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气象观测》教学设计
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 内容 10.1天气和气候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内容 要求 10.1中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雨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 12.1中②举例说出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便利、快捷和精确;学会使用常见的工具制作简单作品。
【课时设计】
1.1 测量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学习正确的识读温度计。
科学思维:能够根据数据资料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探究实践:学习使用气温计测量不同时段的气温,观察并测量有效的数据资料。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了解天气问题的好奇心、求知欲。
【教学资源】
课件,气温计、湿度计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一、问题与假设 1.出示教材图片,引出妙妙提出的问题:今天到底是热还是凉快,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感觉准确吗?”。 2.展示“小贴士”内容:人体感官对物体大小、轻重和冷热的感觉通常不准确,需要借助科学仪器进行测量。 3.提出问题:我们要怎么测量温度呢?用什么仪器来测量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测量气温。
二、探究与结论 活动一:认识气温计 1.教师讲解温度和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仪器。 2.展示气温计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气温计的外观,教师结合课件,详细介绍气温计的结构,包括玻璃泡、液柱、刻度、单位等部分。 3.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气温计,讨论气温计上刻度的含义、测量范围以及单位“℃”的读法。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观察和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气温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5.学生分组练习读数,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二:测量并记录一天中的气温 1.讲解测量气温的注意事项,如选择室外通风、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测量;测量时要轻拿轻放气温计;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液面等,同时强调安全提示,如发现气温计破裂要立即向老师报告。 2.为每组学生发放气温计和气温记录表,让学生在室外指定地点(如校园内的通风背阴处),分别在 8时、10时、12时、14时、16时测量并记录气温。教师在旁巡视,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气温计和记录数据。 3.测量结束后,收集各小组的数据,选取部分小组的数据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小组的数据,分析数据差异的原因。 活动三:绘制校园气温变化图 1.指导学生根据记录的气温数据,在空白坐标纸上绘制校园气温变化图。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制过程,讲解横纵坐标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气温)以及绘制折线图的方法。 2.学生完成绘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气温变化图,分析一天中白天气温的变化趋势。 3.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归纳出一天中白天气温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下午2点气温最高,同时指出不同时间段气温上升或下降的速度不同。
三、反思与评价 1.根据读数在气温计上画出对应的液柱,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气温计的读数和刻度表示。 2.提问学生在测量气温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分析气温变化图时,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思考。 3.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如认真测量、积极思考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测量时不够规范、数据分析不够深入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
四、应用与迁移 介绍湿度的概念,说明湿度是指空气的干湿程度,空气过干或过湿都会引起人体不适。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习使用湿度计测量空气的湿度,感受不同环境下湿度的差异。
五、阅读与新知 出示图片,介绍百叶箱的作用以及其中测量大气温度仪器(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的功能,让学生了解气象观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