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白杨礼赞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白杨礼赞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1 10:5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白杨礼赞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给下列句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1)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jué jiàng( )挺立的一种树。
(2) 它没有pó suō( )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 zhī(   )。
(3)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xiù qí(  )的),去bǐ shì( )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4)黄与绿zhǔ zǎi(  )着,无边无垠,tǎn dàng rú dǐ( ),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5)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 dài(  ),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qián zī àn zhǎng( )了——“单调”!
(6)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ào rán(  )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yān yān yù shuì( )的情绪又将如何?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视野 贱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喝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生活在太空,我们还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吗?
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首代宇航员的饮食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吃货的生产力,很快,( )。如今,宇航员们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各种餐具,与地面用餐相当接近。与此同时,太空食品的种类也丰富起来。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而且宇航员们还在不停地开发新的太空料理:小饼干、寿司、花生酱冰棍,甚至是“昨的咖啡”——采访中一位航天飞机的指挥官曾自豪地展示过一批再生水,而原料是什么,自然。
然而,制订太空菜谱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只能保持两天鲜度,空间站中新鲜食品,绝大多数食品只能脱水或加工成罐头运上太空。目前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望而却步 不胜枚举 不言而喻 寥寥无几
B.踌躇不前 不可低估 心照不宣 寥寥无几
C.望而却步 不可低估 不言而喻 极其稀缺
D.踌躇不前 不胜枚举 心照不宣 极其稀缺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并且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B.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C.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而且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D.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还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B.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C.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所以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D.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这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6.下面语段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2023 年3 月3 日晚,由我市联合成都市艺术剧院精心打造的原创话剧《平凡英雄》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② 话剧再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在朴达峰阻击战中的生死经历和隐功埋名、无私奉献的事迹。③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平凡英雄?④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人——即可称英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对下面是对课文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B.本文赞白杨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
C. 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D. 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8.八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仿照以下示例,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两种主题活动形式。
示例:活动一:说一说互联网的发展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芳同学围绕活动主题拟写了一则上联,请选择恰当的下联 ( )
上联:荧屏内包罗万象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A. 四海间万物皆有 B. 互联网加一线牵
C. 方寸间通晓九天 D. 小康家网络创业
(3)你们班将于11 月15 日下午3 点在班级召开以“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班会,你作为班级代表去邀请你们班的语文老师参加此次班会,你该怎么和语文老师说?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选文语言质朴生动,能给人形象简练的实感,请你在选文中选一句话为例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的共享传统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根据多年来的田野调查,尽管乡村共享传统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元,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以知识共享、社会共建、道德共育等为核心要义的。
自古及今,村落社会从来都不是散漫、杂乱与自足自闭的,而是依靠内部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充分共享,承接国家礼治传统,倡导公序良俗。具体看来,乡村知识共享传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知识共享促进了村民“地方感”的形成。人是社会的人,通过共处交流得以共享知识,确立身份认同,其生活世界也由此获得文化意义。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言,人们之所以能够体验到意义,仅仅因为他们能够互相交谈,能够听懂彼此和让自己也弄明白。正是乡村社会中的知识共享传统,使得村民在年复一年的共同生活中赋予乡村生活以文化意义,而对于某种“地方感”的心领神会则是产生文化意义乃至构建地方认同的重要因素。其二,礼仪教化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但礼仪知识并非空悬于整体社会生活之上,而是与各种地方性知识相互嵌套,混融于地方社会中的故事传说、戏曲说唱、庆典仪式等文化事象之中。事实上,基于知识共享而形成的乡村共享传统,乃是自古及今中国社会国家礼治模式与乡村自治系统形成内在关联的关键。
乡村社会中的公共活动是以地方社会秩序的优化为基本指向的。在鲁中乡村地区的调研发现,相邻村落多有共享节庆仪式的传统,以对仪式神圣性的共同维护为前提,既相互参与,又存在着某种分工,并由此结成了“对子村”或联村组织的关系。在每一个村落内部的广场、村庙等公共空间,村民定期欢聚于传统节庆活动中,这种“身心在场”的面对面交流方式是现代便捷技术手段难以替代的。诚然,以庙宇仪式、节庆娱乐、故事传说等为载体的乡村共享传统,并不能解决目前乡村地区的所有社会问题,但有助于维系乡村传统伦理规则,有助于柔化村落内部或村际之间的地缘政治隐患或权力竞争态势,对当代乡村社会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基于乡村共享传统而举行的上述仪式活动是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群体参与公共事务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既有助于消除乡村社会隐患,又能激发民众的文化创造力,其对美好家园的社会共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礼”作为传统社会中一种理想型的“生活设计”,正在当下社会中通过“礼治复兴”发生重构,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如在鲁中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大街“拉呱”现象,至今仍随处可见,这是村民借助日常交流以强化传统礼仪、维护村落秩序的重要手段。再如冀南一带乡村地区流行的梅花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成年男性结社组织,至今依然承担着调解纠纷、演武助丧、庙会助兴、义务诊疗等公益活动,在统合社区道德、参与社区公益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显然,鲁中乡村大街“拉呱”、冀南乡村梅花拳等所代表的地方共享传统,作为一方民众的主动选择与自觉传承,长期用以社区公益和礼仪教化,说明其在当代社会不仅没有过时,而沮有助于乡村道德伦理秩序的维持与优化,乃是当代乡村振兴战略中难得的乡土文化资源。
(摘编自李海云《“礼治复兴”: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共享传统及其现代重构》)
材料二:
从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透视出去,可以发现乡村治理中礼俗传统仍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然而,乡村不会因其偏远和闭塞的本质而阻止现代化的进入,乡土社会秩序也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剧烈的变迁。从本质上说,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亦是乡土文化的创新转化过程和农民现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通过不断的对象化活动能够把自然界创造成适合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可以通过持续的、对象化的活动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环境,以便有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乡村既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又要打破农民故步自封、求安稳的心态,要流动起来,去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追求自身的解放。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乡村创新的社会教育体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
(摘编自《乡土社会中礼俗传统的创新转化》,光明日报)
材料三:
“村BA”火了,火在一个“土”字。球场是村里自建的,参赛球员全部是本地村民,独具特色的苗族歌舞承担了啦啦队的功能;还有作为获胜奖品的一头黄牛、几只香猪,以及操着“贵州普通话”的解说员,都彰显出“村BA”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个“土”绝不仅限于“乡土”概念,更在于其“接地气”——扎根于独特民俗文化的深厚土壤。“村BA”起源于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一年一度的“六月六”吃新节乡村篮球赛。据了解,台盘地区自1940年起便有篮球运动,其篮球历史已历80余年。贯穿于几代人血脉中的热爱,成为聚集周边人气的强大磁场。当地群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及其背后的乡土文化,都使“村BA”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乡愁记忆,赋予其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成为推动“村BA”热度居高不下的原生动力。此外,乡村球赛火热景象与和美乡村的美好图景,更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共振”,从而引发共鸣,让“村BA”足够可爱,足够有魅力。
(摘编自《“村BA”出圈的“土”字密码》,中国新闻网)
12.下列对“乡村共享传统”相关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知识共享由知识共享促进形成村民“地方感”和礼仪教化同文化事象混融两方面构成。
B.乡村社会中的公共活动因其“身心在场”的面对面交流方式而难以被现代便捷技术所替代。
C.乡村共享传统既能解决村落内部或村际间的问题,也能增进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D.乡村共享传统可以作为“礼”在当下社会中发生重构的载体或手段,为当代乡村振兴助力。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民们对某种“地方感”的心领神会,有助于乡村生活产生文化意义乃至构建地方认同。
B.如果没有乡村共享传统,就难以形成中国社会国家礼治模式与乡村自治体系的内在关联。
C.要利用乡村公共活动优化地方社会秩序,必须依靠村民对“对子村”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
D.在乡村发展和振兴的过程中,不仅要继承传统礼治文化,更要将礼俗传统进行创新转化。
14.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渤海莱州湾南岸潍北地区在年节期间都会举行隆重的“烧大牛”等仪式活动。
B.湖州吴兴妙西镇大力打造“新乡贤”,通过村内和村外乡贤联动带动乡村建设。
C.阳城县演礼镇献义村通过深挖文献,讲好当地历史“老故事”。
D.四川崇州“木艺村”利用非遗文化举行廖家镇第五届木艺文化节。
15.材料一、二都围绕“乡村振兴”这一话题展开,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6.运用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分析“村BA”火出圈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蒲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或棕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宫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
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
1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样。
B. 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 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 “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18.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 “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 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 《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的情况。
19. 茅盾主要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 《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
三、微写作
21. 《白杨礼赞》中,作者借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请你运用象征手法,从下列备选事物中选择一种进行描写,表达其象征意义。
备选事物:落叶 竹子 梅花
答案
1、(1)倔强 (2)婆娑 虬枝 (3)秀颀 鄙视 (4)主宰 坦荡如砥 (5)倦怠 潜滋暗长 (6)傲然 恹恹欲睡 2.B 3.C 4.B 5.A 6.D 7.D 8。(1)示例:学一学互联网的技术 谈一谈互联网的好处 (2)C (3)示例:老师您好,我们班将于11 月15 日下午3 点在本班教室召开以“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班会,我代表班集体邀请您来参加这次班会,请问您有时间吗?
9.内容上: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结构上:点明主旨,开头直接入题,总领全文。
10、描写了黄土高原雄壮伟大,宽广平坦却又单调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交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雄壮”“伟大”的感想,从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写高原的“单调”,从反面出发,为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做了铺垫。
11、例如:“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排白杨树比作哨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高大挺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第一次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愉快的心情,为下文赞美白杨树做铺垫。
12.D 13.C 14.B
15.材料一通过对“乡村共享传统”资源的挖掘来推动乡村振兴;材料二通过对“礼俗传统的创新性转化”来助力乡村振兴。
16、①“村BA”以知识共享为基础,形成当地村民的“地方感”。篮球比赛的历史在当地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贯穿于几代人血脉中的热爱,为其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构建地方认同提供文化基础。
②“村BA”以社会共建为途径,培育村民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村BA”所需的场地、球员、啦啦队、奖品及解说员全部由村民自筹,培育群体参与公共事务意识和能力,更激发民众的文化创造力。
③“村BA”以道德共育为指向,维持和优化社会秩序。“村BA”成为民众主动选择与自觉传承的当地重要活动,并在统筹组织、积极参与中丰富当地传统文化、强化和维护村落秩序。
17. A
18. C
19. (1)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2)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20. (1)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2)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3)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
21、示例一:落叶。落叶在秋风的吹拂下轻轻飘落,宛如疲惫的舞者。它们在空中旋转、翻飞,最终安静地躺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落叶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岁月的沉淀。它们代表着过去的记忆和经历,也预示着新生的希望和未来。一片片落叶,诉说着生命的无常与美丽。
示例二:竹子。竹子挺拔坚韧,青翠笔直,象征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独立不羁的精神。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雨,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操。在寂静的夜晚,竹林中传来阵阵风声,仿佛在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示例三:梅花。梅花在严寒中傲然绽放,散发着幽香,象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梅花的红与白显得格外醒目,它用生命的力量告诉我们:只有经历了寒冷的磨砺,才能更好地迎接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