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课件(共29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课件(共29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16 17:25:25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能否将农业生产类型进行调换?为什么? 学习目标记住主要农业区位因素,会结合实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记住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含义绝对区位:相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2.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选择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珠三角农作物一年三熟,华北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和气温日较差美国农业是大规模机械生产,日本却是小机械耕作,为什么?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作物◆自然因素——地形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的茶道爱好着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考虑土壤的水份、透气性、肥力◆自然因素——土壤◆自然因素——水源西北干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是河西走廊粮棉、南疆棉花久负盛名。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决定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众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起关键作用,因为该因素的影响最大,如果不能满足这个因素,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或效益很差,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区位因素。 主导区位与限制性区位主导区位因素: 指农业生产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举例:我国南方甘蔗种植的主导因素——要知道举例:西欧发展种植业的限制性因素——
东北平原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热量光照热量◆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近几年大城市郊区乳牛、花卉种植面积增加较多 ,为什么?交通运输、冷藏保鲜技术发展推动农业区域化、产业化◆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
科技:如培育良种、利用大棚、节水灌溉
劳动力:数量、质量影响产品成本和质量◆社会经济因素(1)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
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2)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
主要是为了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增强市场竞争力 (2014.海南卷)?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右图)采用滴管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面和有机棉。据此完成(1)—(3)题。 【高考体验】(3)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的
一些问题。其中,机械化作业可缓
解的问题是 A.交通不便? B.劳动力缺乏
C.资金不足? D.土地多盐碱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塑料大棚(改善水源)(改善热量)(改造地形)南方农民撒施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云贵高原梯田坎儿井修筑梯田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2011福建卷?)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 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高考体验】北京油鸡养殖奶牛养殖中心北京市郊农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变化------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云南花卉生产销往世界各地(交通运输的改变)交通运输、冷藏保鲜技术发展袁隆平和他的超级水稻增产科技的发展-------良种的改良和自然条件的改造 (2012海南卷)2011年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橙喜获
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普通脐橙价格低滞销。
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高,却供不应求。据
此完成1~2题。1.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有
①品种退化?②产量过大?③品质较差?④销售渠道不畅
? A.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为提高该地脐橙种植业的整体竞争力,亟需
? A.提高产量? B.改善运输条件?
C.推广良种? D.扩大销售渠道【高考体验】因地制宜当地的自然特点主要几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2、特征: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综合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的特征想一想: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与降水、气温、人口分布有什么关系?西南部降水量相对较大人口较密集气温温暖探究二 分析影响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 因素合作完成澳大利亚农业区位因素表大


岭达

河墨 累 河雨影区山地雨影效应——东水西调解决措施:
澳大利亚政府大力修建水利工程风向气候暖湿;灌溉条件好(墨累-达令河的水源)劳动力素质高,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
竞争优势大交通发达便利(靠近主要公路,距海港近)有固定的销售市场(国际市场)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政府扶持鼓励1.有利2.不利: 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部,处在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地势较平坦;土壤肥沃澳大利亚农业区位因素如何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  首先综合考虑自然因素,从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2)其次了解作物的生长习性,据此来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1)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3)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
(密切注意最富变化的市场、交通因素)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的优点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③生产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②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牧羊农场的农事安排混合农业其他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特点:将甘蔗、果树、桑蚕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试分析寿光成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原因?作业:①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②地形平坦,平原广大
③水源充沛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①政策优势 ②政府支持 ③交通便捷
④市场开阔 ⑤科技水平高。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使学生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
2、能理解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事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五、课时安排:
计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我们经常提到的某地特产,这应属于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教师归纳:对,那么在一定地域进行生产时,应如何选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比较泰国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畜牧业(教材图3.1和3.2),总结农业区位含义: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 该事物的位置;
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引导学生看书完成这部分内容:然后教师总结归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分为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1、气候:
热量、光照、气温日较差、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拓展:(1)光照和热量条件的区别和联系
光照是指太阳辐射的光效应,一地区的光照主要取决于光照时间,而光照又受云量、海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热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纬度,纬度越低热量越多,相反,纬度越高热量越少,此外,还有海拔因素,同一纬度,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约6℃。
光照与热量也有密切的联系,对同一地区来说,光照充足的时候热量也丰富,但不同地区之间比较时,二者不一定呈现这种正相关关系,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四川盆地的光照并不足,但气温高,热量足。
(2)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
主导因素是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的分布。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势低洼易涝的条件下形成的,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当这个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该因素就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如河西走廊由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能够进行粮棉生产,水源就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2、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粮食低产。
4、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
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练习:
找出下列各地影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
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
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
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
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
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例: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北纬22°;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 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另一方面,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例1:改造农作物生长的热量因素,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节。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用于蔬菜、花卉等,近几年温室无土栽培的生产得到推广。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且多采用塑料大棚。
例2:改造地形因素。 修筑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分布于我国东南丘陵以及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分布广泛。
例3:改造水分因素。实施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 保证。我国西北地区,如无灌溉,不能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的发展也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典型例子:新疆坎儿井。
例4:改造土壤。南方农民向田里撒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注意的问题: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是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特别是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它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①城郊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②市场需求的变化
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该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缩小。
例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到了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价格大跌,还出现严重滞销局面。
因此,农业区位的选择,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对市场的可能变化作科学预测。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例如①海南的反季节蔬菜进京。
②“鲜花王国”荷兰鲜花畅销全球。
四、农业地域
合作探究: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结合教材图3.9及案例材料,首先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其次同桌相互讨论,整理答案,然后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对分析不足之处给与改正和补充。
1.区位因素
?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开阔;水源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条件
?悠久的历史;“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交通便利,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耕作业实现商业化
机械化水平高;引进优良品种
2.特点
(1)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2)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3)灵活的生产选择,对市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强
拓展: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
作业:分析寿光蔬菜生产的区位条件
[板 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2.区位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区位因素
2.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