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惠民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32张ppt)+教学设计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惠民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32张ppt)+教学设计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7-18 20:48:19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目标神经元 细胞体 树突 轴突 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神经元细胞体轴突2.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中,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在
一起形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结构。
神经中枢: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实验: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结论:++--图1图4图2图3abababab刺激-++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思考讨论】
1、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思考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2、无机离子的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什么?主动运输的特点是什么?
3、参照课本23页图示,分析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的离子排布特点?哪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跨膜扩散?方向怎样?结果如何?
4、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的离子排布特点?哪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跨膜扩散?方向怎样?结果如何??探究1 静息状态下,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 (Ek=59.5㏒K0/Ki)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知识链接】通道蛋白是一类横跨细胞膜,能使适宜大小的分子及带电荷的分子通过简单的自由扩散运动, 从质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的蛋白质。离子通道是由蛋白质复合物构成的。一种离子通道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并且只有在对特定刺激发生时才瞬间开放。离子通道与神经信息的传递、神经系统和肌肉方面的疾病密切相关思考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是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当受到刺激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动动手
1.画出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的电位状态
2.标出电流的方向。
动动脑
1.兴奋部位的电位会对未兴奋部位造成什么影响?
2.未兴奋部位为什么会产生动作电位?
3.兴奋传导方向小组活动:兴奋传导的原因 探究2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受刺激
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传导局部电流刺激相近未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双向传导膜外:非兴奋部位膜内: 兴奋部位兴奋部位非兴奋部位局部电流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未兴奋区 未兴奋区实验再现思考问题共同探究总结归纳探究1:什么是兴奋?图1+图2ab刺激-ab+图3+-图4ab+问题探究:
1、从指针的转向,分析2、3两图中,a、b两点是正电位还是负电位?
2、从2、3两图看,电信号产生后,在神经纤维上是停滞、消失、还是传导了?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多媒体应用
动画再现
实验过程
形象生动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⑴静息电位:⑵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双向传导内负外正(6)传导方向:小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3)传导形式:局部电流(电信号)(4)电流方向
膜外由_______流向 _________
膜内由______流向 _______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5)兴奋传导的方向与_____________一致 膜内电流(7)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的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其中正确的是(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练一练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1、引起突触后膜点位变化的物质是什么?由哪里释放?
2、神经递质是以什么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的?
3、神经递质又是如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
4、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发生了何种信号的转变?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为什么?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依次经过了哪些结构?观看动画思考回答合作探究课件展示思维延伸总结归纳静息状态下,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时,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Na+的内流。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多媒体应用
动画生动
呈现
微观世界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探究2:为什么会产生电流?提出质疑传递过程 单向传递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原因: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小结: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特点:传递方式:(神经元)(突触)(神经元)练一练1、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的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D2、突触 后膜具有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的物质,该物质的物质基础是( )
A、糖蛋白 B、胆固醇 C、磷脂 D、多糖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比较单课堂小结达标检测1、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途径是 ( )
①感受器 ②效应器 ③神经中枢 ④传出神经 ⑤传入神经
A.①⑤③④② B.①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③① D.①④③⑤②
2、当人体细胞兴奋时,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A.收缩反应 B.分泌活动 C.膜电位变化 D.神经冲动3、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人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4、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到电信号 B、电信号到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到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到电信号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第二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大重要内容,本课时内容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递和人脑高级功能四的部分。由于本节内容较多,一般都是采取两课时分别讲授,我在这里则采取了一课时讲授本节的两个重点知识,即兴奋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一课时通过习题归纳提升的方式。
其中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内容在初中义务教育教材中有详细介绍,但时隔较长,应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因此将其列为课前复习部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全新知识,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以及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在离子水平的认知上较难,因此将其列为本节难点,而且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点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要多做指导和启发。而人脑高级功能这部分则由学生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
综上所述,在本节课的设计上,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选择以点带面的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课堂上答疑。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内容,教材采取了简化处理,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因此教学必须对教材内容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分析。设计上借助多媒体动画,从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再到离子水平上的现代理论解释,层层深入,并以严谨的逻辑分析,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兴奋的概念及兴奋产生、传导、传递的过程,最后以表格对比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异同,以求对整个兴奋传导和传递过程有更形象的认识。
二、学生分析
有关神经元的结构,反射和反射弧等相关的知识,学生初中已学过,所以将其列为课前复习部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并且比较抽象,微观方面的、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处理这方面时要借助多媒体和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实例深入思考,特别是教师要用多媒体展示生活的实例和科学研究的热点,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的必要。
(2)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概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4)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导入环节——通过利用多媒体的链接功能播放观看一段有关足球比赛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课堂教学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2、自主探究环节——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实验过程,让实验过程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分析。插入静息状态和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离子运动的动画,通过学生观看动画、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层层突破难点。通过课件程完整演示兴奋传导的动画,兴奋传递的过程。把微观抽象的传导和传递过程,通过动画展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小结——利用多媒体完成概念图,形成知识体系。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情景导入
用视频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观看一段有关足球比赛的视频
利用多媒体的链接功能播放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温故知新
展示神经元和反射弧的图片,组织学生回忆、思考有关神经系统基本知识,回答问题
回顾神经元的结构和反射弧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神经元的结构和抽象的反射弧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合作探究一:兴奋的本质
利用多媒体展示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的动态过程。提出问题:1、在未受到刺激时,电流表的指针不偏转,受到刺激后,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偏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
通过指针偏转的分解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电信号现象的出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实验过程。让实验过程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分析。
合作探究二:探究产生电流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并分析: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教师引导,共同提出质疑:
1、刺激神经纤维为何能引起生物电?
2、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产生,必定引起了电位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
通过学生观看动画、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层层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插入静息状态和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离子运动的动画。便于学生理解思考。
活动1:动手动脑:探究兴奋的传导方向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分析问题。突破重点
学生交流研讨
展示问题答案
归纳总结
学生展示,学生互评后给予点评总结。通过课件完整演示兴奋传导的动画并让学生归纳总结
归纳小结
课件呈现,学生回答,进行小结。
突破第一个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课件呈现总结及比较表格。总结归纳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探究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展示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及突触的三部分结构。兴奋的传递过程。提出问题: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有哪些结构参与了?
2、发挥作用的物质是什么?
3、该物质由哪里释放?释放到哪里?
4、该物质作用于哪里?作用的结果如何?
5、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发生了何种信号的转变?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为什么?
把微观结构放大观察,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
课件演示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完整展示突触小体和突触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2:动动眼 动动手
教师提出要求
1.尝试画出突触结构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复述,概括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过程元之间的传递的过程
小组交流研讨区分基本结构并描述传递过程
通过电子白板的画图功能,让学生动手画出突触结构,进行点评,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
学以致用、比较区别
比较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区别
以表格的形式比较二者的区别
比较归纳,完成表格。,对学生进行评价
达标测试
典型习题巩固。
限时完成习题。
课件呈现,迅速作答。
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本节内容,建立知识网络
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
利用多媒体完成概念图,形成知识体系。
知识拓展
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课后利用互联网 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信息。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课件呈现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症图片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设计上借助多媒体动画,从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再到离子水平上的理论解释,层层深入,并以严谨的逻辑分析,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兴奋的概念及兴奋产生、传导、传递的过程,再以学生活动展示检测,最后以表格对比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异同,以求对兴奋传导和传递过程有更形象的认识。充分利用课件,动画等信息技术,把课本繁多、微观、抽象的知识系统化、具体化、生动化。通过学生动手、音、像、影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能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又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