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背影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园lánɡ jí (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2)(父亲)哪知老境却如此tuí tánɡ ( )!
(3)他chóu chú ( )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4)他chù mù shānɡ huái ( ),自然情不能自已。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悲哀衰弱 妥帖 诸多
B.惨淡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赋闲 谋事 踌躇
3.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亮遇到困难总是踌躇不前,所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B. 看着眼前的一张张笑脸和一枚枚奖章,她不禁触目伤怀,喜极而泣。
C. 读着好友寄来的信,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D. 他父亲的病一直不见好转,他怎么能不忧心忡忡呢?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在句末加“的民族”)
B.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把“关注”改为“关爱”)
C.不懂英文的张艺谋,用一部中美合拍、全英文对白的怪兽特效大片《长城》,证明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国际价值。(去掉“在世界上”)
D.“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将“新思路”改为“新蓝图”)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总书记明确要求省部级干部“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B.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们应该考虑怎样才能让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讨论,怎样才能使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更有效
C.博鳌亚洲论坛在凝聚亚洲共识、传播亚洲声音、促进亚洲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论坛。
D.黄莺儿羞涩地躲在绿柳深处,唱着婉转动听的歌曲;花喜鹊高兴地站在高枝上,向人们报告着激动人心的喜讯。
6.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 。 。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①世易时移,诗心不改
②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③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
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
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7.结合下面这首《父亲》的歌词,把你感融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8.综合性学习。
[活动一:话剧表演]
(1)表演小组要演出图中的一幕,请结合《背影》一文,给这一幕拟一个标题,同时在演员、
服装安排上提出合理建议。
[活动二:作家印象]
(2)学习了课文《背影》后,你所在的班级要办一期关于中国文学家的黑板报,假如你负责“朱自清”板块,需要醒目的宣传语,请根据上句拟出下句。
上句: 踏着春天的足迹,我们领略了朱自清文笔的风采
下句:
[活动三:亲情礼赞]
(3)写作小组搜集了一段礼赞父爱的话,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补写一句。
父爱是一盏明灯,让你的脚步即使在黑暗的夜里也能够勇往直前;父爱是一首歌曲,让你的身心即使历经磨难也依然乐观积极;父爱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
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9.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10.作者连用“攀”“缩”“倾”这三个动词,有什么作用呢?
11.“我的眼泪又来了。” 中的“又”字用得好,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理由。
12.谈谈你对“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背 影
张 磊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离开母亲已有些日子了。时间久了,母亲慈祥的笑容、坚毅的眼神渐渐变得有些模糊了。但在我记忆深处,母亲的背影似乎永远是那样清晰。中学时,读了朱自清的《背影》,那里面是一个肥胖父亲的背影;大学时,读了三毛的《背影》,那里面是一对相互安慰无言的父母亲的背影。为什么天下的父母亲,最后在儿女心中都只剩下那几欲看不清的背影呢?也许,只有背影才能永恒,因为只要有一丝光线就会有背影。
高中毕业时我不幸染上了重症乙肝,虽然不断吃药打针,但是身体日渐虚弱、意志也日益消沉。每天晚上,母亲总是等到全家人睡了以后,在阳台上沉思。我躺着看得见阳台,混乱的思绪和肝部的隐痛使我无法很快入眠。淡淡月光下,母亲那纹丝不动的背影守护着我慢慢地进入梦乡……
为了治好我的病,母亲四处打听、求医问药。在别人的指点下,母亲带着我去南京求医。我们清晨四时起床,赶往那家著名的特色医院排队看专家门诊。初冬的清晨,一切都那么意味深长。母亲扶着我走在沉寂宽阔的陌生大街上,寒风猛力吹起了母亲的头发,我从地上母亲的影子看到,那些头发倔强地指向漆黑的天空,摇曳着、抗争着。街上,除了偶尔驶过的出租车,便只有我们母子俩,还有的,就是我俩相依相扶的身影。赶到医院门口时,已有不少等待挂号的人了。母亲让我披着大衣坐在静处休息,她独自排队,屹立在瑟瑟寒风之中。太阳慢慢地升了起来,队伍也渐渐地闹了起来,开始挂号了。人们向前拥挤,母亲很快就被涌动的人群淹没了。母亲那争先恐后、奋力向前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我的视野中。原来平时瘦小文弱的母亲,也有这么大的勇气和力量……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母亲始终尽心地陪伴着我,安慰着我,帮助我忍受病痛的折磨。有一天,我开始拒绝治疗,因为我已被病痛折磨得准备放弃了。突然,母亲冲着我大吼:“你以为就你痛苦吗?我不痛苦吗?”望着母亲那双逐渐模糊的眼睛,我才懂得:母亲承受的是两个人的痛苦。那天,我第一次见到了母亲冲着我发火、第一次见到了母亲的眼泪!
在亲情的激励下,我终于战胜了病魔。但回到上海后,母亲却因劳累过度住进了医院。站在病床边,我感激地望着刚经受病痛折腾而逐渐睡着的母亲。圣洁的月光从薄薄的白窗帘透了进来,洒在母亲的身上。我久久地注视着母亲那因呼吸而轻微起伏的背影,仿佛是一座山脉,她有着无比的坚毅,又洋溢着月光般的温柔……
幕幕往事,浮现眼前。刹那间,我看清了:我记忆深处的母亲,并不仅仅是一个背影。因为母亲的泪光依然清晰可见,而背影是不会流泪的!
13、“为什么天下的父母亲,最后在儿女心中都只剩下那几欲看不清的背影呢?”读了本文,请你结合课文《背影》和你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答:
14.“那些头发倔强地指向漆黑的天空,摇曳着、抗争着。”“原来平时瘦小文弱的母亲,也有这么大的勇气和力量。”这样写有什么意味?
答:
15、“母亲那因呼吸而轻微起伏的背影,仿佛是一座山脉,她有着无比的坚毅,又洋溢着月光般的温柔。”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品味或赏析。
答:
16、朱自清的《背影》中,“我”起初“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待到看见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我”落泪了。而本文中,母亲表现出山一般的倔强和坚毅,月光一般的圣洁和温柔。说说两篇《背影》哪一篇更令你感动?为什么?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松堂游记
朱自清
①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②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做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
③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④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⑤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⑥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⑦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原载1935年5月15日《清华周刊》第43卷第1期)
17.下列对这篇游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朱自清不愧是谋篇布局的高手,本文采用了时空交错的构思技巧,使得整个文章脉络清楚,布局井然。
B.“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中“傻瓜”是说假山的建造者头脑比较灵活,不怎么傻。
C.文中写“松堂”高大,他不直说,却说自己小,这些地方都是作者着意经营过的,可是看不出斧凿的痕迹。
D.“云越来越厚,由他吧,懒得去管了。”这句话非常传神,写出了由于云层加厚,作者无法看月亮而产生的懈怠的心理。
E.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极尽对比手法的运用,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叹服!
18.本文记游没有平铺直叙,读后有一波三折之感,颇有情趣。试概括说明。
答:
19.文章第⑥段写“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松堂游记》结尾说:“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松堂”让作者有一种超越“人间世里”的感受。《荷塘月色》中宁静朦胧的月下荷塘和美好的江南往事,也是作者暂时忘掉现实中“颇不宁静”的理想境界,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探究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描容
张晓风
一
有一次,和朋友约好了搭早晨七点的车去太鲁阁公园管理处,不料闹钟失灵,醒来时已经七点了。管理处派人来接,但来人并不认识我,于是先到的朋友便七嘴八舌地把我形容一番:
“她信基督教。”
“她是写散文的。”
“她看起来好像不紧张,其实,才紧张呢!”
形容完了,几个朋友自己也相顾失笑,这么一堆抽象的说词,叫那年轻人如何在人堆里把要接的人辨认出来?
其实,不怪他们,叫我自己来形容我自己,我也一样不知从何说起。
二
有一年,带着稚龄的小儿小女全家去日本,到了富士山腰,我在一座山寺前停了下来,那里贴着一张大大的告示,说两个月前有个六十岁的男子登山失踪了,他身上靠腹部地方因为动过手术,有条十五厘米长的疤口,如果有人发现这位男子,请通知警方。
叫人用腹部的疤来辨认失踪的人,当然是假定他已是尸体了。否则凭名字相认不就可以了吗?
寺前痴立,我忽觉大恸,这座外形安详的富士山于我是闲来的行脚处,于这男子却是残酷的埋骨之地啊!时乎,命乎,叫人怎么说呢?
而真正令我悲伤的是,人生至此,在特征栏里竟只剩下那么简单赤裸的几个字:腹上有十五厘米长的疤痕!原来人一旦撒手了,所有的学历、经验、头衔、土地、股票持份或功勋伟绩全部不相干了,真正属于此身的特点竟可能只是一记疤痕或半枚蛀牙。
山上的阳光淡寂,火山地带特有的黑土踏上去松软柔和,而我意识到山的险峻。每一转折都自成祸福,每一岔道皆隐含杀机。如我一旦失足,则寻人告示上对我的形容词便没有一句会和我平生努力以博得的成就有关了。
我站在寺前,站在我从不认识的山难者的寻人告示前,黯然落泪。
三
对我而言,做小人物并没什么不甘,却有一项悲哀,就是要不断地填表格,你必须不厌其烦地告诉人家你是哪年生的?生在哪里?生日是哪一天?家在哪里?身份证号码几号?
然而,我一面填表,一面不免想“我”在哪里啊?我怎会在那张小小的表格里呢?我填的全是些不相干的资料啊!资料加起来的总和并不是我啊!
对我来说,最美丽的理想社会大概就是不必填表的社会吧!那样的社会,你一个人在街上走,对面来了一位路人,他拦住你,说:“咦?你不是王家老三吗?你前天才过完三十九岁生日是吧?我当然记得你生日,那是元宵节前一天嘛!你爸爸还好吗?他小时顽皮,跌过一次腿,后来接好了,现在阴天犯不犯痛?不疼?啊,那就好。……”
那样的社会,人人都知道别家墙角有几株海棠,人人都熟悉对方院子里那只母鸡,表格里的那一堆资料要它何用?
其实小人物填表固然可悲,大人物恐怕也不免此悲吧?一个刘彻,他的一生写上十部奇情小说也绰绰有余。但人一死,依照谥法,也只落一个汉武帝的“武”字,听起来,像是这人只会打仗似的。像那个会说出“何不食肉糜?”的皇帝,死后也混到个“惠帝”的谥号。反正只要做了皇帝,便非“仁”即“圣”,非“文”即“武”,非“睿”即“神”……长长的一生,死后只剩下一个字,冥冥中仿佛有一排小小的资料夹,把汉武帝跟梁武帝放在一个夹子里,把唐高宗和清高宗做成编类相同的资料卡。
四
而茫茫大荒,漠漠今古,众生平凡的面目里,谁是我,我又复谁呢?我们却是在乎的。
米开朗基罗走了,但我们从圣母垂眉的悲悯中重见五百年前大师的哀伤。而整套完整的儒家思想,若不是以仲尼在大川上的那一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长叹作底调,就显得太平板僵直,如道德教条了。一声轻轻的叹息,使我们惊识圣者的华颜。那企图把人间万事都说得头头是道的仲尼,一旦面对巨大而模糊的“时间”对手,也有他不知所措的悸动!那声叹息于我有如两千五百年前的录音带,至今音纹清晰,声声入耳。
艺术和文学,从某一个角度看,也正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描容吧。
马来西亚有个古旧的小城马六甲,我在那城里转来转去,为五百年来中国人走过的脚步惊喜叹服。正午的时候,我来到一座小庙。
然而我不见神明。
“这里供奉什么神?”
“你自己看。”带我去的人笑而不答。
小巧明亮的正堂里,四面都是明镜,我瞻顾,却只有我自己。
“这庙不设神明——你想来找神,你只能找到自身。”
只有一个自身,只有一个空无依傍的自我,没有莲花座,没有祥云,只有一双踏遍红尘的鞋子,载着一个长途役役的旅人走来,继续向大地叩问人间的路径。
好的文学艺术也恰如这古城小庙吧?香客在环顾时,赫然于镜鉴中发现自己,见到自己的青青眉峰,盈盈水眸,见到如周天运行生生不已的小宇宙——那个“我”。
某甲在画肆中购得一幅大大的弥天盖地的“泼墨山水”,某乙则买到一张小小的意态自足的“梅竹双清”,问者问某甲说:你买了一幅山水吗?”某甲说:“不是,我买的是我胸中的丘壑。”问者转问某乙:“你买了一幅梅竹吗?”某乙回答说:“不然,我买的是我胸中的逸气。”描容者可以描摹自我的眉目,肯买货的人却只因看见自家的容颜。
21.第二部分最后作者说自己“站在寺前,站在我从不认识的山难者的寻人告示前,黯然落泪”,分点概括作者黯然落泪的原因。
22.第三部分作者写了刘彻等几个皇帝的谥号,有何用意?
23.赏析第四部分画线的文段。
答案
1、(1)狼藉 (2)颓唐 (3)踌躇 (4)触目伤怀 2.D 3.B 4.B 5.B 6.B
7.示例:父母辛辛苦苦地将我们养大,给予了我们太多的爱与希望。作为子女,应该好好孝敬他们。即使漂泊他乡时,我们也该常想着他们,不忘问候一声。(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8.(1)示例:望父买橘。在演员安排上,找一个长得偏胖的男生;在服装安排上,准备一顶黑布小帽、一件黑布大马褂、一件深青布棉袍。
(2)示例:沐着背影的真情,我们体会了朱自清抒情的真挚
(3)示例:是一座高山 让你的征途即使步履维艰也能够找到依靠
9.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以简单地写。
10、这几个动词细腻而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从侧面表现父亲对儿子浓浓的关爱,也表达出儿子对父亲的深情关注。
11、从内容上,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从结构方面:照应前文中“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段末用此作结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了父爱深情)
12、“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似的”说明不是真轻松,表现出了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从而体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13、略。
14、这些描写表现出母亲那深沉的母爱:为了治好儿子的病进行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和抗争。
15、把母亲的背影比作山脉和柔和的月光,突出了她的坚毅、慈祥和温柔。
16、略。
17.B D
18.①出发的前夜因为忽然雷雨大作而怅然——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
②进门时,颇费周折,遇到恶犬,略有不快——过了两道小门,却又豁然开朗。
③晚上想赏月,可月亮老不上来——等了好久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一半,躲在树缝里像个姑娘,羞答答的。却有古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趣。
19.①运用对比手法,说明松堂的院子那时并不是最黑暗的,白皮松也太秀气,还没有达到“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的氛围。与郭沫若在《夜步十松原》所描写的情景更是相差甚远。②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下启“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使文章前后衔接。
20.《松堂游记》结尾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用远近的犬吠声来衬托四周的寂静,把读者也带到“松堂”去了,达到了“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的妙处。表明“松堂”环境的静谧和幽美,也说明这是一个远离了尘世纷扰的所在,是一个灵魂得以栖息的好去处。《荷塘月色》运用象征手法,宁静朦胧的荷塘景色和美好的江南往事,隐喻的是没有烦扰、没有苦闷的、能让人忘掉现实生活的“不宁静”的理想王国。尽管很朦胧,但能暂时抚平现实生活中的忧愁,表现了作者在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思想矛盾。
21.黯然落泪的原因:⑴这座外形安详的富士山却成了一个男子的葬身之所。⑵人生的特征只能用与此人的价值完全不相干的某个外在特征来形容。⑶如我一旦失足,对我的形容词同样没有一句会和我平生努力以博得的成就有关。
22、⑴表明即使是像皇帝这样显赫一时的人物,死后也只能用一个没有他自身特点的字来为他“描容”。⑵承接小人物的悲哀,表明大人物也有与小人物同样的悲哀,使得这种悲哀具有普遍性。⑶为下文叙述真正意义上的“描容”作了反面的铺垫。
23.用了比喻手法。把好的文学艺术比作古城的小庙,在文学艺术中读者可以找到鲜活的“自我”,又将“我”比作“如周天运行生生不已的小宇宙”,形象地突出了读者还可以观照到的自我的更深的内在生命力和重要性。这段文字照应了前文“艺术和文学,是对自己的描容”和参观小庙的文字,进一步揭示了“我即神灵”“文学艺术也是一种描容”的思想。(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