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等五首) 课件(共23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等五首) 课件(共23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8 19:54:59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饮酒(其五)
年 级:八年级 学 科:语文(统编版)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李白《戏赠郑溧阳》
小挑战:根据线索猜人物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弃官归隐,躬耕田园。
初见诗人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读诗歌
此诗题为《饮酒》,但诗的内容为什么好像和酒并无太大关系呢?
初读诗歌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饮酒》(序言)
解“心远”之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心远”之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喧嚣扰攘的地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心远”之味
身处闹市,诗人为什么说“而无车马喧”呢?
心志高远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解“心远”之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走的形象写照
解“心远”之味
助读材料:
陶渊明在彭泽县上任不过八十余天,恰好郡中督邮来巡视。督邮性格粗俗且傲慢,常借巡视之名向辖县索要贿赂,否则就栽赃陷害。下属提醒陶渊明应该束带觐见,即需要穿戴整齐,恭迎上官。但他却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之后辞官而去。
解“心远”之味
诗人远离了____,却走近了_____。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身居“人境”,但精神超脱世俗。
入“悠然”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此句诗中的景象。
入“悠然”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此句诗中的景象。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热爱自然、不同流俗的清高品格。
入“悠然”之境
把“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好不好?
悠然心境与大自然的妙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入“悠然”之境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
入“悠然”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见南山多悠然,料南山见我应如是。
入“悠然”之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
入“悠然”之境
陶渊明五仕五隐轨迹图
入“悠然”之境
根据陶渊明五仕五隐的轨迹图,谈谈你的发现?
入“悠然”之境


在自然田园中找到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
根据陶渊明五仕五隐的轨迹图,谈谈你的发现?
明“真意”之妙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从大自然的秋菊、南山、飞鸟、夕阳中得到的“真意”到底是什么?
只可意会
难以言传
明“真意”之妙
思考:时至今日,我们为何仍要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呢?结合本节课所学谈谈你的收获。
感谢您的观看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饮酒(其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五言诗歌的韵律特点。 2.结合注释,并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通过内容分析、知人论世、比较阅读等方法体会诗人的“心远”“悠然”与“真意”,感受本诗意境,对自己有所启发。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感情与本诗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初见诗人 课堂开始,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挑战:根据线索猜人物。请看: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李白《戏赠郑溧阳》 同学们猜猜李白写的是谁?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弃官归隐,躬耕田园。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就他的名作——《饮酒(其五)》。 (二)破诗题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全诗,朗读时注意读出五言诗的节奏感,体会韵脚。读之前,同学们还可以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符合这首诗的情感氛围。 2.通观全诗,同学们有没有这个疑惑:此诗虽题为《饮酒》,诗的内容却好像和酒并无太大关系。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并有一段序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陶渊明为何要写这些饮酒诗。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饮酒》(序言) 诗人说自己闲居时很少快乐,秋天到了,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娱,诗稿于是多起来。再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取乐罢了。 看来,陶渊明的饮酒诗,关键确不在于酒,而是兴致来时,便借酒抒怀,求得快乐和自由。酒后吐真言,接下去,我们就通过他的《饮酒》(其五),看看陶渊明酒后说了哪些真心话,了解一个最真实的陶渊明。 二、解“心”远之味 此诗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我们先来看看陶渊明居住的地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从“结庐在人境”一句可见,陶渊明归田后并没有隐居在山林岩穴,而是将自己简陋的房屋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之间。在尘世就定会有闹市,有人来车往,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心远地自偏”,诗人心志高远,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感觉处在偏僻的地方。 不错。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理解“心远”二字。这位同学将“心远”理解成心志高远,可见这里的“远”不是一种空间状态,而是一种精神状态,只要内心澄明淡泊,即使身居尘世之间,也能拥有惬意闲适的静谧。用《陋室铭》里的话来说,就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话来说,就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如此看来,“车马喧”的真正含义不仅是指车马的喧闹声,更是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走的形象写照。而这样的社会,就是陶渊明在41岁那年毅然决然想要离开的地方。请同学们阅读助读材料,感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和脱俗。 【助读材料】陶渊明在彭泽县上任不过八十余天,恰好郡中督邮来巡视。督邮性格粗俗且傲慢,常借巡视之名向辖县索要贿赂,否则就栽赃陷害。下属提醒陶渊明应该束带觐见,即需要穿戴整齐,恭迎上官。但他却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之后辞官而去。 所以,陶渊明的“心远”,是一种主动的远离,他要使自己的心不受尘世的污染,就必须放弃功名利禄的追求,挣脱世俗精神的枷锁。 让我们一起把这种超凡脱俗朗读出来吧。 同学们,那陶渊明的心离世俗利禄远了,他的心又离什么近了呢?请同学们填一填这个句子。 诗人远离了____,却走近了______。 生1:诗人远离了功名利禄,却走近了大自然。 生2:诗人远离了世俗,却走近了心灵的自由。 两位同学的理解很到位。诗的前四句话,诗人身居“人境”,精神却超脱世俗,正是这种“心远”的境界,让他真正走近了大自然。 三、入“悠”然之境 (一)“采菊”一句的境与意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完此句,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的景象? 生:夕阳西下,晚霞满天,诗人随意地采起菊花。他抬起头来,不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非常好,老师仿佛也身临其境了。 这句中出现“菊”这一意象。屈原也曾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这里,菊,是高洁的象征。故而陶渊明“采菊”这一动作,不仅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热爱,更可见他不同流俗的清高品格。 再来看后面这句,在这首诗歌流传过程中,有的版本将“悠然见南山”改成了“悠然忘南山”。同学们,你们觉得把“见”改成“望”好不好?大家可以按下暂停键思考。我们来听这两位同学的想法。 生1:老师,我觉得“见”比“望”好。“见南山”是无意的,暗示诗人悠然的自由心态,“望”字则隐含诗人寻觅的动机,有了目的,就不潇洒自由了。 生2:我也觉得“见”比较好。用“见”字,感觉陶渊明在心理上和南山是平等的,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望”字就差一点。 说得很好。一个“见”字,生动表现出了陶渊明的悠然心境和大自然的妙合。同学们的看法和大诗人苏轼的观点不谋而合。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读出这种悠然心境。 此刻,老师联想到了辛弃疾的一句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陶渊明会怎么说呢?他或许会说:我见南山多悠然,料南山见我应如是。 (二)“山气”一句的心灵家园 这样悠然的陶渊明,在南山周围又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有山中的雾气、美丽的夕阳、归林的倦鸟。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过相似的一句话: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鸟儿尚且知道疲倦了,要飞回安稳的山林巢穴里。陶渊明厌倦了尘世,又去往了哪里呢? 没错,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他选择了归隐田园。 关于这个人生的选择,老师想补充陶渊明五仕五隐的人生轨迹图。 二十九岁的陶渊明怀“大济苍生”的理想第一次入仕为官,出任江州祭酒,然而初涉官场的体验给他的美好理想泼了一身凉水,他受不了官场的种种束缚和折磨,于是急转身退。六年后,他再次入仕,任恒玄军幕,然而在此期间,东晋政局发生大变化,权臣厮杀,全然不顾国家大局,陶渊明便借为母守孝的理由再次请辞归隐。不惑之年,陶渊明第三次出仕,担任刘裕的参军,但刘裕也阴怀篡逆,陶渊明只得在浊流中勇退。第四次出仕,他投到建威将军刘敬宣麾下,可这位功勋赫赫的将军却因遭人排挤,最终解职,陶渊明也就只能黯然回乡。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令,我们前面已经看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可以说这是陶渊明给官场的诀别书,从此归隐田园。 根据这张轨迹图,同学们能否谈谈你的发现? 生:老师,我发现陶渊明并非生来就是隐逸之人,他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经历了十多年艰难而痛苦的摇摆,终于坚定地回归了自然和田园。 没错,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政治黑暗,战争不断,他几次出入政治的漩涡中心,也曾直面酷烈黑暗的世道,可是,乱世存活尚且不易,又如何实现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呢。于是,“仕”与“隐”就像陶渊明心中的两支军队,一直争斗不停。 而当陶渊明在悠然中看见南山,看见飞鸟,物我两忘间,他也终于在自然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 四、明“真意”之妙 (一)何为真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从大自然的秋菊、南山、飞鸟、夕阳中得到的“真意”到底是什么? 生1:我认为真意就淡泊明志,不沉湎于功名,而是享受自然之趣。 生2:我觉得真意就是坚守理想,活出自己真实的样子。 生3:老师,我觉得真意就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但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说不出来很正常,因为陶渊明自己也说,欲辨已忘言!此时此景,人生之理,造化之趣,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诗人的“忘言”,已然是一种审美的独特境界,他留下了绵绵的不尽之意,让后人去体会。 (二)真意的当下价值 学习至此,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时至今日,我们为何仍要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呢?是让我们学习陶渊明,隐居田园吗? 其实,当今时代的我们,又何尝不是结庐在喧嚣扰攘的人境呢?陶渊明虽居尘世,却有着超凡脱俗的心境,并在山水田园间感受到自然之趣,实现了个人灵魂的安放,得真意而忘言。那么,当学习、生活让我们感到困顿、迷茫的时候,我们不妨在心里反复吟诵陶渊明的这首饮酒,从喧嚣的俗世里,走向陶渊明采菊的那座南山,为自己也开辟一片美丽而宁静的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