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拔高练
高考真题练
考点1 区域的特征
1.(2023湖南,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4分)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6分)
2.[2024新课标,36(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推行疏解政策,城市功能和人口从东京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分散。2000年,颁布相关法规,进一步促使大型商业设施(大型购物中心和网购物流中心等)在东京都市圈外围地区开设。然而,由于经济长期低迷,东京中心城区的活力下降。为了扭转这种趋势,东京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减少土地利用限制等措施,促进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心城区再集聚。下图示意2019年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
(1)指出2000年前后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分布的变化特点。(6分)
(2)指出东京都市圈网购物流中心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8分)
考点2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2023湖南,3—4)港口地域组合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诸多港口长期相互作用,形成具有某种分布格局、结构形式和功能类型的组合。下图示意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演变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演变阶段的顺序是( )
A.④①③②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4.图中④示意的阶段,岛域内港口( )
A.功能尚未出现分化
B.腹地界线较清晰
C.分布格局趋向集中
D.演化出不同等级
(2021浙江6月选考,6—7)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下面两题。
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幅(%) 3.4 -1.7 4.5 2.6 4.2
三次 产业 结构 (%)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9
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
5.甲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6.四大地区中( )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考点3 区域联系
7.(2022浙江1月选考,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下图为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局部示意图,线路途经东北地区,并配套建设地下储气库。该管道工程管径大,试压残留水难以彻底清除,天然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遇水易生成水合物。投产后东北地区整体供气格局将呈现“北气南下、就近供应、海气登陆”的特点。
材料二 大庆油田拥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气藏(地下富含油气资源的密闭空间),培养并储备了大量油气工业建设和管理人员。随着油气资源衰竭,相关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
(1)甲地的气温特点是 、 ,并指出其对天然气管道安全运行的负面影响。(5分)
(2)分析大庆利用闲置油气藏建设地下储气库的可行性。(4分)
(3)说出中俄东线投产对东北地区天然气市场的影响。(4分)
高考模拟练
我国作为文化大国,有着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下图示意我国文化区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下列文化区名称与图中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①淮河流域文化区—ⅠA10
②黄土高原文化区—ⅠA4
③岭南文化区—ⅠA11
④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区—ⅡB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与ⅠA7文化区相符的地理事象是( )
A.饮食偏重麻辣 B.摔跤运动盛行
C.房屋多为窑洞 D.服饰注重保暖
3.影响ⅠA12和ⅠA1两个文化区地理环境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植被状况
随着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可获得更高收益。耕地流转与劳动力人口外流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下图示意以乡镇为单元,按劳动力人口外流相对强度与耕地流转相对强度的组合关系,将大连瓦房店市的村庄划分为四种类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Ⅰ型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 )
A.政府收回农村闲置宅基地
B.发展制造业吸引人口回流
C.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D.耕地集中经营的配套设施建设
5.Ⅱ型村庄呈现出人口外流和耕地流转明显差异,最可能是因为( )
A.距离中心城区近
B.当地乡镇企业多
C.老年人口占比大
D.人均耕地面积大
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岛距离陆地有近40分钟的海上航程,岛上居民2 000多人。2022年12月31日,经中国质量中心认证,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年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为-1 333吨,灵山岛成为我国首个“负碳海岛”。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灵山岛成为“负碳海岛”的主要原因是( )
A.节能减排意识强 B.植被茂密消碳多
C.四面环海水汽多 D.居民数少耗能少
7.立足我国首个“负碳海岛”,灵山岛适宜的发展方向是( )
A.迁出居民保护自然本底,让“负碳海岛”永驻
B.利用海岛海洋空间资源优势,发展网箱养殖业
C.充分利用“负碳海岛”品牌,发展旅游观光业
D.通过实施碳交易,适度发展工业促进经济发展
隐含耕地是指在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耕地资源。长江经济带耕地质量和数量区域差异大,是隐含耕地主要流入区,且内部隐含耕地差异显著。下图为长江经济带隐含耕地空间流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长江经济带内部隐含耕地的流动特征主要是( )
A.邻近省区间流动较显著
B.均向沿海省区流动
C.西部省区为净输出省区
D.中部省区为净输出省区
9.长江经济带的隐含耕地主要来自东北地区,主要是由于( )
A.两区域相距较近
B.东北地区土壤肥沃
C.东北地区人均耕地多
D.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我国流传深远、脍炙人口的“东北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四季衣服同穿戴”是“云南十八怪”之一。
材料二 隋唐以后,我国经济中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长达1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下图为沪宁杭地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在我国各地中以云南之“怪”为最多,简析其原因。(4分)
(2)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民俗现象目前已经消逝。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8分)
(3)“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参见图中照片)是当地独具特色的聚落景观。简析图示区域内形成众多历史文化名城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高考真题练
1.答案 (1)广东省主要方言区成片状分布;粤语、客家语方言区面积大,粤语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客家语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其他方言区呈点状或块状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北部。
(2)客家语方言区的客家人多,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后裔,主要居住在中心城镇周边地区;中心城镇多为区域的行政中心或经济中心,以粤语方言为主的本地人多居住在中心城镇。
解析 (1)由图可知,广东省分布较广的方言为粤语、客家语,主要成片状分布,分别位于中西部、中东部。闽语、韶关语等方言区呈点状或块状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北部。(2)由材料“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可知,南下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客家语方言区。客家人主要居住在中心城镇周边地区,中心城镇多为区域的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以粤语方言为主的本地人多居住在中心城镇。
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客家人的居住方式与特点,客家人多居住在大山深处,较少与外界交流,居住在中心城镇周边地区。
2.答案 (1)空间分布范围扩大,大型购物中心数量增多;外围地区增加较多,中心城区增加较少;更倾向于在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沿线分布。
(2)分布特点:总体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东京都市圈的外围地区,少数分布在中心城区;基本沿公路分布。
原因:都市圈外围地区土地面积广、地价低,能够给货物提供足够的仓储空间,节约仓储成本,且网购物流中心只是物流中转中心,对人流量要求低;靠近公路布局,方便货物运输和物流中转,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随着互联网和经济的发展,网购需求快速增长。
解析 (1)2000年前,大型购物中心在政策的影响下向东京都市圈外围地区分散,但受制于当时相对落后的交通运输网络及购买能力,大型购物中心多分布在经济活动更频繁、运输更便利的东京湾西、北岸以及公路、轨道交通沿线。2000年后,大型商业设施(大型购物中心和网购物流中心等)的建设,同时依托于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功能和人口向外围地区扩散过程的基本完成,使得大型购物中心数量增多,空间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且多沿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分布。(2)本题有两小问,首先需“指出东京都市圈网购物流中心的分布特点”,只需简单说明分布特点即可,其次需“说明原因”。读图可知,网购物流中心主要分布在东京都市圈的外围地区,外围地区的土地面积广、地价低,有利于节省仓储成本,且网购物流中心只是物流中转中心,无需顾客到店,对人流量要求低,可以分布在都市圈外围地区;结合图中信息和图例可知,网购物流中心基本沿公路布局,有利于货物的运输和物流中转,提高物流效率;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购需求快速增长,使得网购物流中心数量较多,分布范围较广。
3.B 读图可知,②阶段港口数量最少、结构最简单、功能最单一,应是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演变的第一阶段;④阶段港口数量增加,分布格局和结构形式也变得复杂,应为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演变的第二阶段;③阶段港口数量进一步增加,且岛际区域内联系密切,应为第三阶段;①阶段除有岛际区域内联系外,还通过陆桥与陆域建立了联系,腹地进一步扩大,应为第四阶段,故B项正确。
4.D ④示意的阶段是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演变的第二阶段,与②(第一阶段)相比,港口数量增加为两个,分布格局趋于分散,C项错误;从客货流来源来看,两港口腹地范围是重叠的,腹地界线并不清晰,B项错误;根据图中两黑点大小不同可判断两个港口规模大小明显不同,这直接说明两个港口出现了等级差异,D项正确;观察两个港口之间的客货流,部分客货流是由规模较大的港口单向流向规模较小的港口,说明规模较小的港口应具备某些规模较大的港口不具备的功能,即两个港口的功能有所不同,A项错误。
5.D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地区2012年至2019年人口增幅为负值,是人口的净迁出地区;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在四个地区中最高,说明其农业地位突出,因此为东北地区。D项正确。
6.B 结合上题分析,乙地区人口增幅最高,说明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其产业结构最优,因此为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也最高,B项正确。丁地区虽然人口增幅较高,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因此高科技产业比例并不高,A项错误。吸纳外资能力最强的为东部地区,因此C项排序错误。乙地区和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但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优化,东部地区重型工业比重会降低,因此D项错误。
7.答案 (1)冬季严寒 气温年较差大
冬季天然气需求量大,管道冰堵,影响天然气输送;冻融变化导致管道变形损坏。
(2)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重要节点;油气藏资源丰富,密闭性好,安全性高;充分利用已有设施,节约生产成本;人才储备丰富。
(3)增加供给,缓解天然气短缺;推动天然气替代煤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改变供气格局。
解析 (1)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寒冷;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夏气温变化大,气温年较差大。结合材料可知,冬季较低的气温加上管道内的高压易导致天然气遇水生成水合物。水在低温的条件下结冰导致管道流通面积缩小甚至堵塞,加上冬季是天然气使用量较大的季节,易导致天然气运输受阻而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冬夏气温的显著差异易导致水体和土体发生冻融变化,从而导致管道变形受损。
(2)由图文材料可知,大庆是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重要节点;由材料“大庆油田拥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气藏(地下富含油气资源的密闭空间),培养并储备了大量油气工业建设和管理人员”可知,大庆油气藏资源丰富,密闭性好,安全性高,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设施,节约生产成本,并且人才储备丰富。
(3)由材料“投产后东北地区整体供气格局将呈现‘北气南下、就近供应、海气登陆’的特点”可知,俄罗斯天然气资源丰富,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投产后,可以给东北地区增加天然气供给,缓解当地天然气短缺状况;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污染小,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投产后,可以推动天然气替代煤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此外,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投产还可以改变东北地区天然气市场供气格局。
高考模拟练
1.C 据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河流域文化区对应ⅠA6,黄土高原文化区对应ⅠA3,①②错误;岭南文化区位于南岭以南,对应ⅠA11,③正确;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区位于青藏高原,对应ⅡB,④正确。故选C。
2.A 根据图示可知,ⅠA7文化区主要包含四川和重庆,人们饮食偏重麻辣,A正确;从传统文化角度看,摔跤运动在蒙古族盛行,对应ⅡA1,B错误;窑洞多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对应ⅠA3,C错误;四川和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冬季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还要稍微暖和一些,D错误。
3.A 从纬度位置上看,ⅠA12和ⅠA1文化区纬度差异大,是两地地理环境差异形成的主导影响因素,A正确;ⅠA1和ⅠA12文化区东部距海洋都较近,海陆位置差异不大,B错误;ⅠA1和ⅠA12文化区均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地形地势差异不大,C错误;ⅠA1文化区的植被主要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ⅠA12文化区的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植被状况差异主要是纬度差异导致的,D错误。
4.D 由图中信息可知,Ⅰ型村庄人口外流相对强度和耕地流转相对强度均较大,说明该类村庄以集中农业生产为主,人口流出量较大,但政府收回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做法不可取,A错误;Ⅰ型村庄耕地流转相对强度大,所以要发展耕地集中经营的配套设施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D正确;该类型村庄以集中农业生产为主,难以在短期内发展制造业吸引人口回流,也很难靠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来促进经济发展,B、C错误。
5.B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Ⅱ型村庄人口外流相对强度小,耕地流转相对强度大,说明该类村庄居民仍在区域内就业,但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少,所以推断当地就业岗位充足,可能有较多的乡镇企业,B正确;无法判断距离中心城区的远近、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均耕地面积,排除A、C、D。
6.B 碳总量取决于碳源(排放)和碳汇,灵山岛成为“负碳海岛”,说明其碳排放小于碳汇。节能减排意识强和居民数少耗能少确实可以导致碳排放减少,但也有碳排放,不会导致负碳,A、D错误;负碳需要强大的碳汇能力,结合灵山岛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可知,森林植被消碳多是主因,而水汽量对消耗二氧化碳影响较小,C错误、B正确。
7.C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分析思路 结论
迁出居民不利于区域发展 A错误
利用海岛海洋空间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与“负碳海岛”无明显相关 B错误
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了“负碳海岛”的品牌,可以促进其外围区的旅游业发展 C正确
与工业实施碳交易,牺牲原有环境以发展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显然违背我国总体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 D错误
8.A 由图可知,长江经济带内部隐含耕地流动特征主要是邻近省区间流动较显著,A正确;向沿海省区流动不明显,B错误;长江经济带西部省区和中部省区既包括净输入省区,也包括净输出省区,C、D错误。
9.C 由材料可知,长江经济带耕地质量和数量区域差异大,是隐含耕地主要流入区,而长江经济带的隐含耕地主要来自东北地区,主要是由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而长江经济带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C正确。长江经济带和东北地区相距较远,A错误;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和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东北地区的隐含耕地流入长江经济带,但不是长江经济带的隐含耕地主要来自东北地区的原因,B、D错误。
10.答案 (1)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复杂;多民族聚居,生产和生活方式多样。
(2)过去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的原因: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且新鲜蔬菜不易储存,过去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
现在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的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们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3)该地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人们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解析 (1)“怪”为当地独有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是一个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势起伏较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又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之一,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2)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的不同,最终表现为生活方式的不同。过去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是由于冬季严寒,保鲜和冷藏技术、交通条件等较落后,人们为了保证冬季能够吃到蔬菜,而利用腌制的方法储存菜品;现在科技水平提升、交通便利、保鲜技术提高,能够保证蔬菜供给需求,加之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提高,整体上对腌制菜的需求量减少,因此少见。
(3)河流对聚落分布、规模有着深远影响,河网密布的地区,地形破碎,聚落规模小;河网密布导致陆路交通不便,人们的出行方式主要依靠水路,傍水而居水运交通便利;傍水而居取水方便,能够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