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2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他自号“______”,人称“山中宰相”。
2. 题目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______,本文体裁属于______(文体)。
二、基础默写(12分)
1. 补写出《答谢中书书》中的句子:
山川之美,______。(1分)
2. 高峰入云,______。两岸石壁,______。(2分)
3. 青林翠竹,______。晓雾将歇,______;(2分)
4. 夕日欲颓,______。实是______。(2分)
5. 自康乐以来,______。(1分)
6. 完整默写《答谢中书书》全文。(4分)
三、理解性默写(13分)
1. 文中总领全文,点明山川之美是古今共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分)
2. 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分)
3. 文中通过色彩的搭配,描绘两岸石壁鲜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分)
4. 表现晨昏景物变化,从听觉角度描写早晨猿鸟鸣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分)
5. 描写傍晚时分,水中鱼儿争相跃出水面的动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分)
6. 作者直抒胸臆,赞叹此地是人间仙境的句子是:______。(1分)
7. 文末以康乐公(谢灵运)自比,暗示自己与古贤共赏美景、抒发自豪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分)
四、解释下列划线字词(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四时俱备
2. 晓雾将歇
3. 夕日欲颓
4. 沉鳞竞跃
5.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句子翻译(12分)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3分)
2.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分)
3.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分)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分)
六、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 下列划线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妻子邑人
B. 走送之
C.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 实是欲界之仙都
B. 急湍甚箭
C. 见渔人,乃大惊
D. 山峦为晴雪所洗
3. 下列加点字与“沉鳞竞跃”中“鳞”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一犬坐于前
B. 亲旧知其如此
C. 猛浪若奔
D. 学而时习之
七、文言文基础知识运用(10分)
1. 分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5分)
2. 写出两个含有“之”字且用法不同的文言句子,并注明“之”的含义。(5分)
八、阅读理解与赏析(32分)
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回答问题:
1. 文中描写静态景物的句子有哪些?描写动态景物的句子有哪些?(8分)
2. 文中描写了哪些时间段的景物?展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8分)
3. 简析“实是欲界之仙都”和“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的作用。(8分)
4. 本文在写景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8分)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南朝齐梁;陶弘景;华阳隐居
2. 书信;骈文
二、基础默写
1. 古来共谈
2. 清流见底;五色交辉
3. 四时俱备;猿鸟乱鸣
4. 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
5.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理解性默写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 实是欲界之仙都
7.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解释加点字词
1. 四时:四季
2. 歇:消散
3. 颓:坠落
4.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5.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五、句子翻译
1.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2.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4. 清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六、选择题
1. C(解析:A项“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配偶”;B项“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D项“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困境”;C项“四时”古今均指“四季”。)
2. A(解析:A项“是”表判断,为判断句;B项为省略句(省略“于”);C项为省略句(省略主语);D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3. C(解析:“鳞”代指鱼,是借代;C项“奔”代指“飞奔的马”,也是借代。A项“犬”是名词作状语;B项“亲旧”是形容词作名词;D项“之”是代词。)
七、文言文基础知识运用
1. 句式特点:四字句,对仗工整(“高峰”对“清流”,“入云”对“见底”),属于骈文句式。表达效果:简洁凝练,音韵和谐,生动勾勒出山水的高远与清澈,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2. 示例:①“山川之美”(之:助词,的);②“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标志,无实义)。(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阅读理解与赏析
1. 静态景物:“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动态景物:“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 描写了“晓”(清晨)和“夕”(傍晚)两个时间段的景物。清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展现出雾气消散、生机盎然的特点;傍晚“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体现出夕阳西下、生物活跃的动态美,整体展现了山川景色晨昏变化的灵动与生机。
3. “实是欲界之仙都”是对前文景物的总结,直接赞叹景色如仙境,抒发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谢灵运为典故,既强调山水之美的独特,又暗含作者能欣赏此奇景的自得,呼应开篇“古来共谈”,升华情感,增强文化底蕴。
4. ①动静结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静态描写,“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态描写,动静相衬,使画面生动。②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仗工整,兼具韵律美;同时自然流畅,不刻意堆砌,兼具散文灵动性。③时空交织:时间上涵盖“晓”“夕”,空间上兼顾高远、深邃与近景,多角度刻画山川全貌。(答出两点即可,需结合语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