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天上有颗 “南仁东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能准确找出文中 8 处以上表明时间的词语(如 “少年时”“1994 年”“2016 年” 等),并按时间顺序梳理南仁东从童年到逝世后的完整人生经历,制作出包含 10 个以上关键事件的时间轴。
能结合文中典型事例(如少年观星、选址大窝凼、带病工作等),分析南仁东至少 5 种品格(如求知欲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等),并能从文中找到具体语句作为依据。
掌握 “严丝合缝”“瞠目结舌” 等 8 个重点词语的含义及用法,能在具体语境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 “圈点批注法” 自主阅读课文,筛选关键信息,培养信息提取能力。
2、开展 “小组合作探究”,围绕 “南仁东的经历与品格的关系” 进行讨论,学习从具体事例中提炼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3、参与 “场景还原” 活动,通过模拟南仁东选址、与团队讨论等场景,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4、运用 “对比阅读法”,将文中对南仁东的描写与其他科学家的事迹进行对比,学习传记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南仁东为 “中国天眼” 项目奉献一生的精神,产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树立热爱科学、报效祖国的志向。
理解 “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 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坚持不懈、勇于担当的重要性,将这种精神内化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概括不同时间段的典型事件。
2、结合典型事例分析南仁东的品格特点,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形象的。
教学难点
1、理解 “中国天眼” 选址贵州的多方面原因,以及这些专业知识与南仁东决策能力、科学素养的关联。
2、体会传记文学中 “真实性” 与 “文学性” 的统一,理解作者在平实叙述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南仁东不同时期的照片、“中国天眼” 的图片及视频(3-5 分钟,展示其建造过程和外观)、文中关键时间点和事件的梳理图表、重点词语的解释及例句。
准备学习任务单:包含时间轴模板、典型事件与品格分析表格、小组讨论的问题提纲。
搜集补充资料:南仁东的演讲片段、“中国天眼” 的最新科研成果、其他类似科学家的事迹(如钱学森、邓稼先)。
准备道具:用于 “场景还原” 活动的简易地图(贵州地形)、望远镜模型等。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搜集关于 “中国天眼” 的基本信息(如作用、地位等)。
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课堂记录和圈点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 “中国天眼” 的航拍视频,提问:“同学们,视频中这个像巨大‘天眼’的建筑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补充:“这是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 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能帮助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而它的建成,离不开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 南仁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上有颗 “南仁东星”》,走进他的传奇一生。”
板书课题,简介南仁东(身份、主要贡献)。
(二)初读课文,梳理时间与事件(2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 “篝”“瞠” 等易错字的读音)
小组合作:根据圈出的时间词语,梳理南仁东在不同时间段的主要事件,填写学习任务单中的 “时间轴” 和 “典型事件表”。
示例:
| 时间 | 典型事件 |
| ---- | ---- |
| 少年时 | 到龙首山上看星星,追问与星星相关的问题 |
| 青年时 | 成绩优异考入清华大学,在无线电厂工作获得成长 |
|1994 年 | 提出 “中国天眼” 构想,开始主持选址工作 |
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时间轴和事件表,其他小组补充完善。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的先后顺序,明确文中按时间顺序叙事的特点。
教师总结: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清晰地展现了南仁东的一生,这是传记文学常见的写作手法,能让读者有条理地了解人物经历。
(三)再读课文,学习重点词语(15 分钟)
出示文中重点词语:潜质、尴尬、筛选、篝火、严丝合缝、瞠目结舌、热泪盈眶、朝气蓬勃。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词义,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检查。
教师抽查: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含义,并造句(如用 “严丝合缝” 形容 “中国天眼” 的建造精度)。
拓展练习:完成词语填空题(课件出示),巩固词语运用。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5 分钟)
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学习了重点词语,了解了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特点。
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重点词语及含义。
思考:从南仁东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中,你能看出他有哪些品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3 分钟)
提问:上节课我们梳理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谁能说说他在中年时期有哪些重要事件?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探究南仁东的品格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二)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品格(20 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围绕 “从典型事件中能看出南仁东具有怎样的品格” 展开讨论,要求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填写 “品格分析表”。
示例:
| 典型事件 | 具体语句 | 品格特点 |
| ---- | ---- | ---- |
| 历时十余年选址 |“他和团队踏遍了中国西南的大山深处,对 300 多个洼地进行了筛选”| 坚韧不拔、严谨认真 |
| 带病工作 |“2015 年,南仁东目睹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再次病倒,但他仍心系工程”| 无私奉献、爱岗敬业 |
全班分享: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事件中提炼出南仁东的求知欲强、胸怀大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品格,并板书关键词。
重点研读:聚焦 “中国天眼” 落成前南仁东流泪的场景,提问:“为什么南仁东会泪流满面?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包含了梦想实现的喜悦、对付出的感慨、对国家的热爱等复杂情感)
(三)探究选址原因,理解科学素养(10 分钟)
提问:“中国天眼” 为什么选址在贵州大窝凼?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朗读相关段落,教师用课件展示贵州喀斯特地貌图、地下暗河示意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地形、排水、气候等条件的优势。
讨论:从选址过程中,你能看出南仁东具备哪些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长远的眼光等)
(四)赏析写作特色,体会情感(7 分钟)
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学生结合前文学习和对课文的理解回答)
教师总结:
生平入文,条理清晰:按时间顺序叙述,让读者清楚了解人物一生。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重点写建造 “中国天眼” 的过程,体现奉献精神。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讲述故事,字里行间充满对南仁东的敬佩与赞美。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感悟精神(4 分钟)
播放南仁东获得 “人民科学家” 国家荣誉称号的新闻片段。
讨论:南仁东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如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坚持不懈等)
(六)课堂总结与作业(1 分钟)
总结:南仁东用一生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国家和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精神像星星一样永远闪耀。
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从南仁东身上学到的品质(300 字左右)。
搜集更多关于 “中国天眼” 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时间线索:少年→青年→中年→逝世后
典型事件:观星问星→求学工作→建“天眼”→命名星星
品格特点:求知欲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
严谨认真、胸怀大志...
写作特色:时间顺序、详略得当、语言质朴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活动(时间轴梳理、小组讨论、场景还原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基本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分析人物品格时,部分学生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下次教学可增加对重点语句的品读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情感。
关于 “中国天眼” 选址的科学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在课前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多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降低理解难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需要长期渗透,课后可组织学生开展 “向科学家致敬” 的主题班会,巩固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新课导入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并领导团队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射电望远镜是中国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
积累“尴尬”“严丝合缝”“瞠目结舌”等词语。
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沉情感,感受南仁东的可贵品格。
学实的叙述中穿插大量语言、环境、场景描写的写法。
抓住文章的时间线索,通过具体事例,把握南仁东的人物形象。
了解传记文学,搜集查阅南仁东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伟大贡献。
作者简介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全军新作品一等奖等。所著《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对中国新世纪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中担任电视总撰稿。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候选人。
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背景资料
这部作品以真实鲜活的笔触,展现了南仁东 “心怀大我,赤诚报国” 的一生历程。南仁东历经 22 载不懈拼搏,成功建成 “中国天眼”,推动中国在该领域跃居国际领先行列。书中不仅讲述了南仁东少年时期勤奋求学、青年阶段潜心钻研的动人故事,更全面细致地呈现了他为祖国科学创新事业勇挑重担,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所彰显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卓越品格。“中国天眼”自建成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南仁东及其事迹的文学创作应运而生。王宏甲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王宏甲为了创作这部作品,深入南仁东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进行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得该作品翔实生动、细节丰富。
本文系作者依据其《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年版)中的相关章节改编而成。
传记知识
分类:
人物传记、自传、评传等,人物传记表现手法接近小说但需符合真实性原则,自传是第一人称叙述的自述性文学作品,评传则是记叙与评论相结合的文体。
写作特点:
开头一般写人物基本简介,采用叙述、说明等表达方式,适当议论抒情,可按时间或人物为序,以事实为根据。
含义: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
生字词
潜质 尴尬 筛选 篝火 目睹
严丝合缝 瞠目结舌 热泪盈眶 一览无余
朝气蓬勃
qián
ɡān ɡà
shāi
ɡōu
dǔ
读第二声。
注意“篝”的中间有三横两竖。
chēnɡ
kuànɡ
反驳 口头禅 湍急 咆哮
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 大窝凼 旗帜
肺癌 馈源舱 天穹 广袤
bó
chán
tuān
páo xiào
dànɡ
zhì
ái
kuì
qiónɡ
mào
多音字
( )严丝合缝( )缝纫
缝
fènɡ
fénɡ
( )口头禅( )禅让
禅
chán
shàn
( )启蒙( )蒙骗
( )蒙古
蒙
ménɡ
mēnɡ
měnɡ
【以义辨音法】表“用针线缝东西”的意思时,读“fénɡ”。表“缝隙”的意思时,读“fènɡ”。
形近字
蓬( )朝气蓬勃
篷( )船篷
pénɡ
pénɡ
瞠( )瞠目结舌
螳( )螳臂当车
chēnɡ
tánɡ
比喻不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
词语解释
词语 释义
严丝合缝 闭合得很好,没有丝毫缝隙。
人迹罕至 人的足迹很少到达,形容地方荒凉偏僻
瞠目结舌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热泪盈眶 泪水充满了眼眶。形容非常激动。
一览无余 一眼望去,所有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遗漏。形容视野开阔,毫无阻碍。
朝气蓬勃 形容(人或事物)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样子。
课文分层
(30--42)
项目圆满完工,南仁东病逝
第五部分
(21--29)
南仁东主持项目建设,两次病倒。
第四部分
(8--20)
南仁东为国家大射电望远镜项目选址。
第三部分
(5-7)
工厂经历培养了南仁东务实作风与创新精神。
第二部分
(1--4)
写童年经历和师者的影响。
第一部分
作者为了展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从其纷繁的经历里挑选了典型事例。请你先找出文中标示时间的词语,再概括出各个时间段的典型事件,进而分析从这些事件中能看出南仁东有着怎样的品格。
毕业后
少年时
求知欲强
一丝不苟,永不服输
在无线电厂做技术活儿,得到成长;参与新产品研发,取得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到龙首山上看星星,问老师关于星星的问题。
胸怀大志,勤奋努力
老师和他畅谈未来和理想;因成绩优异,考入清华大学
中学时
2006年
国际项目落选,决定由中国独
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球面射
电望远镜
1994年
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历经了十余年时间
1993年
参加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提出“把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的建议并得到支持
2011年
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在贵州平塘大窝凼开工,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南仁东抱病坚持带领众人争分夺秒工作
2015年
南仁东目睹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再次病倒
2016年
“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一天,南仁东前往观看,在夕阳下泪流满面
时间轴
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有什么用意?
文章以 “看星星” 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既与标题和结尾相呼应,又让整体内容更具连贯性。
少年时期的南仁东观察星星,还不断追问与星星相关的问题,这不仅体现出他旺盛的求知欲望,也为他日后投身天文学研究埋下了伏笔,交代了其从事该领域工作的缘由。
而 “星星” 本身闪亮璀璨的特质,又与南仁东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相互呼应,象征着他的成就如同星星般耀眼。
同时,这样的表述奠定了全文怀念、赞美的感情基调,让读者能感受到对南仁东的崇敬与缅怀。
此外,也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思考南仁东与 “星星” 之间究竟有着怎样深刻的联系,从而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内容。
注意理解南仁东的早年经历对他后来成就的影响。
少年时代萌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他日后取得成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宝贵的契机;
青年时期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及所掌握的渊博知识,为他后来的成就筑牢了理论根基;
工作期间获得的成长,以及在实践中养成的一丝不苟等优良习惯,则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1963年,美国就在波多黎各建造了后来被认为是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1972年,联邦德国也建造了埃菲尔斯伯格射电望远镜,口径100米。1993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
口径对比的悬殊,突出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落后及后文南仁东建设500米口径大射电望远镜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中国天眼”选址在贵州?
从地形角度而言,这里属于天然的喀斯特洼地,能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开挖量,降低建设成本。
从排水情况分析,该区域地势起伏明显,有利于排水;而且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不容易出现积水问题。
从气候方面来看,贵州黔南地区冬暖夏凉,能减轻大型反射镜面金属材料因热胀冷缩产生的影响。另外,大窝凼风速小、风向变化少,可避免 “大锅”(射电望远镜)被大风吹得像 “秋千” 一样晃动。
从观测环境来讲,大窝凼周边 5 千米范围内没有乡镇,对射电望远镜的运行干扰较小,无线电环境十分理想。
从地质条件考虑,贵州并非地震多发区域,像 “中国天眼” 这样的大型精密工程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多年的梦想总算化作了眼前的实景,此刻的南仁东心中五味杂陈,情绪难以自控,只想独自静一静,平复这份激动,好好端详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南仁东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过去看”?
梦想成真的这一瞬间,喜悦的泪水带着几分浪漫色彩;而那些为了梦想倾尽所有、甚至奉献出生命的付出,却透着一股悲壮的力量。
基于事实,展开想象,营造出一幅恢弘的画卷,浪漫而悲壮。
眼前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让南仁东的思绪飘回到学生时代,那时,他常常满怀激情地朗读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 。从年少时心怀憧憬,到暮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南仁东一路走来,凭借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为中国乃至全人类奉献了无可估量的价值,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
回忆与现实交融,人生与天地同辉。
说说南仁东的选择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
人在年少时就应树立远大的志向,因为有了志向,才会明确努力的目标,也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
要让梦想照进现实,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努力,努力就像是架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不可或缺。
同时,要将这份努力融入每一天的具体行动里,并且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梦想,不曾动摇。
写作特色
生平入文,条理清晰。本文对南仁东的一生进行了记叙,从他少年时对星星的好奇,到青年求学、工作实践,再到主导建造 “中国天眼”,直至离世后被命名小行星,按照时间顺序将其经历完整呈现,层次分明,叙事连贯。
详略得当,重点凸显。南仁东的人生经历丰富,作者重点突出他为建造 “中国天眼” 所付出的努力,如选址时的艰辛、面对质疑时的坚持、患病后仍心系工程等情节,而对其其他经历则简要叙述,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他为科研事业的奉献精神。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文章以平实的语言讲述南仁东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南仁东的敬佩与赞美之情,如描写他最后一次看 “中国天眼” 的场景,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他的执着与深情,引发情感共鸣。
文章以时间为脉络,回溯 “中国天眼” 主要发起者与奠基人南仁东的人生轨迹。讲述他凭借深厚学识,带领中国科研团队,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姿态,攻克难题建成 “中国天眼” 的历程,借由这一过程,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集体主义精神,传递出作者对以他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品质的赞颂与敬仰 。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