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气象观测》教学设计
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 内容 10.1天气和气候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内容 要求 10.1中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雨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 12.1中②举例说出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便利、快捷和精确;学会使用常见的工具制作简单作品。
【课时设计】
1.2 测量风向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风吹来的方向是风向,能够辨认方向来表示风向。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直接感知风向与使用仪器测量风向,体会使用专业工具测量的准确性和便利性;分析测量过程中风向变化的数据,尝试归纳风向变化的特点。
探究实践:学会正确使用风向标测量风向,并能按照规范流程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测量;能根据测量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多次测量风向并准确记录数据。
态度责任:培养对气象观测活动的兴趣,激发主动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教学资源】
课件,剪刀、铅笔、吸管、硬纸板、大头针、指南针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一、问题与假设 1.出示教材图片,引出探探提出的问题:到底是哪个方向的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风向问题。 2.让学生自由发表对风向的看法,提出问题:“我们这样直接判断风向准确吗?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确定风向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测量风向。
二、探究与结论 活动一:认识风向和风向标 1.教师讲解风向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通常用八个方向(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来表示风向。 2.展示风向标图片,讲解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一般安装在四周空旷、离地约 10 米高的杆子上。结合课件演示风向标工作原理,在风力作用下,风向标较大的尾翼会绕转动轴偏转到风吹去的方向,此时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同时强调箭头指示的是风来的方向,而非风吹去的方向,以及方位盘上E、S、W、N分别代表的方向。 活动二:测量并记录风向 1.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操场,选择合适的测量地点,强调测量注意事项,如为减小测量误差,可以在 10分钟内测量并记录5次风向,以出现最多或相对集中的风向为此时的风向;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在风向标附近追逐打闹。 2.分组测量。为每组学生发放风向标和风向记录单,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每组推选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每次测量的风向。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风向标和记录数据。 3.交流结果。测量结束后,回到教室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风向记录单,并分享测量时确定风向的方法和最终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小组的数据,分析风向变化的情况和可能的原因。
三、反思与评价 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顾风向的定义和风向标测量风向的原理,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对“知道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是风吹来的方向”“会用风向标测量风向”“知道多次测量可以减少误差”“能够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等项目进行评价,打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如积极参与、认真测量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测量操作不够熟练、数据分析不够深入等,鼓励学生改进。
四、应用与迁移 1.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测量风向,如农业生产中喷洒农药、航空飞行、航海运输等场景,让学生体会风向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自制风向标:展示自制风向标的材料(剪刀、吸管、硬纸板、铅笔、大头针、指南针),播放自制风向标步骤的视频,讲解制作方法。 3.教师讲解结构与功能。物体的组成部分及其组合方式称为结构。风向标的结构使它具有测量风向的功能。物体都有各自的结构与功能。人们可以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4.课后可以使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测量风向并做好记录。
五、阅读与新知 出示图片,介绍中国古代的“风向标”,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