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散文二篇》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花开一季,人活一世。花会diāo 谢,人也会消逝。花最美在绽放时,人最美在行走时。从生到死,这一路走好了,人生便有了意义。走这条路时要带着兴味,不要一味埋头赶路,要记得抬头看看日月星辰,俯身触摸溪流,要把自己的灵魂放到阅读与思考中去洗dí,也要播撒种子,为后来者留下绿荫与繁花。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兴味( ) 星辰( ) 绿荫(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diāo( )谢 洗dí( )
2.请从所给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生命在那些终于要 (枯萎 凋谢 凋零)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2)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 (遏制 制止 阻止)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3)我 (希望 渴望 愿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3.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永久的生命存在与否,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B. 生命的长河永不停息,我们应珍惜时光,让生命绽放光彩。
C.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情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D. 随着对《散文二篇》的深入学习,使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下面一段话空格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A.“!”,B.“”!, C.“!”。D.“”!。
5.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控制意义的不同能力和不同角度
②也表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③人类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④这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⑤实际上却是由古往今来的每个人分别构成的
⑥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表面上看是人类共有的
A. ①②③⑥④⑤ B. ①③⑥④⑤②
C. ③①④②⑤⑥ D. ③⑥⑤①④②
6.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B.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C.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D. 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7.《永久的生命》以睿智的语言,讲述人生哲理,意蕴深 刻,文采斐然,化抽象为形象,给人深刻的印象。请结 合下面的语句进行赏析。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 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8.综合性学习。
“线上教学”已经走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线上教学效果反馈表(学生)
【材料二】线上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身处两个不同的空间之中,有时就连时间也不是同步的,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自主权,因此许多学生难以在线上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据研究人员的观察,在计算机实验教室中进行线上学习的所有学生多多少少都会脱离教学过程,去和其他网站进行互动。
【材料三】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可以减少学生在参与线上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孤独感,帮助学生建立起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减少学生流失的可能性,降低不能面对面教学对整体课程质量的影响。身处网络教学环境
中的学生容易脱离教学过程,也鲜少主动在线与教师进行互动,这大大增加了线上教学师生互动的困难程度。
【材料四】学生和学生之间高质量的互动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有促进作用,反之亦然。参与在线课程的学生之间普遍缺乏紧密联系,学生独立进行学习的情况居多,所以不容易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高质量的互动,这将不利于课堂归属感的形成。研究结果显示,线上课程比线下课程的学生流失率高出10% ~15%。
(1)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写出你的结论。
(2)请根据上面的相关材料,简要概括影响线上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阅读理解
(一)阅读《永久的生命》选段,回答问题。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与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9.文中“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中的“此”指代什么?
10、选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1、结合选段内容,谈谈你对“生命自身的神奇”的理解。
12.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又说“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3年,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粮食产量达到837.3亿斤,从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4位,增产21.1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11.9%,粮食平均亩产958.2斤,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黑土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协同并进,建设高标准农田791.2万亩,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25.4万亩。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强劲,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
2023年,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科研物质条件指数居全国第5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11位。汽车、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数字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质增效……吉林省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2023年,吉林省还深挖潜能促进消费,举办汽博会、农博会、雪博会、房交会、航空展等活动,全力恢复扩大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9位。
2024年,吉林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树立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粮食产量880亿斤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
(摘编自《率先突破,吉林底气何在?——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吉林全面振兴新机遇》,
吉林发布2024年3月6日)
材料二:
早在去年9月,哈尔滨市文旅部门就推出颇具“网感”的宣传片,全网的关注“破天荒”来袭,造梗、造势、造话题,甚至推出大雪人表情包、顺势主动设置议题……政府部门不再将流量和舆情视为洪水猛兽,而是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吸引流量,扩大自身影响力。不仅保持“在网”看评论、促整改,更“借网”搞宣传、做推介,已成为政府部门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效的“新常态”。
很多人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来“尔滨”享受“冰雪盛宴”,成了广大游客和网络达人竞相“种草”“拔草”的新风尚。面对这波流量,包括“尔滨人”在内的东北人都倍加珍惜,使出浑身解数,掏出全部“家底”,诚意展现一个营商环境变优、干部作风变实、投资机会变多的“好学生”形象。
距哈尔滨280多公里的“中国雪乡”,曾被视作麻烦的雪,变成了开启致富之门的“钥匙”,浪漫雪景与民俗体验深度融合,当地百姓开起餐厅和民宿,捧着“金饭碗”,吃上“生态饭”。
始于冰雪,不止冰雪。在东北,依托资源禀赋寻求特色化发展之路已是普遍共识和生动实践。毋庸讳言,在东北,“国字头”一度强势,体制僵化思维固化,民营经济发育缓慢,成为经济缺乏活力的一大原因。不过,今冬冰雪热这面镜子反映出,重要的变化正在发生:国企深化改革与创新展现出新活力。依托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黑龙江以哈电集团为代表的一批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变“制造”为“智造”;深挖风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吉林在新能源、碳中和领域寻求新合作;瞄准网红经济、互联网生意,辽宁引进大型直播电商平台,探索一场华丽转身。
(摘编自《求解东北全面振兴:现象级冰雪热的启示》,
《新华每日电讯》2024年2月21日)
材料三:
东北全面振兴,需要国家下大力气,采取系统、有力的政策措施,方可见成效。
首先,要把握全球化重构、国际秩序与世界格局调整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发挥地缘区位和交通物流优势,将东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战略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点以及联通国内东北亚市场双循环的核心枢纽。由此需要在既有陆路货物运输能力基础上,联合海参崴、罗津等境外口岸,拓展东北内贸货运网络空间。
其次,东北地区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尤其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具有相当的基础和优势的,东北的人口素质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布局也领先,在材料、自动控制、软件等领域是全国领先水平,在汽车、化工、航空航天、装备工业等方面仍然处于全国前列,因此,在上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强布局。
第三,在空间上加强重点城市的建设,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连等中心城市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以地级市中心城区为代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给予重点发展,逐步提升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利用好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打通中韩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便捷出海、联络内陆的大通道。
第四,加大央企在东北布局的力度,目前总部在东北的央企有5家,分别是中国一重、哈电、鞍钢、一汽和中国华录,都处于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迫切需要国家尤其是国资委加大优势资源的布局和注入,体现国企、央企的责任担当。
第五,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体制优势,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协作,尤其是东北地区人口的流入地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对口联系;同时要强化东北地区在包括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并将公共服务与户籍相连接。
(摘编自刘云中《东北全面振兴还需要下大力气》,
《中国经济时报》2024年3月1日)
13.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创新能力提升促进耕地面积扩增、亩产提升,助力吉林农业机械化程度全国领跑。
B.吉林省优越的科研物质条件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科技经济转化势头良好
C.2023年吉林省在促消费方面表现不俗,增比高于全国均数,增幅位居全国第9位。
D.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接近,表明前者为2024年工作重心。
1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常态”在文中指哈尔滨政府接受互联网思维,而已经形成的一条以网络为阵地的基本工作程式。
B.“好学生”的“好”是哈尔滨全方位的优化转变,体现了哈尔滨对外来消费、外来投资的高度重视。
C.“生态饭”在文中指在冰雪带来的旅游热潮中,出现新的经济需求,当地百姓乘势寻得新的致富路径。
D.“国字头”在文中指国有企业,引入这一背景材料,既有从辉煌到落寞的酸楚,也展现了新的活力。
15.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多角度总结2023年吉林省发展成果,意在说明吉林省正在全面振兴。
B.材料二在组材上,由点及面,从哈尔滨的“冰雪热”延伸到东北三省的特色化发展。
C.材料三指出央企的数量,并罗列企业,形象表现了央企在东北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D.材料三采用了总分结构,提出了东北全面振兴需采取的若干政策措施。
16.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做法符合材料三建议的一项是( )
材料一、材料二的做法 材料三的建议
A 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 在材料、自动控制、软件等领域重点布局
B 深挖潜能促进消费 强化东北地区公共服务
C 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 拓展东北内贸货运网络空间
D 国企深化改革与创新展现出新活力 国资委加大优势资源的布局和注入
17.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的东北发展现状,结合材料三思考东北三省可以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提振经济?请拟定一个申论提纲。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平的印象和感想
沈从文
①十月已临,秋季行将过去。从眼目所及说来,在南方有延长到三十天的满山红叶黄叶,满地白霜。池水清澄明亮,如小孩子眼睛。上早学的孩子,一面走一面哈出白气,两只手不免冻得红红的。于是冬天真来了。在北方则大不相同。一星期狂风,木叶尽脱,只树枝剩余一二红点子,挂枝柿子和海棠果,依稀还留下点秋意。随即是负煤的脏骆驼,成串从四城涌进。从天安门过身时,这些和平生物可能抬起头,用那双忧愁小眼睛望望新油漆过的高大门楼。正在这时,忽然看到停在两个大石狮子前面的一件东西,八个或十个轮子,结结实实,一个钢铁管子,斜斜伸出。这一切,虽用一片油布罩上,这生物可明白,那是一种事实——用来屠杀中国人的美国坦克。说不定在城门洞前时,正值一辆六轮大汽车满载新征发的壮丁由城内驶出来。这一进一出,恰证实冬天真来了。
②就在这个时节,我回到了一别九年的北平。心情和二十五年前初到北平下车时相似而不同,我还保留二十岁青年初入百万市民大城的孤独心情在记忆中。在南方,时常听人论国事说:“此后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商业中心,北平是文化中心。”话说得虽动人,并不可靠。政治中心照例拥有权势,商业中心照例拥有财富,这个我相信。至于文化中心,必拥有知识才得人尊敬,必拥有文物才足以刺激后来者怀古感情因而寄希望于未来。北平的知识分子的确不少,但是北平城既那么高,每个人家的墙壁照例又那么厚,知识能否流注交换,能否出城,不免令人怀疑。历史的庄严伟大,在北平文物上,即使不曾保留全部,至少还保留了一部分。可是这些保留下来的,能不能激发一个中国年轻人的生命热忱或思索,引起他对祖国过去和未来深刻的爱?能不能由于爱,此后活得更勇敢些,坚实些,也合理些?若所保留下来的庄严伟大和美丽缺少对于活人的教育作用,只不过供游人赏玩,供党国军政要人宴客开会,北平的文物,作用也就有限。在一个虽有历史却无从让许多人明白历史的情形下,北平的文化价值,如何使中国人对之表示应有的关心尊敬和重视,北平有知识的人,教育人的人,实值得思索,值得重新思索,北平的价值和意义,似乎方有希望让人稍稍明白!
③北平入秋的阳光,事实上也就可以教育人。从明朗阳光和澄蓝天空中,使我温习起住过近十年的昆明景象。这时节的云南,雨季大致已经过去,阳光同样如此温暖美好,然而继续下去,却是一切有生机的草木枯死。我奇怪北平八年的沦陷,加上种种新的忌讳,居然还有成群白鸽,敢在用蓝天作背景寒冷空气中自由飞翔。微风刷动路旁的树枝,卷起地面落叶,悉悉率率如对于我的疑问有所回答“这里原有充分的自由,犹如你们在地面,在教室或客厅中……”“你这个话可是存心有点……”“不,鲁迅早死了。讽刺和他同时死去了已多年”。可是你必然完全同意我说及的事实。这个想象的对话很怪,我疑心有人窃听,但没有一个人。街上到处走的是另外一种人。
④我起始在北平市大街上散步。人倒很多,可是许多人一眼看去样子都差不多,睡眠不足,营养不足。吃的胖胖的特种人物,包含伟人和羊肉馆掌柜,神气之间即有相通处。俨然已多少代都生活在一种无信心,无目的,无理想情形中,脸上各部官能因不曾好好运用,都显出一种疲倦或退化神情。另外一种,即是油滑,市侩乡愿官僚侦探特有的装作憨厚混合谦虚的油滑……然而从深处看,这种人却又一律有种做人的是非与义利冲突,羞耻与无所谓冲突而遮掩不住的凄苦表情。在这种人群中散步,我当然不免要胡思乱想。我们是不是还有方法,可以使这些人恢复正常人的反应,多有一点生存兴趣,能够正常的哭起来笑起来?我们是不是还可望另一种人在北平市不再露面,为的是他明白羞耻二字的含义,自己不好意思露面?我们是不是对于更年轻的一辈,从孩子时代起始,在教育中应加强一点什么成分,如营养中的维他命,使他们生长中的生命得到保护,方可望能抗抵某种抽象恶性疾病的传染,方可望于成年时能对于腐烂人类灵魂的事事物物,能有一点抵抗力?
⑤想得太远,路不知不觉也走得远了些。一下子我几乎撞到一个拦路电网上。你们可曾想得到,北平目前还有什么地方没有不固定性的铁丝网点缀胜利一年后的古城?
⑥北平的冬天来了,许多人都担心御寒的燃料会有问题。然而,北平十分严重的缺少的不仅仅是煤。煤只能暖和身体,却无从暖和这个大城市中过百万人的疲惫僵硬的心!若我们住在北平城里的读书人,能把缺煤升大火炉的忧虑,转而体会到那零下三十度的地方战事如何在进行,到十二月我们的课堂即再冷一些,年轻学生也不会缺课,或因缺少火炉而生埋怨。
一九四六年八月九日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作者通过对北平的观察,表达了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思考以及对其社会现状的感慨与忧虑。
B.作者这次来到北平和二十五年前初次来时的心情既相似又不同,相似的是都有孤独之感,不同的是现在作者心情激动。
C.虽然在南方时常听到别人说“北平是文化中心”,但作者从当时的形势来分析,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北平当时的情况。
D.冬天来临,作者认为御寒的燃料只能暖和人们的身体,但不能暖和人们那疲惫僵硬的心,真切表现出对社会的深层思考。
19.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那双忧愁小眼睛望望新油漆过的高大门楼”一句运用拟人手法,从骆驼的视角写出了人们对局势的漠不关心。
B.文中对美国坦克的样子进行了描绘,而“那是一种事实”“用来屠杀”等议论性的句子则体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C.文章第③段写微风似乎是与“我”对话,释“我”之疑,其话语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揭示了没有自由、无人批判的现实。
D.文章第⑤段,叙述人称由“我”转到“你们”,将“你们”作为叙述对象,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方便心灵的交流。
20.文章开头写了南方冬天刚来临时的景象,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21.某文学小组在讨论本文时一致认为,沈从文写北平,在思绪之中超越了表层而生发出更深层次的感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写作训练
22、以“感悟生命”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表达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答案
1、(1)xìnɡ chén yīn (2)凋 涤 2.(1)凋谢 (2)遏制 (3)渴望 3.D 4.A
5.D 6.D 7.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看似矛盾, 实则充满哲理。“生命自身”是神奇和不朽的,它 能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作者将生命具体化,用浅 显的语言诠释了生命的伟大,乐观、豁达的观点给 人以无限的启迪。 8.(1)学生普遍认为线上教学无法完全取代线下教学。(2)①许多学生难以在线上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②线上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的难度;③线上教学缺乏学生和学生之间高质量的互动。
9. 指代“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个人生命有限且不可逆转,人会逐渐失去青春以及生命中一些东西”。
10. 运用比喻,如“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生动形象地突出生命不可修复、不可逆特点;拟人,“小草……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赋予小草人性,展现生命顽强,增强感染力与表现力,引发读者对生命特质思考。
11. 生命的神奇体现为小草虽卑微柔弱,但历经寒冬仍年年复生,如时间长河里顽强不息的精灵;小牛犊活力永恒,其金黄茸毛象征生命初始美好恒存,生命以坚韧、循环、永恒姿态跨越岁月,抗拒消逝,不断孕育新生、延续希望与活力。
12. 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因时光一去不返、生命有限,人在岁月流逝中无奈丢失青春等珍贵事物;“不应为此感到悲观”是因生命具神奇不朽特质,如小草、牛犊所展现的顽强循环、美好永恒,激励人超越有限、珍视生命潜能与永恒价值,以积极态度直面生命规律。
13.B 14.B 15.C 16.A
17.参考答案一
①拓展东北内贸货运网络空间。
②在重点领域行业加强布局。
③加强重点城市建设,打通中韩俄蒙经济走廊(或建设便捷出海、联络内陆的大通道)。
④国资委加大优势资源的布局和注入,体现国企、央企的责任担当。
⑤强化公共服务,并将公共服务与户籍相连接。
参考答案二
①自身方面:发展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提升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强化东北地区在包括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并将公共服务与户籍相连接。
②全国格局方面: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协作,尤其是东北地区人口的流入地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对口联系。
③国际格局方面:拓展东北内贸货运网络空间,逐步将东北打造成联通国内东北亚市场双循环的核心枢纽;利用好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打通中韩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便捷出海、联络内陆的大通道。
18.B 19.A
20.①与北平冬景形成对比,突出北平冬天的萧瑟与动荡,不仅是自然季节更替,更暗含社会局势紧张;
②以南方冬景的宁静温馨反衬北平的压抑,奠定全文对北平现状的忧虑基调;
③隐喻和平生活被打破,暗示战争阴影与社会危机,深化“冬天真来了”的双重含义(自然寒冬与社会寒冬)。
21.①质疑“文化中心”的真实性,批判北平文化价值失落,反思文物与知识未能发挥教育作用,以及知识分子的责任;
②忧虑民众精神状态,揭示长期动荡下人们的麻木、疲惫与异化,渴望人性复苏;
③批判战后社会现实,直指政治压迫与战争威胁,指出北平缺少的不仅是物质(煤),更是能“暖和心灵”的精神力量;
④忧思年轻一代教育与民族未来。
22、《感悟生命》
生命似神秘深邃宇宙,浩瀚无垠、奥秘无穷。于静谧暗夜,繁星闪烁似希望火种,引我思索。幼苗破壤、婴孩初啼,皆生命力量彰显。岁月悠悠,挫折磨难为磨刀石,砥砺灵魂锋芒。生命是珍贵馈赠,非岁月长短可衡,乃深度广度拓展。以善为笔、爱为墨,绘灵魂绮卷,倾热血生命,书不朽传奇,铸永恒价值丰碑,于时光长河熠熠生辉、永绽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