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乳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两种地理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基础条件,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才能天人合一。
二、重难点
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区位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同时,通过对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以后工业地地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分析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总结和运用;但是又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没有直观的感知,所以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数据,文字材料等来为学生的提供帮助,从而学会知识的迁移。【教学过程】
导入
利用中西方早餐的对比,奶酪,牛排,引导学生说出能想到的农业类型——畜牧业,从而进入本节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既交代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八个回合,全班分为7个小组,个人回答问题的次数可以累计到各个小组,最终以特仑苏奶奖励小组的前三名和表现优秀的个人】
新课教授
(一)大牧场放牧业
【第一回合:基础先行】
以空白表格的形式在ppt上展示大牧场放牧业的性质、分布、生产对象、产品特点等内容,学生自主学习课本51页第一段的内容,准备好以后可直接代表小组回答。
(1)提示学生“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类型”不利于发展的是种植业,所以只能发展畜牧业。
(2)帮助学生通过“面向市场”,总结出“商品率高”的特点。
【第二回合: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图片的展示,完成下列问题:
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2、阿根廷人为促进牧牛业发展做了哪些措施?
过渡:
阿根廷人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使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商品化、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了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那既然是典型肯定就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1)预设: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
(2)提示:如果能,应该从两者的相同之处考虑;如果不能,应从两者的不同之处考虑。
(3)学生小组讨论,陈述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
【第三回合:步步为营】大牧场放牧业的练习题
过渡:
刚才我们学习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主要的产品是牛肉,那么,我们养牛是否只是用来吃肉的呢?还可以用来干嘛呢?(学生回答:喝奶),还有一种牛是奶牛,这就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另外一种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
(二)乳畜业
【第四回合:基础再闯】
以空白表格的形式在ppt上展示乳畜业的性质、分布、生产对象、区位要求等内容,学生自主学习课本52页第一段的内容,准备好以后可直接代表小组回答
引导学生从概念中总结出乳畜业的特点,“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重点解释“集约化”程度高;欧洲西部经济发展程度高,劳动力成本高——科技和机械化水平高。
从区位要求中“要求临近消费市场”引导出原因: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储藏且运输不便
思考我国有没有乳畜业?
【第五回合:探究再续】
根据课本P52活动1,结合西欧的地形、气候的图片及城市化水平的相关表格等,分析总结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第六回合:迁移运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北美五大湖地区气候、地形和城市分布等,让学生按照学习西欧乳畜业的思路,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北美五大湖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1)预设:学生能大体根据学习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进行总结,但可能会不那么全面。
(2)提示:参照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角度分别进行考虑。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对于学生遗漏的进行补充,并进行条理化。
【第七回合:稳扎稳打】乳畜业的练习题
对比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异同
【第八回合:体验高考】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相关高考题
(三)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知识框架回顾整理本节课的知识。
根据规则对小组的前三名和表现比较好的个人进行奖励。
【效果分析】
整体来说,课堂效果较好,课堂氛围积极而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融入课堂,对于本节课的知识能有较好的掌握。
【观评记录】
1、课件设计新颖,环节合理,实用性强。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小组竞赛大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注重对新知识的巩固和反馈,讲练结合,效果较好。
4、问题设计合理,过渡自然,衔接紧凑,课堂效果良好。
【课后反思】
本节课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对本节的只是有了答题的了解,我在环节设计的时候也特别注意了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的进行掌握,进而学会迁移和运用,但是个别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仍然不能抓住要点,在讨论和发言的时候也没有充分的参与,所以有必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导。
课件21张PPT。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乳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两种地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基础条件,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才能天人合一。【重难点】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区位特点一、大牧场放牧业以牧牛为主以牧羊为主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稀疏,不宜种植,只能放牧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和特点商品率高【第一回合:基础先行】【第二回合:合作探究】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
(2)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为 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3)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2、阿根廷人为促进牧牛业发展做了哪些措施? 合理利用草场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培养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的优势:地形平坦,地广人稀,草场广阔,草场质量好1、加强科技投入,培育优良畜种2、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拓市场3、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天然草场压力4、合理开辟水源,改善牧区生态环境建议:【第 三 回合:步步为营】1.下列关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牧羊业占主要地位 B.气候干旱,植被稀疏C.大牧场土地租金昂贵 D.具有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DB二、乳畜业乳畜业概述【第四回合:基础再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奶牛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紧邻消费市场,多位于大城市的郊区乳畜业的区位条件--以西欧乳畜业为例饲料因素气候温凉多雨雾,利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市场因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们有饮用牛奶习惯城市水平高【第五回合:探究再续】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因素(1)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
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3)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河湖众多,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1)城市众多,经济水平高,市场广阔(2)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的种植和生长(3)机械化高,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第 六 回合:迁移运用】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因素(1)气候冷湿,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3)水源充足(4)离玉米带近,可就近获得饲料社会经济因素(1)城市众多,市场广阔(2)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2)地形平坦,有利于牧草的种植DAC【第 七回合:稳扎稳打】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天然草场为主人工草场为主地广人稀地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肉、皮、毛为主牛奶及奶制品为主高较高外地市场为主本地市场为主西欧乳畜业与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比较:【第 八 回合:体验高考】(2014新课标II卷 )D(2013上海高考)【知识小结】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海拔、纬度、阳光、水土,天地精华造就出与众不同的特仑苏奶 找到属于你的营养,从特仑苏开始基础、勤奋、良好的习惯、好的学习方法,造就出与众不同的你。
找到属于你的成功和未来,从一中开始,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