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考前专练(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考前专练(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8 18:5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考前专练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红星”照耀中国,“红星”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书中介绍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共产党领袖,以下是关于其中一位的描写,请认真阅读并完成相关问题。
我一边和S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相信你已猜出了S是谁,以下选项中的人物评价与S相符合的是(  )
A.他是一个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急躁又谦虚的人。
B.他是“三军”统帅,是坚韧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C.他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D.他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个人自尊心极强。
2.小咏同学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梳理了埃德加·斯诺对毛泽东的评价,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和率真,富有幽默感,时常露出质朴的笑容。
B.不屈不挠,冷静理智,极具个人魅力——这些特质使他成为“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
C.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博览群书,在哲学和理事方面造诣很深。
D.有着无穷的精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3.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4.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1936年6月,斯诺从北京出发去探索“红色中国”,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府。在那里,他拜访了杨虎城将军。
B.斯诺计划去安塞见周恩来,途中遇见了在政治保卫局工作的李长林。两人结伴同行。到安塞后,斯诺见到了周恩来。
C.在保安,斯诺见到了“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席毛泽东,并对他做了多次采访,听他回忆长征的艰难,讲述革命的理想等。
D.陕北唯一可以通车的道路到延安便是终点。斯诺认为延安是个理想的要塞。蒋介石对红军进行了封锁,红军利用封锁来对敌人进行反封锁。
5.《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下列选项中斯诺不可能报道的一项是(  )
A.飞夺泸定桥 B.遵义会议 C.强渡大渡河 D.金田起义
6.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
C.《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包括: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D.《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对贺龙的印象:乐观、豁达、勇敢、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的得意,表现了率真的个性。
7.这段文字描述的人物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  )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____,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A.贺龙 B.毛泽东 C.彭德怀 D.周恩来
8.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B.书名中的“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C.书中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
D.为了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该书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9.下面是名著中对四位红军领袖的评价,哪项匹配不当(  )
A.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
C.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
D.毛泽东——他是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精通中国旧学、有成就的学者,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
10.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
B.《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成功地采访了众多共产党的领袖和红军将领。
C.《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是法国的一名记者。他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新闻人实事求是的职业精神。
D.《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11.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四位红军领袖的评价,其中不匹配的一项是(  )
A.毛泽东——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还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B.周恩来——他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C.彭德怀——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D.贺龙——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是自豪,他常常笑着称自己是个“苦力”,他的自豪的热情未免有点幼稚天真,但是极其真诚。
12.下列表述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红军剧社的主题是抗日和革命,大力提倡拉丁化来促进群众教育,演员几乎都是在当地招来的。
B.飞夺泸定桥时,红军战士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爬上沸腾的河流,抓住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
C.斯诺动身去中国之前注射了凡是他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包括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疫苗。
D.1936年斯诺来到中国进行采访,依次到西安、上海、保安等地,并搜集了关于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13.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14.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5.下列关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画卷,展示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风貌。
C.《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纪实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D.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唯独对长征表达了鄙夷之意,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决策上的失败。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6.《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 》,作者是 (国籍)著名记者 ,1936年6月他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 的西方记者。
17.美国记者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此书又名 。
18.班级从《红星照耀中国》的艺术特色的角度推介作品,请你用表格梳理。
艺术特色 内容举例 归纳小结
人物个性鲜明 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罗,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作者大量采用白描、细节描写、对话、特写等表现方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表中这个清瘦的青年军官是① ,人物形象特点是② 。
擅长场景描摹 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这个场景叙述的是长征中一次有名的战斗,此次战斗通常称之③ ,“桥板燃烧”“红军匍匐”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具有④ 的精神。
19.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801班举行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交流会,请你帮助完成下面的题目。
人物:①
主要经历: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 、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② ——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20.下面两段文字均出自《红星照耀中国》,这两段文字分别描写的人物是谁?
片段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见到他是傍晚的时候,他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片段B: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小麦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他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片段A的人物是: 片段B的人物是:
21.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人乒乓球打得好,篮球打个“不厌”。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写出了① (人物)②
的品质。
三、名著导读(每题3分,共21分)
22.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题目。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 的不朽名著。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 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 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和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3.下面这段文字出自《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后回答问题。
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息下来的一百天一一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1)选段中的统计数据属于红军的哪次军事行动?
(2)路上红军遭遇了诸多“险峻”,请结合作品内容,举两例具体说明。
24.“战术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数不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不过是人民打击压迫者的拳头!”这句话是谁说的?
25.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周年。当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 ,而且必将照耀 。事实证明,这一预言是非常有远见的。
26.阅读选文,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片段一)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地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的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二)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 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信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他们叫人来增援,于是有几个孩子从田里跑出来。
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总的来说,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
是很难找出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1)以上文段选自《 》,作者是 (国家)作家 。片段一中,两个孩子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的原因是 。
(2)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从少年先锋队队员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27.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回答问题。
“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他说,“我们知道这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给我这样自由活动的诚意,我是有一点惊奇和怀疑的。我原来以为即使允许我到苏区去旅行,对于拍照、搜集材料或访问谈话等总会对我加以一定的限制的。他的话听起来太理想了,总归有什么地方会出毛病的……
(1)以上材料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其中的“他”是 (填人名)。
(2)材料中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惊奇和怀疑?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