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美丽的颜色》核心素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美丽的颜色》核心素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1 10:0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美丽的颜色》核心素养教案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精准理解科学与文学交织的语言:文本中 “镭”“沥青铀矿”“放射性” 等科学术语承载着实验的严谨性,需结合化学知识理解 “镭的放射性会自发产生能量” 这一特性。同时品味 “那是一种美丽的蓝色荧光,像夏夜天空的星星” 等文学化表达,体会传记文学 “以科学为骨、以情感为肉” 的语言特质。如 “他们在一个破败的棚屋里工作了四年”,用 “破败”“四年” 等词语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科研条件的艰苦与坚持的可贵。
细节描写的迁移运用:模仿文中 “玛丽搅拌沥青铀矿渣的动作”“皮埃尔记录数据时的专注” 等细节,描写生活中的 “专注” 场景。例如:“父亲修理钟表时,眉头微蹙,左手扶着表盘,右手的镊子在齿轮间游走,镊子碰到零件的轻响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映出专注的光晕。”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实验过程的逻辑梳理:梳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关键步骤(从沥青铀矿中提取→分离杂质→测量放射性→确认新元素),绘制实验流程图,分析各环节的因果关系。如 “选择沥青铀矿” 是因为其放射性强于纯铀,体现科研选题的科学性;“在棚屋工作” 虽条件恶劣,却避免了其他因素干扰,展现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辩证分析科研中的矛盾:探究 “美丽的颜色” 背后的多重矛盾 —— 镭的荧光之美与提取过程的丑陋(矿渣的恶臭、设备的简陋);科研成果的辉煌与付出的艰辛(健康受损、生活清贫);夫妻二人的默契配合与各自的独特贡献。通过小组辩论 “科研中的苦与乐哪个更有价值”,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传记文学的叙事美学:赏析文本以 “颜色” 为线索的结构艺术 —— 从 “棚屋的灰色” 到 “镭的蓝色荧光”,颜色变化不仅是环境描写,更是科研进程与精神品质的象征。品味 “他们像在梦幻中一般,凝视着这簇蓝色的光” 的场景,体会科学发现中的诗意之美,理解 “美丽” 既指镭的颜色,也指科学家的精神。
多形式审美创造:以 “科学之美” 为主题,开展创作活动。可创作诗歌,如 “你把四年的时光 / 揉进沥青的黑 / 终于榨出 / 那抹穿透黑暗的蓝”;或绘制连环画,用画面对比棚屋的破败与镭光的璀璨,展现 “美丽的颜色” 的双重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科学家精神的时代解读:挖掘居里夫妇身上 “执着坚守、甘于奉献、追求真理” 的精神,与当代科研工作者(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事迹对比,理解科学精神的传承。如玛丽 “不顾放射性对身体的伤害,坚持研究”,与屠呦呦 “亲自试药” 体现的牺牲精神一脉相承。
2.科学伦理的思考:结合 “镭的发现带来医学进步,但也被用于武器研发” 的史实,讨论科学研究的伦理边界。组织 “科技发展与人类福祉” 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不仅要有探索精神,更要有责任担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居里夫妇的精神品质提炼:通过 “在棚屋工作四年”“手工搅拌矿渣”“放弃专利” 等事迹,概括其 “不畏艰难、潜心研究、淡泊名利” 的品质。如 “他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而是将成果公之于众”,体现科学家以人类福祉为重的胸怀。
“美丽的颜色” 的多重含义:理解其表层含义(镭的蓝色荧光)与深层含义(科学家的精神之美、科学发现的价值之美),把握文本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理解居里夫妇如何在枯燥的实验中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如 “他们在棚屋里也会举办简单的聚会,讨论科学问题”,展现科研之外的生活情趣,说明科学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人性温度的。
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平衡:分析文本如何在客观记录实验过程(如 “每天处理二十公斤矿渣”)的同时,融入情感描写(如 “玛丽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理解传记既需尊重事实,又要生动感人的特点。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重返棚屋” 沉浸式体验:布置教室模拟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摆放简易的搅拌工具、破旧的桌椅,播放矿渣气味的描述录音(可选)。学生分组扮演玛丽、皮埃尔及助手,还原 “搅拌矿渣”“记录数据”“讨论实验进展” 等场景,体会科研环境的艰苦。
科学实验模拟:用食用盐和沙子模拟 “沥青铀矿与杂质”,让学生动手分离,感受 “反复提纯” 的繁琐,理解文中 “一吨矿渣中仅含百分之一克镭” 的难度。
问题链驱动法
设计阶梯式问题引导深度探究:
基础问题:居里夫妇为什么选择在棚屋里提取镭?
分析问题:“美丽的颜色” 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的含义有何不同?
评价问题:你如何看待居里夫妇放弃镭的专利这一行为?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
创造问题:如果居里夫妇生活在现代,他们的研究方式会有哪些改变?
比较阅读法
1.跨文本比较:将本文与《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对比,找出科学家精神的共性(执着、奉献)与个性(居里夫妇侧重合作,南仁东侧重引领)。
2.同主题比较:阅读爱因斯坦悼念玛丽 居里的文章,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人物的描写角度差异,理解传记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源
1.视频资料:
纪录片《居里夫人》片段(展示提取镭的过程)
镭的蓝色荧光实拍视频(直观感受 “美丽的颜色”)
1.图片素材:
居里夫妇工作的棚屋照片、实验工具图片
玛丽 居里获得诺贝尔奖的颁奖现场照片
实物与实验器材
模拟实验材料:食用盐、沙子、烧杯、搅拌棒(模拟提取镭的过程)
道具:破旧的围裙、放大镜、笔记本(用于情境扮演)
阅读材料
1.拓展文本:
玛丽 居里的《我的信念》(体会其科研理念)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 居里》(从他人视角了解其精神)
1.补充资料:
镭的发现对医学的影响(如放疗技术的发展)
居里夫人的生平年表(重点标注与镭研究相关的时间节点)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10 分钟)
视觉冲击:先展示一张灰暗破败的棚屋图片,提问:“在这样的地方,你觉得能诞生伟大的发现吗?” 再展示镭的蓝色荧光图片,追问:“这美丽的颜色,就诞生在那间棚屋里,它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居里夫人的成就(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发现镭和钋),强调 “她是唯一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获此殊荣的人”,激发学生兴趣。
课题解析:板书课题《美丽的颜色》,引导学生猜想 “颜色” 可能指什么,预设答案(自然景色、镭的颜色、精神象征等),为后文学习埋下伏笔。
文本研读(35 分钟)
1.初读梳理: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用不同符号标注文中的时间、地点、事件(时间用 “△”,地点用 “○”,事件用 “□”)。
小组合作完成 “居里夫妇提取镭的时间线”:1898 年发现镭元素→1899-1902 年在棚屋提取→1902 年成功提取纯镭盐。
教师点拨:注意时间线中 “四年” 这个关键数字,思考这四年他们经历了哪些困难。
1.细读品析:
环境描写赏析:聚焦 “棚屋” 的描写(“夏天像烤箱,冬天像冰窖”“下雨时漏雨”),小组讨论:这样的环境对实验有哪些影响?居里夫妇为何不换地方?(引导学生理解他们为了避免干扰、节省经费的无奈与坚持)
细节描写品味:分析 “玛丽搅拌矿渣” 的细节(“她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每天搅拌二十公斤矿渣”“手臂酸痛,眼睛流泪”),提问:这些描写让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玛丽?(坚韧、执着、吃苦耐劳)
语言含义探究:找出文中描写 “美丽的颜色” 的句子(“那是一种美丽的蓝色荧光,像夏夜天空的星星”),讨论:为什么用 “美丽” 形容?仅仅是因为颜色好看吗?(结合后文 “这种美丽的颜色,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探索”,理解其深层含义)
1.深读思辨:
辩论活动:“居里夫妇放弃镭的专利是对还是错?”
正方观点:对,科学成果应造福全人类,不应被个人私利垄断。
反方观点:错,他们付出了巨大代价,拥有专利可以改善生活、更好地开展研究。
教师总结:无论观点如何,都体现了居里夫妇 “以科学为重、以人类福祉为先” 的价值观,这正是 “美丽的颜色” 所象征的精神之美。
拓展延伸(30 分钟)
1.跨学科实践:
化学实验:指导学生用滤纸过滤混有杂质的盐水,模拟 “提取镭” 的提纯过程,体验 “反复操作” 的繁琐,理解科研的艰辛。
历史探究:展示 19 世纪末物理学界的 “三大发现”(X 射线、放射性、电子),分析镭的发现对物理学发展的意义,理解科学发现的连锁反应。
1.人物访谈模拟:
学生分组,一组扮演记者,一组扮演玛丽 居里和皮埃尔 居里,围绕 “科研中的困难”“对彼此的影响”“对未来的期望” 等问题进行访谈。例如:
记者:“在棚屋里工作时,您有没有想过放弃?”
玛丽:“当看到那微弱的蓝色荧光时,所有的辛苦都消失了,那是科学对我们的馈赠。”
1.创意写作:
以 “假如我是棚屋里的一盏灯” 为题,从灯的视角描写居里夫妇的工作场景,要求融入环境、动作、神态等细节,体现对他们精神的赞美。
课堂小结(5 分钟)
知识回顾:用 “关键词串联” 的方式总结本课内容,如 “棚屋→矿渣→蓝色荧光→美丽的颜色→科学精神”。
情感升华:播放居里夫人的名言视频(“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用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工作来实现这个梦”),教师总结:“美丽的颜色不仅是镭的光芒,更是居里夫妇用信念、坚持和奉献涂抹出的生命色彩,这种色彩永远照亮人类探索科学的道路。”
行动倡议:鼓励学生以居里夫妇为榜样,在学习中培养 “专注、坚持、合作” 的品质,如 “坚持每天阅读 30 分钟”“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个小实验” 等。
分层作业
基础层:摘抄文中描写 “美丽的颜色” 和科研环境的句子各 3 句,分别写出其表达效果。
提升层:结合文本和拓展资料,撰写 “居里夫妇的一天” 短文(300 字左右),突出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细节。
拓展层:查阅资料,了解一项当代科学发现(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分析其背后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与拓展
教学反思要点
学生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情境扮演、辩论、实验中的表现,评估其是否积极投入、是否能结合文本表达观点。重点关注在辩论中能否引用文中细节(如 “放弃专利”“棚屋工作”)支撑论点。
目标达成度分析: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 “美丽的颜色” 多重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细节描写的迁移运用能力。若基础层作业中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到位,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方法指导。
教学环节改进:若 “跨学科实验” 环节学生操作耗时过长,可提前进行分组培训,或简化实验步骤,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若辩论环节观点单一,可提前提供更多拓展资料,拓宽学生思路。
跨学科拓展活动
科学与艺术融合:举办 “科学之美” 展览,展示学生创作的镭光主题绘画、诗歌,以及模拟实验的过程照片,体现科学与艺术的共生关系。
科学与道德讨论:结合 “镭的发现被用于医疗和武器” 的史实,开展 “科学研究的伦理边界” 研讨会,邀请科学老师和道德与法治老师共同参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历史与语文联动:与历史老师合作,开展 “近代科学巨匠” 主题活动,学生分组研究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的事迹,用传记的形式呈现其贡献与精神,培养跨学科整合能力。
教学资源包
文本深度解读
1.“美丽的颜色” 的象征体系:
物理层面:镭的蓝色荧光,是科学发现的直观体现。
精神层面:居里夫妇的执着、奉献、淡泊名利,是人性之美。
价值层面:科学对人类进步的推动,是文明之美。
三者相互交织,构成文本的核心意象。
1.传记文学的叙事视角:艾美 居里作为女儿,其叙述带有亲情温度,如 “母亲的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等细节,比客观记录更具感染力。但也需注意,这种视角可能侧重赞美,教学中可补充其他传记资料,让学生形成全面认识。
相关作品推荐
1.书籍:
《居里夫人传》(艾芙 居里):更全面地了解居里夫人的一生。
《科学家的故事》:了解其他科学家的科研经历与精神品质。
1.影视:
电影《居里夫人:放射永恒》:直观展现提取镭的过程和居里夫妇的情感。
纪录片《科学巨匠》:了解近代以来重大科学发现的历程。
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
八年级学生特点: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但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 “放射性”“元素提取” 等科学概念理解困难;对传记文学的特点了解较少,容易将其与小说混淆。
应对策略:
用直观的实验模拟、图片视频降低科学概念的理解难度,如用 “过滤盐水” 模拟 “提取镭”。
通过对比 “传记与小说的异同”(传记需真实,小说可虚构),明确传记文学的特点,结合文中 “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 说明其真实性。
板书设计
美丽的颜色 (艾美·居里) 表层含义:镭的蓝色荧光 深层含义:科学家的精神之美 科学发现的价值之美 居里夫妇品质: 执着 → 四年棚屋研究,反复提纯 奉献 → 放弃专利,健康受损 合作 → 分工协作,相互支持 环境对比: 棚屋的破败(夏天像烤箱,冬天像冰窖) ↓ 镭光的璀璨(美丽的蓝色荧光,像星星) (以小见大:平凡中见伟大)
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
1.课堂观察表:从 “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小组合作的协调性” 四个维度进行评分,每节课后记录,作为学期评价的依据。
2.学习档案袋:收集学生的思维导图、实验报告、创意写作等作品,定期组织学生互评,发现优点与不足,促进共同进步。
终结性评价
单元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考查对 “美丽的颜色” 含义的理解、对居里夫妇精神品质的概括;设计写作题,要求模仿文中细节描写,描写一个专注的场景,考查学生对细节描写手法的掌握。
2. 项目成果评价:对 “科学之美” 展览中的学生作品进行评分,从 “创意性”“与文本的关联性”“表现力” 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优秀作品可在校园文化墙展示。
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环节 课时安排 具体内容
导入设计 1 课时 通过图片对比引发兴趣,介绍背景与课题
文本研读 2 课时 初读梳理实验过程,细读品析语言与细节,深读思辨精神品质
拓展延伸 2 课时 跨学科实验、人物访谈模拟、创意写作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1 课时 回顾知识,情感升华,布置分层作业
教学评价 1 课时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反馈学习效果
跨学科拓展活动 2 课时 举办 “科学之美” 展览,开展 “科学研究的伦理边界” 研讨会等
教学安全预案
实验安全:在进行 “过滤盐水模拟提取镭” 实验时,提前向学生强调玻璃器皿的使用规范,避免打碎烧杯、试管等造成划伤。安排教师在旁全程指导,若发生意外,及时用急救箱进行处理。
情境扮演安全:在 “重返棚屋” 情境扮演中,使用的道具(如搅拌棒)需选择木质或塑料材质,避免使用尖锐物品,防止学生在互动中受伤。
心理安全:在辩论 “居里夫妇放弃镭的专利是对还是错” 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观点,避免出现激烈争执影响同学关系,营造包容的课堂氛围。
教学反思(预设)
成功之处: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返棚屋” 的沉浸式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科研环境的艰苦,对居里夫妇的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跨学科实践活动将语文与化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对 “反复提纯” 的理解更加透彻。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深读思辨环节参与度不高,尤其是在辩论活动中,少数学生因害怕表达错误而不敢发言,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培养其自信心。
拓展延伸环节的 “创意写作” 部分,部分学生存在思路狭窄、内容空洞的问题,说明对细节描写的迁移运用还不够熟练,需加强相关训练。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在辩论中参与度低的问题,可在课前让学生分组准备辩论材料,明确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增强其参与感。同时,教师在辩论过程中多给予肯定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对于创意写作存在的问题,可提供更多优秀的细节描写范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技巧,并进行仿写练习。还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思路,相互启发,拓宽思路。
教学资源链接
居里夫人相关网站:
居里夫人博物馆官网:详细介绍居里夫人的生平、研究成果及相关展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
诺贝尔奖官网关于居里夫人的介绍:权威解读其贡献与影响,帮助学生了解其在科学界的地位。
科学实验资源:
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视频库:包含 “过滤实验” 等相关视频,可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文学资源:
优秀传记文学赏析网站:提供《美丽的颜色》等传记的赏析文章,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文本。
教师专业发展建议
深化学科知识:教师应加强对物理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镭的发现过程、放射性原理等科学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科学术语和实验过程。
提升教学技能:参加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的培训,掌握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策略。同时,提高对学生的评价能力,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拓展文化视野:阅读更多关于科学家的传记、科学史等书籍,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和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将其融入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文化内涵。
通过以上完整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丽的颜色》一文,不仅掌握文本的语言知识和文学技巧,更能体会居里夫妇的精神品质,培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