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神秘的失眠者联盟
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夜,谁还没入睡?
静谧的夜晚
一个男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为什么失眠?他会做什么?他遇到了谁?他们的‘深夜朋友圈’会发什么?”
目录
壹
贰
叁
肆
作者及背景介绍
文意疏通
课文探究
课堂巩固
章节壹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壹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第一位失眠者
背景链接
贰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背景链接
贰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章节贰
文意疏通及文言字词
朗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行乐,寻乐
副词,就
失眠者联盟的另一位成员是——
猜猜看,苏轼为什么第一个想到张怀民?他们是什么关系?
疏通文意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睡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 “罢了”
交错纵横
文言字词—古今异义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念无与为乐者( )
月色入户( )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章节叁
课文探究
课文探究
1.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被誉为写月光的千古名句。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产生了怎样独特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修辞。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影子比作水草。
效果:①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 将静态的月光、影子写得灵动摇曳(“空明”、“交横”),赋予画面流动感。
②营造空灵澄澈的意境: “积水空明”突出月光的清澈透明、充盈庭院,“藻荇交横”增添疏影摇曳之美,共同构成如梦似幻、清幽静谧的月夜图景。
③侧面烘托心境: 如此纯净、空明的美景,正映衬出作者此刻内心的宁静、澄澈与超脱。
课文探究
2. 文章结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点睛之笔。请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贬谪黄州)和“闲人”一词,探究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课文探究
表层含义(自嘲/无奈): “闲人”指被贬闲置、无所事事的身份,透露出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淡淡苦闷与无奈。
深层含义(豁达/自得/超脱):
豁达乐观: 承认处境(贬谪为闲人)却不沉溺哀伤,转而欣赏无处不在的自然之美(月、竹柏)。
自得与自豪: 强调“闲人”的珍贵——拥有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美、欣赏美、享受当下宁静与知己相伴的“闲情逸致”和澄澈心境。这种精神境界是庸碌之人所不具备的。
超然物外: 将世俗得失(贬谪)置于身外,心灵获得自由,得以与自然美景、真挚友情融为一体。体现了随缘自适、安闲自乐的豁达胸襟
课文探究
3.文中提到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而张怀民“亦未寝”。如果将这次夜游与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独酌相比,两者在表现作者面对孤独或失意时的心境和方式上有何显著不同?
课文探究
特点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李白《月下独酌》
心境 宁静、平和、欣然。 虽有失意背景,但更显超脱与自适。 狂放、孤傲、夹杂强烈孤独感。
应对方式 主动寻求现实中的知己(张怀民) 共享当下美好(月夜漫步)。体现对人情温暖的珍视与积极融入现实。 与自然物(月、影)进行想象中的对话与共饮。 更具浪漫主义的狂想色彩,是对现实孤独的超越(或逃避)。
核心情感 豁达、温暖、安闲自乐。 在现实中找到慰藉与共鸣。 豪放不羁、排遣孤独,蕴含更深沉的寂寥。
课文探究
全文仅80余字,叙事极其简练。作者在叙述“夜游”事件时,省略了大量可能的内容(如具体交谈、更多景物、复杂心理)。这种叙事上的“留白” 对表达文章主旨(苏轼的豁达胸襟)起到了什么作用?
课文探究
突出核心,营造意境: 省略枝节,将笔墨高度集中于两个核心——月下美景的极致描绘(“积水空明”句)和画龙点睛的抒情议论(“闲人”句),使主旨(美景与心境)更加鲜明突出,营造出空灵、含蓄的意境。
暗示心境,引发共鸣: 不写具体交谈内容,恰恰暗示了两人之间“相与步于中庭”的默契无需多言。这份宁静、和谐、心意相通的陪伴本身,就是苏轼豁达心境(能在逆境中享受友情与当下)的最好证明。留白让读者更能代入体会那份宁静与默契。
体现“闲”之真谛: 真正的“闲人”心境,不在于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而在于那份悠然自得、随遇而安的态度。叙事极简,恰恰契合了这种淡泊、从容、专注于当下片刻美好的生活态度和豁达情怀。
结构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赏月缘由
月色入户怀民相与
写景——庭下月景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抒情——触景生情
处处皆景闲人得赏
贬居寂寞
景色宜人
闲情雅致
悲凉苦闷
豁达乐观
主旨归纳
本文记叙了苏轼贬谪黄州时,与友人张怀民月夜同游承天寺的经历。作者以精妙的比喻(“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描绘出空灵澄澈的月下庭院美景。看似寻常的夜游,却深刻展现了苏轼身处逆境(“闲人”身份)时,依然保有发现美、欣赏美的闲情逸致,以及随缘自适、豁达乐观的胸襟,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寻求心灵宁静与生活诗意的超然态度。
章节肆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一、文学知识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 ,字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是“__________”之一,其余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层用了两个疑问句和一个陈述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辙、王安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课堂巩固
二、翻译
1、词语释义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相与步于中庭( )
念无与为乐者(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于是
一同,共同
考虑,想到
只是
课堂巩固
二、翻译
2、句子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课堂巩固
三、趣味思考
考砸后发朋友圈emo?太嫩了!假如苏轼在你的68分的试卷上批注《记承天寺夜游》金句,他会选哪句?怎么怼哭你…又让你瞬间支棱起来?
课堂巩固
小明:
金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全班就你不及格?恭喜!)
苏轼叛逆批注:
“别人刷题你赏月(发呆),别人内卷你‘闲’(菜)——这份从容,张怀民都服!
何班无学霸?但少菜狗如吾者耳。
豁达点醒: 把“闲人”身份转化为 “拒绝焦虑”的勋章——承认不足+自嘲=心态自由!
课外延伸
“东坡居士”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贬谪黄州期间所自取的别号。当时苏轼因生计困顿,于黄州城东一片名为“东坡”的坡地垦荒躬耕。此号既是对其躬耕之地的纪实,亦蕴含对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于忠州东坡栽花种树)的志节追慕,标志着苏轼从庙堂士大夫向田间劳作者的生存转型。该名号凝结了他在政治困境中以劳动重塑生命价值的哲学,成为其超然豁达精神的文化象征,并随其文学成就载入中国思想史。
课后任务
1、背诵课文
2、在你读过的诗词或了解的历史人物中,
还有谁像苏轼一样拥有“闲人心境”?
举一例说明。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