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0 10:1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简明的语言,及时报道最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消息
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从广义上来讲
专指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
从狭义上来讲
文体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及时报道最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真实性
时效性强
准确性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三个
特点
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新闻结构五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文体知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和结语
常利用多种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副标三种。
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解释消息的核心内容。
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芜湖
kuì
溃退
jiān
歼灭
xiè
泄气

督战
sài
要塞

业已
dānɡ
锐不可当
xiǔ
摧枯拉朽
字词正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消息结构
电头有什么作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作用: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标注时间,体现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
整体感知
体会“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句话中的“已”和“大约”的妙处。
“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则变成了确切数字,不够严谨。
从文中找出写我军和敌军的词句,体会其中表现的作者感情。
词 句
对象
情感
我军
敌军
英勇;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
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
倒金字塔结构起源于电报的运用。在战争期间,电报业务刚开始投入使用,记者的稿件通过电报传送,但由于电报技术上的不成熟,稿件有时不能完全传送,时常中断,为了让消息及时、真实、简洁地传递,记者们想出一种新的发稿方法:将消息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排列,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排列,后将这种消息结构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为什么消息采用的是先导语再主体的结构模式?
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却只用了不到两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情景?
本文不到两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盛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