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峡》核心素养教案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文言词汇的精准理解与迁移:深入掌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中 “自非”(如果不是)、“曦”(日光,这里指太阳)等重点字词的含义,通过语境分析理解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等短语的表意功能。对比分析 “绝巘多生怪柏” 中 “绝”(极,最)与 “哀转久绝” 中 “绝”(消失,停止)的语义差异,结合 “绝处逢生”“络绎不绝” 等成语拓展,体会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模仿文中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的对偶句式创作校园景物描写,如 “晨雾锁阶,暮云绕树”“墨痕渍纸,书香盈窗”,要求词性相对、意境相合。
写景语言的品析与运用:赏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的全景式铺陈,感受 “七百里” 的空间尺度与 “略无阙处” 的连续性描写如何构建三峡的整体印象;品味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的凝练表达,分析 “重”“叠”“隐”“蔽” 四个动词对山形险峻的动态刻画。学习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的动态描写(江水漫上山陵的壮阔)与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的静态刻画(潭水倒映的清幽)相结合的手法,描写家乡自然景观时需融入视觉(如 “枫叶如霞”)、听觉(如 “溪流叮咚”)、嗅觉(如 “桂香浮动”)等至少两种感官体验,示例:“秋日的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收割机驶过的轰鸣里,混着稻草被晒热的干燥气息,田埂边野菊的淡香随风漫过来,缠上衣角。”
思维发展与提升
文本结构的逻辑梳理:梳理文章 “总写三峡概貌 — 分写四季水景” 的 “总 — 分” 结构,绘制包含 “地理范围(七百里)— 山势特征(连、高)— 四季水态(夏 / 春冬 / 秋)” 的层级思维导图。小组讨论 “先写山后写水” 的逻辑必然性(山是水的依托,山势决定水势),分析 “夏水优先” 的原因:夏季江水暴涨,“襄陵阻绝”“乘奔御风” 的极端状态最能体现三峡 “雄奇险拔” 的核心特征,符合 “抓典型” 的描写逻辑。通过对比《小石潭记》“先水后山” 的结构差异,理解景物描写需根据核心特征安排顺序。
景物特征的比较与概括:制作 “三峡四季特征对比表”,从水势(汹涌 / 清幽 / 枯瘦)、色彩(黄浊 / 素绿 / 清寒)、氛围(壮阔 / 明快 / 凄清)等维度提炼差异。探究作者用 “寥寥百字写四季” 的技巧:夏季聚焦 “水势浩大与流速迅猛” 两个极端;春冬合并描写,以 “素湍、绿潭、怪柏、瀑布” 组合展现动静相济之美;秋季以 “猿啸”“渔歌” 的听觉元素渲染氛围,体现 “抓核心特征、省笔墨而传精神” 的写作智慧。延伸思考:若描写校园四季,应选取哪些典型场景(如春日的樱花道、冬日的晨读园)?
审美鉴赏与创造
山水文学的意境美赏析:体会夏季江水的 “动态之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的时间压缩(约 12 小时行 1200 里)与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的夸张对比,构建 “轻舟飞渡” 的速度感,感受 “惊涛拍岸” 的磅礴气势;品味春冬的 “色彩之美”——“素湍”(白色急流)与 “绿潭”(碧色深潭)的冷暖对比,“回清”(回旋清波)与 “倒影”(山石林木)的虚实相映,形成 “清幽明丽” 的视觉意境;领悟秋季的 “氛围之美”——“高猿长啸” 的凄厉、“空谷传响” 的绵长、“渔歌泪沾裳” 的悲情,三重听觉元素叠加成 “凄清萧瑟” 的情感意境,理解 “景语即情语” 的审美规律。
跨媒介的审美创造:开展 “三峡之美” 多形式创作:古体诗需融入文中意象,如 “三峡七百里,两岸无断山。夏水吞陵谷,轻舟越万滩”;山水画可借鉴 “留白” 技法,以淡墨绘远山,浓墨点染 “素湍”“怪柏”;短视频创作需匹配文本节奏(如夏季用快剪展现江水奔腾,秋季用慢镜头拍猿猴剪影),背景音乐可选古筝曲(春冬)、鼓点乐(夏季)、箫声(秋季)。优秀作品将汇编成 “三峡审美手册”。
文化传承与理解
古代山水文化的解读:了解《水经注》“以水为纲,详述地理、兼及风物” 的特点 —— 作为《水经》的注释,它不仅记录三峡的河道走向、水文特征(科学性),更以 “山水散文” 笔法展现自然之美(文学性),是 “实用与审美” 结合的典范。对比《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的闲适、《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的避世,分析《三峡》“客观描摹中见敬畏” 的独特风格,体会魏晋南北朝文人 “走出书斋,拥抱自然” 的文化转向,理解 “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对后世山水文学的影响(如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雄奇描写)。
三峡文化的当代传承:对比郦道元笔下 “原生态三峡” 与现代 “三峡工程” 的变化:大坝建成后 “高峡出平湖” 的壮阔、航运能力提升的实用价值,与部分自然景观(如 “猿声” 减少)、人文遗迹(如白帝城搬迁)的改变。开展 “自然保护与人文传承” 辩论:正方 “工程优先,造福当代” 需结合防洪、发电数据;反方 “保护优先,留存文脉” 可引用《三峡》的文化价值。最终达成共识:发展需兼顾 “实用理性” 与 “人文情怀”,如三峡博物馆对 “猿啸文化” 的数字化保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文言字词的理解与积累:重点掌握 “阙”(通 “缺”,缺口)、“曦”(日光)、“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素”(白色)、“湍”(急流)、“绝”(极 / 消失)、“属”(连接)、“引”(延长)等字词,通过 “语境猜义 — 例句验证 — 拓展迁移” 三步法巩固。如 “绝” 的学习:先在 “绝巘”“哀转久绝” 中辨义,再用 “绝路”“绝技”“绝笔” 等词语验证,最后造句 “他的琴声戛然而绝,余音却绕梁不绝”。准确翻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趣味)等关键句,注意 “自非” 的假设语气、“良” 的程度表达。
景物描写的手法赏析:分析多角度描写的综合运用:正面描写(如 “重岩叠嶂” 直接写山形)与侧面烘托(如 “不见曦月” 间接写山高)结合;动态(“夏水襄陵”)与静态(“绿潭倒影”)对比;夸张(“虽乘奔御风”)与引用(“渔者歌曰”)增强感染力。通过 “删改对比” 体会手法妙处:若删去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山的高峻感会减弱;若将 “素湍绿潭” 改为 “白浪绿池”,则失去文言的凝练美。结合《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的侧面描写,总结 “多角度描写让景物更立体” 的规律。
教学难点
文本意境的感悟与体会:突破 “文字到画面” 的转化障碍,可借助 “五感联想法”:读 “夏水襄陵” 时想象脚下江水拍岸的震动感;读 “素湍绿潭” 时联想潭水的清凉触感;读 “高猿长啸” 时模拟猿声的凄厉声调。小组分享 “最触动你的意境”,如 “春冬的‘清荣峻茂’让我想到九寨沟的碧水青山,充满生机”“秋季的渔歌让我感到一丝孤独,像漂泊在外的人听到乡音”。理解意境不仅是景物组合,更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 “心灵画面”—— 郦道元对三峡的敬畏与赞美,藏在 “良多趣味” 的直白感叹里,隐在 “哀转久绝” 的含蓄抒情中。
《水经注》文学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分析文本的 “双重属性”:科学性体现在 “七百里”“千二百里” 等精确数据,“沿溯阻绝”“晴初霜旦” 等对水文、气候的客观记录;文学性体现在 “重岩叠嶂” 的视觉比喻,“回清倒影” 的动态捕捉,“哀转久绝” 的情感渲染。通过对比《中国国家地理》对三峡的现代科学描述(“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 193 千米”),理解《三峡》在 “准确记实” 基础上,通过 “选择典型场景、运用文学手法” 实现科学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这正是《水经注》超越普通地理书的魅力所在。
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神游三峡” 沉浸式体验:制作 “四季三峡” VR 课件:夏季场景突出江水泛黄、浪涛拍岸的壮阔,配合 “哗哗” 水声;春冬场景展现碧水青山、瀑布飞漱的明丽,叠加鸟鸣音效;秋季场景以灰褐色调为主,穿插猿啸与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学生佩戴 VR 设备时,教师同步朗读对应文本段落,引导 “眼前有景、耳中有声、心中有情” 的多维体验。结束后分享:“哪个场景让你感觉‘穿越’到了郦道元的时代?为什么?”
角色扮演与解说:开展 “三峡文化导游” 活动:每组抽取 “夏季水势”“春冬草木”“秋季猿声” 等主题,结合文言原文设计解说词,需包含:①字词解释(如 “‘素湍’指白色的急流,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段浪花”);②手法分析(如 “作者用‘乘奔御风’来比水流快,其实是夸张手法”);③情感传递(如 “大家听这猿声,是不是能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忧愁?”)。邀请其他小组作为 “游客” 提问(如 “为什么夏天的水最急?”),考验解说的准确性与应变力。
(二)问题链驱动法
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思维从表层到深层:
基础问题: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山和水各有什么特点?(山:连绵、高耸;水:四季各异,夏季湍急、春冬清幽、秋季凄清)
分析问题:
文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为什么放在写山的段落,而不放在写水的部分?(通过写 “见日难” 侧面烘托山高,与水无关,体现逻辑严谨)
为什么春冬两季的景色可以合并描写,而夏季和秋季要单独写?(春冬水势稳定,都体现 “清幽” 基调;夏、秋分别是水势的极端状态与情感的特殊氛围,需单独突出)
评价问题:你认为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这句有必要吗?删掉后对表达有什么影响?(这句是对春冬景色的总结与情感升华,删掉则只剩景物罗列,失去人文温度)
创造问题:如果为《三峡》补写 “三峡的早晨”,你会选择哪些景物?用什么描写手法?(如 “晨雾漫过江面,将远山化成淡墨画,渔火在雾中明明灭灭,像未熄的星子 —— 用动静结合、视觉为主”)
(三)比较阅读法
1.同类文本比较:将《三峡》与《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进行 “三书对比”:
篇目 写景范围 核心手法 情感基调
《三峡》 宏大(七百里) 夸张、侧面描写 敬畏中见赞美
《答谢中书书》 精致(山川) 视听结合 闲适自得
《与朱元思书》 狭长(富春江) 比喻、对偶 避世归隐之思
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是山水文,风格差异如此大?(与作者身份 —— 郦道元是地理学家,陶弘景是隐士,吴均是文人 —— 密切相关)
1.古今文本比较:阅读刘白羽《长江三日》片段(“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狭窄,那么雄伟,那么峻峭”),对比分析:
语言:古文 “凝练含蓄”(如 “重岩叠嶂” 四字写尽山形) vs 现代文 “直白铺展”(多用形容词、排比)
视角:古文 “客观描摹为主” vs 现代文 “融入个人行踪与感受”
目的:古文 “记录地理兼传美” vs 现代文 “抒发对革命时代的赞美”
体会 “时代背景与作者意图决定文本风格” 的文学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源
1.视频资料:
央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第 3 集 “三峡存证”(选取 10 分钟片段,含四季三峡实景、地质专家解读 “两岸连山” 的成因)
动画《郦道元探三峡》(卡通形式再现作者考察三峡的过程,穿插 “素湍绿潭” 等场景的动态演示)
1.图片素材:
分层地图:中国地形图(标注三峡位置)→ 三峡局部图(标注白帝城、江陵等地点)→ 剖面图(展示 “重岩叠嶂” 的地质结构)
四季对比图:夏季浊浪滔天 / 春冬碧水青山 / 秋季红叶枯水(每组图下方标注对应文本句子)
文献图片:《水经注》古籍书影、郦道元画像、清代《三峡图》版画
实物与教具
地形模型:1:50000 三峡地形沙盘(约 1.2 米长),标注巫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关键位置,可演示 “夏水襄陵” 时水位上涨的状态(用蓝色亚克力板模拟江水),帮助理解 “沿溯阻绝” 的原因。
文言工具包:
字词卡片:正面为文言词(如 “曦”),背面分三栏:注音(xī)、释义(日光)、例句(不见曦月 / 晨曦微露)
语法简表:列出 “通假字”(阙通缺)、“词类活用”(奔,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古今异义”(或,古义 “有时”/ 今义 “或者”)
对比表格:“绝”“自” 等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及文中用例
阅读材料
1.拓展文本:
《水经注 江水》选段(补充描写三峡古迹的部分:“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郦道元《水经注 序》(节选,了解其 “访渎搜渠” 的考察精神)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与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互证)
1.研究资料:
《三峡工程生态影响报告》(简化版,含 “库区生态保护”“文物搬迁” 等内容)
《中国山水文学简史》(节选,介绍魏晋南北朝山水散文的发展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10 分钟)
1.视觉冲击:播放 3 分钟 “三峡四季延时摄影”:开篇是航拍的七百里连绵群山(配字幕 “自三峡七百里中”),接着切换夏季江水漫过滩涂、春冬瀑布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