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0:27:53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区域合作
第一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020年7月17日,87家日企获日本政府700亿日元补贴,正式将生产线从中国转出。其中30家企业把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其他57家企业搬往日本。迁往东南亚的企业,其产品涵盖航空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化肥、医药和纸制品,其中包括部分知名企业。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推测影响87家日企正式将生产线从中国转出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政策  D.劳动力
2.转移到东南亚的30家日本企业没有转移回日本,主要是因为东南亚(  )
①资源丰富  ②技术发达
③资金充足  ④工资水平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近年来我国鞋靴产品在国际市场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制鞋业部分加工制造环节逐渐向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转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鞋靴产品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口贸易潜力剧增。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我国制鞋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最可能考虑的有 (  )
①环境污染少   ②市场潜力大
③劳动力数量多  ④国际贸易限制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对我国鞋靴产品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影响力较小的是(  )
A.两国空间距离  B.进口国人口规模
C.两国汇率变动  D.两国贸易关系
题组二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全球生产组织的碎片化和空间分散化过程更加明显,生产的跨国或跨地区分工和转移趋势更加显著。随着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地理扩张,东亚地区的韩国、日本逐渐成为承接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的核心地区。下表示意美国某电子企业基于成本价值的产品零部件等级标准。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价值链分级 零部件名称
高价值零 部件环节 芯片设计代工和制造代工(3D指纹传感器芯片、基带芯片、内存芯片、闪存芯片、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触控芯片、分立器件、模拟信号芯片、无线通信芯片等)、面板模块(LED驱动芯片、背光模组、彩色滤光片、液晶面板、玻璃基板)、相机模块(镜头、模组、图像传感器等)
中等价值 零部件环节 柔性电路板、印刷电路板、电池、充电器、数据线、电阻、电容、电感、振动器、精密马达、连接器、散热组件、晶振、耳机、扬声器、精密组件、聚碳酸酯、硬盘等
低价值零 部件环节 芯片封装测试、金属与塑料外壳、键盘、结构件、塑胶材料及辅料、铰链和枢轴、模具、功能材料、金属材料、包装印刷品和整机组装代工等
5.美国电子企业零部件最早实施跨国生产的零部件环节是(  )
A.高、低价值零部件环节
B.中等价值零部件环节
C.中等、低价值零部件环节
D.低价值零部件环节
6.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韩国和日本扩张的主要原因是韩国和日本(  )
A.基础设施完善,代工生产能力强
B.电子工业快速崛起,产品消费市场广阔
C.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成本较低
D.稀有金属矿产丰富,工业生产原料充足
  我国中部地区豫皖鄂湘赣依托自身优势,接收大量来自我国东部和国际的产业转移,成为新一轮承接国内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战场。下图为2018年豫皖鄂湘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水平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7.豫皖鄂湘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水平的空间表现是(  )
A.均以高水平为主 B.省会城市多为中高水平
C.区域差异性较小 D.省际交界区低水平较多
8.与我国西部地区相比,我国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设施更完善   B.地缘更接近
C.交通更便捷   D.土地更充裕
题组三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下图为1966—2013年日本汽车生产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日本汽车工业(  )
A.1985—2013年,海外生产产量逐年增大
B.1966—1985年,国内市场销量逐渐扩大
C.1966—2000年,一直以国内生产为主导
D.1966—1990年,国内市场小于海外市场
10.日本汽车工业向海外转移,会(  )
A.抑制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B.降低日本汽车工业经济效益
C.减少汽车工业就业机会
D.促进汽车工业的分工与合作
  世界棉纺织业起源于英国的曼彻斯特,是在最早的毛纺织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8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毛纺织业衰落,棉纺织业迅速兴起,使得曼彻斯特成为英国的“棉都”。20世纪初期,世界棉纺织业开启了棉纺织业的产业转移。下图示意世界棉纺织业产业转移路径。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18世纪中期英国的曼彻斯特成为英国“棉都”,得益于英国(  )
A.棉花种植面积大  B.棉花品质较好
C.棉纺劳动力较多  D.纺纱机械的推广
12.美国在承接世界棉纺织业第一次转移时的主要优势有(  )
①丰富的棉花原料  ②先进的纺织技术
③广阔的土地资源  ④发达的航空运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棉纺织业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是使得(  )
A.棉花种类更加多样  B.土壤肥力得到提高
C.产业链条更加完整  D.环境污染压力减轻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欧洲曾经是世界造船业的中心,但随着日本、韩国、中国等新兴造船经济体的迅速崛起,欧洲造船产业份额在逐年下降,目前欧洲仅对豪华游轮的生产占有优势。现代游轮豪华程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齐全,船舶的设计和内部装饰是游轮品质的关键。下表示意造船产业转移路径。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国家或 地区 欧洲→日本 日本→韩国 韩国→中国
时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1世纪初
1.20世纪50年代,造船产业选择向日本转移,而不是中国和韩国,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劳动力成本  B.市场需求量
C.产业基础  D.资源状况
2.目前,欧洲对豪华游轮的生产占有优势,说明欧洲造船业(  )
A.效益好  B.规模大  C.成本高  D.技术强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半导体企业实力和产品影响力已上升至全球第二梯队。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经历了多轮重构,下表示意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的四个阶段内容。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重构 阶段 阶段Ⅰ 阶段Ⅱ 阶段Ⅲ 阶段Ⅳ
时间 1970— 1979年 1980— 2009年 2010— 2017年 2018年 至今
重构 内容 美国以动态随机存储器技术转移为切入点,扶持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 美国高端芯片制造环节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 全球半导体制造、封测等环节及相关生产要素向中国大陆聚集 吸引外资回流美国建厂
3.下列半导体产业链重构阶段与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阶段Ⅰ—科技  
B.阶段Ⅱ—原料
C.阶段Ⅲ—市场  
D.阶段IV—劳动力
4.近年来,美国吸引半导体制造业回流的主要目的有(  )
①降低半导体产业生产成本
②保护本土产业技术优势
③促进本国劳动力就业
④扩大半导体消费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白色家电是指生活及家庭使用的电器,如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微波炉等。随着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居民群体消费行为的转变,白色家电消费市场空间巨大。据统计,2021年我国白色家电市场规模为3 264亿元,2022年提升至3 427亿元,同比增长5%。下图示意我国白色家电工业区及白色家电转移承接区分布。
(1)说明安徽省作为白色家电转移承接区具备的优势条件。(8分)
(2)相较于2021年,简述2022年我国白色家电市场规模继续扩大的主要原因。(6分)
题组二 产业转移的规律
  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有市场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两种模式。共建“一带一路”以来,国际产业转移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形成了国际产业转移新模式(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国际产业转移新模式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
A.改善居民生活  B.开发本土资源
C.培训技术人才  D.改善投资环境
7.与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相比,新模式的突出特点有(  )
①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②注重产业结构互补
③深化合作新空间  ④重视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中国标准在国际上领跑地位最显著的是(  )
A.航空产业  B.钢铁产业
C.丝绸产业  D.服装产业
题组三 产业转移的影响
  受生产成本上升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速将部分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其中江西省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下图为江西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集聚度(产业集中程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形成江西省产业转移集聚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劳动力成本  
②市场环境
③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④距东部地区距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江西省产业转移现状给省内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
A.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B.延长产业升级时间
C.加快人口向西北集聚  
D.增加失业人口数量
11.为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江西省可以(  )
A.提高产业转入的门槛  
B.增加项目审批的步骤
C.对相关企业提高税收  
D.对转入企业进行补贴
  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的5年,我国内陆中西部地区15个省级行政区出口总额增长了94%,明显快于印度、墨西哥、东南亚等地区,这与我国中西部地区顺利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形成相应制造业基地关系密切。下表示意我国内陆部分省级行政区及城市承接的东部地区产业及产业移出地区。读表,完成下面三题。
中西部省级 行政区、城市 承接产业 移出地区
河南郑州 电子产业 深圳
重庆 PC(计算机)产业 东莞
湖南邵东 打火机产业 温州
新疆 棉纺织工业 东部城市
12.2018年以来部分产业从我国转移到印度、墨西哥、东南亚等地区,主要是因为(  )
①国际关系、贸易壁垒  ②政策优势不明显
③国内市场饱和  ④生产成本上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下列有关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河南郑州电子产业—科技发达
B.新疆棉纺织工业—靠近优质原料产地
C.湖南邵东打火机产业—接近市场
D.重庆PC(计算机)产业—水陆交通便利
14.针对部分制造业从我国移出的问题,下列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有(  )
①加强产业链建设,形成完整产业链
②加大政策优惠力度
③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代替部分普通劳动力
④实施产业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著名侨乡晋江是泉州下辖的县级市,20世纪80年代该地大量农民从事手工作坊生产,后承接中国台湾鞋业生产。2011年前后,“中国鞋都”晋江的体育用品企业超过3 000家。下图为晋江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2021年晋江某制鞋企业捐资5 000万用于抗洪救灾,促使大量网友涌入直播平台蜂拥“扫货”;同年7月,晋江“超轻跑鞋”随神舟十二号亮相太空,晋江鞋逐渐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
(1)说明晋江承接中国台湾鞋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8分)
(2)分析晋江成为“中国鞋都”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8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根据材料可知,87家日企获日本政府700亿日元补贴,正式将生产线从中国转出,故影响87家日企正式将生产线从中国转出的主要因素是政策,因此选C。
2.D 相较于日本而言,东南亚地区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这对资源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强有力的“拉力”作用,因此选D。
3.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鞋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东南亚地区为发展中地区,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且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潜力较大,同时我国鞋靴产品在国际市场受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较大,限制较多,而东南亚地区受其限制少,因此我国制鞋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②③④正确;环境对制鞋业发展影响较小,故环境污染不是我国制鞋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考虑的因素,排除①。故选D。
4.A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鞋靴产品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口贸易潜力剧增,进口国人口规模、两国汇率变动、两国贸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鞋靴产品进口数量的多少,B、C、D错误;目前国际运输业较发达,两国的空间距离对我国鞋靴产品贸易影响较小,A正确。
5.D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高价值零部件环节对技术要求高,且处于该产业的上游,价值分配效益高,中等价值零部件环节次之,低价值零部件环节对技术要求最低,且价值分配效益最低,所以美国电子企业零部件最早实施跨国生产的是低价值零部件环节。故选D。
6.A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和日本电子工业发展速度快,基础设施完善,代工生产能力强,且比美国国内的生产成本低,所以向韩国和日本扩张,A正确;美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向日本和韩国转移之后,促进韩国和日本电子工业快速崛起,韩国和日本产品消费市场广阔不是美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原因,B错误;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C错误;日本和韩国的稀有金属矿产不丰富,工业生产原料不足,D错误。
7.D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豫皖鄂湘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水平的空间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显著,五大省会城市均处于高水平,省界线附近各种水平均有分布,相对而言,低水平较多,故选D。
8.A 与我国西部地区相比,我国中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更完善,更有利于我国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A正确;由于承接的是国际产业转移,所以在地缘上我国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差异不明显,B错误;交通属于基础设施中的一方面,相对于C项,A项更全面;我国中部地区总体面积比西部地区小,且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相对比较紧缺,D错误。
9.C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10.D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分析思路 结论
日本汽车工业向海外转移,国内保留核心部门和高端汽车产业,会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A错误
日本汽车工业向海外转移,有利于占领海外市场,提升日本汽车工业经济效益 B错误
日本汽车工业向海外转移使海外生产汽车数量增多,不会减少汽车工业就业机会 C错误
日本汽车工业向海外转移会促进日本国内外汽车工业的分工与合作 D正确
11.D 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世界棉纺织业起源于英国的曼彻斯特,是在最早以及最重要的手工业——毛纺织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先锋,18世纪中期纺纱机械的推广使得英国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从而致使曼彻斯特成为英国的“棉都”,D正确;英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适合喜光照的棉花生长,故其棉花种植面积不大,品质也相对较差,A、B错误;与亚洲国家相比,18世纪中期的英国劳动力数量不占优势,C错误。
12.A 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国力下降。美国经济的崛起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了棉纺织业的工业化生产,使得棉花原料的需求量迅速提升,美国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棉花种植,逐步成为丰富的纺织原料输出中心,从而使得美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第一次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故①②③正确;发达的航空运输不是影响美国承接世界棉纺织业第一次转移的因素,且20世纪初期世界航空运输网络还很不完善,④错误。故选A。
13.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每次的产业转移大多是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承接了来自发达国家的棉纺织业,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条更加完整,更利于满足全球市场对产品质量和规模的需求。同时,还能够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国际贸易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C正确。而世界棉纺织业产业转移主要是生产方面,使发展中国家棉花种类更加多样不是其主要影响,A错误。世界棉纺织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大量种植棉花,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B错误。由于大面积种植棉花,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使环境污染压力增加,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C 20世纪50年代,造船产业选择向日本转移,而不是中国和韩国,主要是由于当时日本的经济较发达,产业基础好,配套设施齐全,C正确;日本的劳动力成本较高,市场需求量小,资源短缺,A、B、D错误。
2.D 根据材料“现代游轮豪华程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齐全,船舶的设计和内部装饰是游轮品质的关键”可知,豪华游轮注重设计和内部装饰,对技术要求高,欧洲对豪华游轮的生产占有优势,说明欧洲技术强,D正确。
3.C 相对于美国来说,日本半导体技术欠发达,A错误;芯片生产不是原料指向型产业,阶段Ⅱ时期韩国、中国台湾劳动力价格低,加之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美国将高端芯片制造环节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B错误;2010—2017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对芯片需求量大,有广阔的销售市场,C正确;美国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高,D错误。
4.B 美国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高,吸引半导体制造业回流,不一定能够降低半导体产业生产成本,①错误;近年来,美国为了保护本土半导体产业技术优势,吸引半导体制造业回流,②正确;随着产业外迁,美国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口增多,为了促进本国劳动力就业而吸引半导体制造业回流,③正确;美国吸引半导体制造业回流,不能扩大消费市场,④错误。故选B。
知识拓展
  制造业回流是美国最先提出来的,也是正在实施的国家。在以前,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的最大障碍是生产成本(劳动力价格、地价、内部交易成本等)的提高。但随着工业自动化、工业4.0,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工业生产对普通劳动力的依赖大大下降,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显著下降,这为制造业回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发达国家为了增强本国制造业的实力、增加就业,为制造业回流提供优惠的政策。另外,发达国家广阔的市场,也是吸引制造业回流的重要原因。
5.答案 (1)距长三角白色家电工业区近,承接便利;劳动力丰富,地租较低,生产成本较低;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潜在消费市场广阔;等。
(2)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家电更新换代的需求增多;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增多,刺激白色家电的消费;白色家电的转型升级加快,更多新产品出现,刺激消费;等。
解析 (1)空间距离、区域差异是产业转移考虑的主要方面。由图可知,安徽省作为白色家电转移承接区距长三角白色家电工业区近,有利于承接转出产业,承接便利;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较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租较低,生产成本较低;安徽省属于长江经济带,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电更新换代的需求增多,故潜在消费市场广阔。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家电更新换代的需求增多,白色家电市场广阔;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增多,加上居民群体消费行为的转变,刺激白色家电的消费;白色家电的转型升级加快,更多新产品出现,满足市场需求,刺激消费。
6.D 从材料中国际产业转移新模式第一阶段的内容来看,任务实施的主体包括政府和政府牵头的国企,主要任务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积累,其主要是为了提高当地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准备一部分适合产业发展的劳动力和资本,以便于企业在此落户和开展生产,由此分析可知,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改善投资环境,为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做准备,D正确;根据第一阶段的任务实施主体和主要任务来看,其不具有改善居民生活和开发本土资源的作用,A、B错误;培训技术人才属于第一阶段任务中人力资本积累的一部分,并不能涵盖第一阶段的全部任务,C错误。
7.D 根据材料可知,新模式具有促进全球合作走深走实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故其与发达国家主导的产业转移模式不同,其并不仅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①错误;根据三个阶段的内容来看,其没有体现出注重产业结构的互补,②错误;新模式不仅带动产业发展,同时也培育有效需求,进行经济合作和产业转移时不仅有企业的参与,也有政府的参与,使合作涵盖了民间和政府,深化了合作空间,③正确;新模式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说明新模式重视区域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
8.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选项四种产业中,丝绸产业是我国特有的,故我国丝绸产业标准在国际上具有显著领跑地位,C正确;我国钢铁和服装产业只是产业规模大,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具有优势,在国际上领跑地位并不显著,B、D错误;与美国、欧洲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的航空产业尚不能达到领跑地位,A错误。
9.B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集聚区和中集聚区主要位于省会及邻近地区,省会及周边地区受大都市辐射带动作用影响较大,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但劳动力成本高,②③正确、①错误;江西主要承接的是东部沿海地区转出的产业,高集聚区和中集聚区主要位于江西的西部,④错误。故选B。
10.C 江西省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该省的西北部,西北部会大量增加就业岗位,促使人口向西北部集聚,与此同时,会增大西北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其他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C正确、A、D错误;产业转移会加快承接地区的产业升级,B错误。
11.D 提高产业转入的门槛,会增大产业进入本地区的难度;增加项目审批的步骤会延长审批的时间,增大产业落户前期的投入;提高相关企业的税收,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A、B、C错误。对转入企业进行补贴,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D正确。
12.B 2018年以来,部分产业从我国转移到印度、墨西哥、东南亚等地区,主要是因为我国受国际关系影响,贸易壁垒增多,此外,还与我国的劳动力、土地、环保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企业利润降低有关,①④正确;改革开放政策并没有变,仍大力支持产业发展,政策优势仍然明显,②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市场规模仍在扩大,③错误。故选B。
13.B 河南郑州承接深圳电子产业转移的条件是劳动力充足,A错误;新疆承接东部城市棉纺织工业转移是因为靠近优质长绒棉产地,B正确;湖南邵东承接温州打火机产业转移是因为产业链完整、产业协作条件好以及劳动力充足,C错误;重庆承接东莞PC(计算机)产业转移是因为产业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高,D错误。
14.C 部分制造业转移至国外造成我国就业机会减少,经济发展放缓,减少企业移出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加强产业链建设,完善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联系、协作关系,形成完整产业链,①正确;通过发展人工智能,代替部分普通劳动力,以降低劳动力成本,③正确;优惠政策对产业转移影响力不大,并且移入国也可以有相关优惠政策,②错误;产业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是我国沿海地区部分产业移出的原因之一,④错误。故选C。
15.答案 (1)侨乡优势,资金来源丰富;距离转出地较近,便于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生产基础;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2)引发价格战,产生恶性竞争;不利于把握市场动态与信息;容易出现用工荒现象;用地过度饱和,引发环境问题;产业类型低端、单一,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较弱。(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可知,晋江市是著名的侨乡,具有侨乡优势,资金来源丰富;与我国台湾距离近,便于产业转移;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该地大量农民从事手工作坊生产”可知,晋江具有一定的生产基础;沿海地区迁入人口较多,劳动力丰富。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集聚可能引发价格战,随意压价,产生恶性竞争;扰乱市场,不利于把握市场动态与信息;过度集聚容易出现用工荒现象;用地过度饱和,引发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产业类型低端,产品单一、落后,无法紧跟市场脚步,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较弱。(共16张PPT)
第一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1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定义:产业转移指某些国家或地区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是产业
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2.产业转移的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
3.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要素约束因素
(2)市场因素
(3)政策因素
(4)产业跨区域转移,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企业迁移前后的生产成本和综合收益,受
到生产要素、地理位置、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
业转出地以“推力”为主,企业转入地以“拉力”为主。
转出地(推力) 转入地(拉力)
工资上涨、劳动力供给紧张 劳动力廉价且丰富
地价上涨 地价便宜
环境恶化、资源短缺 环境优美、资源丰富
市场萎缩、竞争加强 市场需求大、竞争压力小
政策限制 政策扶持
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不完善,技术落后 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完善,技术先进
生产成本增加 生产成本较低
知识拓展 产业转移的推力和拉力
知识点2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低附加值
产业上升到高附加值产业。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范围内三次大的产业转移
时间 转移原因 方向
第一次产业 转移 20世纪50 —60年代 美国在确立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先地位后,重点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欧洲、日本转移
第二次产业 转移 20世纪60 —80年代 科技革命推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加速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化工、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电子、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拉丁美洲等地转移
时间 转移原因 方向
第三次产业 转移 20世纪80— 90年代 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推动产业提升 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劳动密集型及一部分低端制造业向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续表
知识点3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产业的影响: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扩散,促使朝阳产业逐步取代夕阳产业。
2.对区域的影响
区域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对转出地的影响 腾出发展空间,凝聚创新力量,促进产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改善民生质量;加速高科技和新型产业的开发 减少传统的劳动就业人口,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
对转入地的影响 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改善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就业机会,增强发展活力;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占用农业用地
对产业转出地和产业转入地共同的影响 促进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区域发展各有侧重,扬长补短,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1 如何理解发达国家(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
1.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原因
(1)发达国家(地区)到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资源,
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最后是利用其地价低的优势。
(2)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国家(地区)投资建厂,则主要是考虑当地的技术优势、信
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
2.发达国家(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
(1)由发达国家(地区)流入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
(2)由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国家(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3.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的影响
定点2 我国的产业转移
1.我国近年来的产业转移
方向 原因 影响
沿海企业向内地 转移 沿海地区地价、劳动力、环保等成本上升,企业需要寻求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 促进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不
可避免地对内地生态环境造
成不利影响
我国台湾产业向我 国大陆转移 我国大陆经济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改善;有廉价的劳动力;有众多的发展机会;有广阔的市场 加速了我国大陆劳动密集型
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方向 原因 影响
广东边远地区的 产业集群效应 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面临产业升级;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房
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广东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明显改善,许多地方已经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 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
区域间的流动;加速了广东边
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其
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差
距;可能对广东边远地区造成
严重的环境污染
续表
2.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
方向 东部地区资源密集型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原因 东部 有些产业已进入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新兴产业的替代性不断加强
中西部 具有一些产业发展的优势,特别是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十分显著
有利 影响 东部 可有效地解决劳动力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缺乏等问题,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中西部 充分发挥其劳动力、能源资源优势,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腾飞
不利 影响 东部 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
中西部 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扩散、生态破坏加重
续表
定点3 产业转移原因的分析方法
1.要注意抓住两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转出”,二是“为什么转入”,也就是产业转出
去的原因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2.要注意抓住两类地区:一是发达国家转出区和发展中国家承接区,二是经济发达的转出区和
经济落后的承接区。发达国家或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有技术、信息、交通、资金等优势,发展
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一般有资源、劳动力、市场、政策、地价等优势。
3.明确转移产业的类型:转移产业的类型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发达国家或经
济发达地区转出的产业还有相当部分对环境污染严重。
4.明确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转出区是追求最佳区位,获取最大利润;承接区一般是将区域资
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地缘优势等转化为经济效益。
5.明确分析影响产业转移区位因素的思路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
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