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毛泽东对自己一生最好的诠释。他将自己的理想、抱负、胸襟自然地融入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即使是写新闻,也写得文采纷呈,尽显韬略和胸襟。毛泽东一生与新闻工作结缘60余年,被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和“级别最高的记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亲自撰写的一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写作背景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已成定居。但国民党反动派继续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并取得胜利,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以及全局的战况,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整体感知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进攻的神速和战果的辉煌。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都很泄气)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志气,灭敌军威风。
第三层(战犯汤恩伯……结束):具体交代了东路军的渡江作战情况。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
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
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文中有许多语句极富表现力。自主阅读课文,揣摩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赏析:“不含”指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
赏析:“百万”“冲破”“横渡”以数量的庞大和动作的激烈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了我军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气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
赏析:“不料”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
赏析:连用六个动词,表现出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从文中找出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军事、政治上的原因,又由此使读者进一步认识到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语言赏析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写作特色
1.准确:如“一千余华里”“二十四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主旨归纳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结构脉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渡江概况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主体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详写)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展渡江战役胜果
扬我军将士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