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1 13:4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何事: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如何: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文末。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文末):
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疑难突破
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详写东路军的战况?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作者按中路军、西路军、西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渡江顺利,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但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叙述完中路军的渡江情况后,紧接着叙述西路军的渡江战况,最后写东路军的激战,文章达到高潮。
详写东路激战,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这样安排,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写作时,文章的详略通常依据文题、文体、结构、内容等来决定。详写的部分完整,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略写的部分简练,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能够使行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实数,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共100万,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 不料”一词有什么作用?
“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意思。起转折作用,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性,从侧面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也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深化了本文的思想。
语言赏析
“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能否去掉呢?为什么?
不能去掉,“不含”在这里准确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语言赏析
为什么不用“到目前为止”,而用“至发电时止”?
“到目前为止”交代的时间不精确,“目前”只表示在说话的时候。“至发电时止”的时间交代明确,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属“背景”部分。这样写,既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又突出了文章中心。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⑴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彩,清楚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试结合下列语句加以分析。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至发电时止”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余部”这一军事术语用得准确得体。
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主旨点睛
这则消息通过全面、及时、客观地报道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战况等,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即将彻底崩溃。
试比较二则消息的异同
提示:可以从内容及写法上进行比较
同:1.内容上都是写渡江作战的,在时间上、内容上有连续性,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
2.写作目的都是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胜利。
3.主题上都表现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异:1.时间有先后。一为渡江战役取得初步胜利之时,一为渡江战役几近结束之际。
2.地点范围不同。一在局部,一在整体。
3.详略及作用不同。一略写,旨在及时宣告战果,鼓舞战斗士气。一详写,全面详尽地报道前线最新战况,分析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旨在揭发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点明战争意义,激发全民一致抗争。
4.语言风格不同。一浪漫昂扬,一大气磅礴,铿锵有力。
课堂小练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督战(dū) 荻港(dí) 馈退(kuì)
B.横度(dù) 要塞(sè) 即已(yǐ)
C.封琐(suǒ) 歼灭(jiān) 摧枯拉朽(xiǔ)
D.区域(yù) 泄气(xiè) 锐不可当(dānɡ)
答案:D
【点拨】A.馈—溃。B.度—渡,塞—sài。C.琐—锁。
课堂小练
2.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 )
A.标题 主体 结语
B.标题 导语 主体
C.标题 主体 背景
D.标题 导语 结语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消息的结构。
课堂小练
3.根据原文填空。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电头是: 。导语部分是第 句。主体部分显示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敌军节节败退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作者认为我西路军取胜的原因是: 。
答案 :(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一 摧枯拉朽
(2)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