁忙支持工作” 的描写,侧面烘托鲁迅工作的投入,同时体现夫妻间的默契与支持。
小结: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使鲁迅形象更立体、更真实。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5 分钟)
小结:本节课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和侧面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 “既伟大又平凡” 的鲁迅,下节课将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
作业:选取文中一个你印象最深的细节,写一段 200 字的赏析文字,分析其对刻画鲁迅形象的作用。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5 分钟)
快速问答:文中通过哪些事例表现鲁迅对青年的关怀?(展读青年来信、严格要求书信态度等)
过渡:这些事例为何能生动展现人物?今天我们聚焦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写作特色深度探究(20 分钟)
细节描写的妙处:
例析:“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通过 “烟卷拿不住”“咳嗽” 等细节,具象化 “爽朗” 的性格,比直白表述更生动。
小组任务:每人找出一处最精彩的细节描写,模仿上述句式分析表达效果。
选材的典型性:
对比分析:文章为何不写鲁迅的重大文学成就,而聚焦 “吃饭、工作、聊天” 等小事?(明确 “以小见大” 的写作理念 —— 平凡小事更能体现真实人格)
列举文中典型事例:如 “校对书信” 体现认真,“包裹书籍” 体现细致,“深夜工作” 体现奉献,理解 “一事一品质” 的选材逻辑。
语言风格品味:
朗读对比:选取文中一段平实文字(如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与华丽辞藻的文段对比,体会 “质朴中见真情” 的特点。
讨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是否直白?”(明确 “含蓄蕴藉” 的表达 —— 通过场景还原让情感自然流露,而非直接抒情)
(三)情感主旨升华(10 分钟)
作者情感梳理:通过 “三年后创作”“细节的温情回忆”“对鲁迅品质的凸显”,总结作者情感 —— 敬爱、怀念、感恩、追思。
拓展延伸:展示鲁迅 “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甘作腐草培花” 的名言,结合萧红的文学成就,理解二人 “文学传承与精神共鸣” 的深厚意义。
当代启示:提问 “今天我们为何要读这样的回忆文章?”(引导学生认识:伟人并非遥不可及,平凡中的坚守与温情更值得学习;铭记文人情谊,传承人文精神)
(四)课堂总结与拓展(10 分钟)
课堂总结:用思维导图回顾 “背景 - 形象 - 手法 - 情感” 四要素,强调回忆性散文 “真实、细节、情感” 三大核心。
拓展任务:
阅读推荐:萧红《呼兰河传》(选读童年回忆片段)、鲁迅《朝花夕拾》(对比回忆性散文风格)。
实践作业:以 “我眼中的______(身边的人)” 为题,写一篇片段式回忆散文,要求运用至少两处细节描写。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
维度 核心内容 写作特色 情感主旨
背景 萧红(文学洛神)与鲁迅(恩师知己);1939 年创作,回忆性散文 - 敬爱与怀念
形象 日常起居:爽朗、随和
青年交往:认真、关爱
家庭工作:慈爱、奉献 细节描写(笑声、动作)
侧面烘托(他人视角) 感恩与追思
手法 以小见大(小事显品格)
典型选材(一事一品质)
语言质朴(平实蕴情) - 人文精神传承
【教学反思】
学生对 “细节描写作用” 的理解是否到位?需通过作业反馈进一步巩固。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是否均衡?下次可增设 “小组互评” 机制激励参与。
背景知识的补充是否过多?需把握 “史料支撑与课堂节奏” 的平衡。
对 “伟人平凡性” 的解读是否引发学生共鸣?可增加 “分享身边平凡伟人故事” 的环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