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学历案
【课题与课时】
课题:《饮酒(其五)》(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材分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使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是陶诗中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说出诗歌的韵律之美。
2.诵读诗歌,评述作者的悠然心境。
3.悟读诗歌,感悟作者的人生追求。
【评价任务】
1.读诗,读出诗歌的悠然韵味。
2.品诗,品味诗人的悠然心境。
3.悟诗,品悟诗人的悠然真意。
【学习过程】
1.情境导入
他,是一位诗人,向往宁静,却结庐人境。
他,是一位隐士,淡泊名利,陶醉于耕种。
他,性嗜饮酒,却举世独醒。
他,住在不蔽风日的陋室里,却希望天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他就是陶渊明。
2.情境活动
八年级(1)班开展了“走进陶渊明”综合实践活动。请同学们结合《饮酒》(其五),畅谈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感悟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3.简介作者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因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柴桑。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田园诗派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中国酒文化和菊文化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经常酣饮赋诗,在他现存的137篇诗文中,饮酒的组诗就有20首。
我们来看一看陶渊明写的《饮酒》组诗的序言是怎么说的。【屏显】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序言)
从这几句话中,你能看出作者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饮酒》的?预设:喝酒之后的自娱自乐。
《饮酒》(其五)是组诗里,格调最高,流传最广的一首。
任务一:读诗,读出诗歌的悠然诗韵
1.一读: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字正腔圆。
2.二读:听录音范读,划分停顿,读出节奏美。
3.三读:圈出诗句的韵脚并注音,说说诗歌押什么韵,读出韵律美。读出问句的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4.四读:找出一个能够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词语。(悠然)
5.归纳朗读方法
划分节奏有层次,音节点拖读有顿挫,韵脚重读有韵味。
师生共读,体悟诗歌的悠然韵味。
任务二:品诗,品味诗人的悠然心境
活动1走进陶渊明的“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学生自读诗句,读出诗意。
预设: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庐(知识补充)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备“三顾茅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庐”字有着深刻文化内蕴,代表着古人的一种安贫乐道的品格和志趣。“庐”作为意象,也代表了“隐逸”、“田园”的精神风标。
问题:陶渊明的“人境”是怎样的?结合诗句意象说说你的看法。
陶渊明的“人境”是的,因为。”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学生自读诗句,读出诗意。
预设: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预设:陶渊明的“人境”是安静的,因为没有车马的喧嚷。
陶渊明的“人境”是冷清的,因为无车马,少人来往。
陶渊明的“人境”是淡泊的,因为心远,不念名利职场,情不系权贵之门。一问一答,写出了超凡脱俗的操守之美。
【补充】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所以我们说陶渊明的“人境”远离了喧嚣,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权势,远离了名利,远离了应酬……他的内心超脱了世俗的纷扰,达到了心境的悠然宁静。
活动2感受“人境”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学生自读诗句,读出诗意。
预设: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问题:⑴用哪个词语修饰“采”,符合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预设:如,慢慢地,缓缓地,随意地,悠闲地,专心致志地……符合“悠然”的状态即可。
(2)为什么采的是“菊”而不是其它?
“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傲冷霜而怒放,“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陶渊明爱菊寄寓了他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饱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
预设:不能。
“见”写出了诗人不经意间抬头,写出了秀丽的南山映入眼帘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内心与自然的契合,达到了物我合一、悠然忘我的境界,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
“望”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这两句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美好和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
一采一见写出了闲适淡泊的心境之美。
陶渊明“悠然见”到了“南山”的哪些景物,它们有何深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学生自读诗句,读出诗意。
预设:傍晚时分,山中的雾气缓缓地从山穴中涌出,自由自在的。夕阳正好,为眼前的一切镀上一层淡淡的色彩。南山景致甚佳,外出觅食的鸟儿们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作者看到了日夕之山气与归林之飞鸟,这两个意象,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美好和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言下之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为什么要奔波于官场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不愿投入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一动一静,写出了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补充】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飞鸟”——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
【补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其四)
所以,陶渊明在清净“人境”过着怎样的归隐生活?
诗人“远离了 走近了 。”
预设:诗人远离了喧嚣的官场,却走近了美丽的自然。
诗人远离了世俗,却走近了飞鸟相与的闲适。
诗人远离了尘嚣,却走近了悠然的心境。
诗人远离了功名利禄,却走近了田园生活的宁静。
…… ……
陶渊明的诗酒田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读《山海经》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饮酒(十四)
【补充】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可惜(杜甫)
悠然,自然……
读懂诗人:陶渊明的29岁到42岁13年中,五仕五隐。
首次出任州祭酒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约一年)
第二次出仕,入桓玄军幕
儒家思想中那种济世安民和成就功名之心,使陶渊明迈出了重返仕途的一步。(约三年)
第三次出仕,任刘裕参军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约一年)
第四次出仕,任刘敬宣参军
被任命(时间不长)
第五次出任彭泽县令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八十余天)
任务三:悟诗,品悟诗人的悠然真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自读诗句,读出诗意。
预设: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补充】“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言语用来传达情感的,但是这情感已经心领神会,言语就显得多余。
活动3:我说,陶渊明的“真意”是——
示例:我说,陶渊明的“真意”是花间的一壶清酒,清冽而有劲道。
预设:我说,陶渊明的“真意”是东篱下的一捧菊,清香而又高洁。
陶渊明的“真意”是山气中的一抹夕照,浓烈而又美好。
陶渊明的“真意”是没有车马喧的一座庐,宁静而又安详。
陶渊明的“真意”是自由的飞鸟,闲适而又无忧。
陶渊明的“真意”是美丽的晚霞,绚丽而烂漫。
陶渊明的“真意”是没有喧嚣的田园,宁静而美好。
……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真一忘写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之美。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和谐宁静的环境中,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诗人在悠然自得的心境中,体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这一切给诗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快慰与满足,得意而忘言。
这就是富有真性情的诗人陶渊明,让我们也像陶渊明一样在喧嚣纷扰的人世服从自己内心召唤的,感受到美好而满足的精神世界。
陶诗的语言宛如山涧清泉悠然流淌,又如蓝天白云舒卷自如。读陶诗,就要从中汲取他内心的那种无比清明恬静、悠然闲适的力量。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说“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安慰”,让我们再次齐背诗歌,向陶渊明的高级人生致敬!
【检测与作业】
1.必做:发挥联想与想象,将全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2.选做:课后阅读《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进一步体会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学后反思】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描写了悠闲自在的田园生话,在诗中,我们遇见了超然物外、悠然自得、心志高远、闲适豁达的诗人,汲取了诗人内心的那种无比清明恬静、悠然闲适的力量。今后的生活中有压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逼的我们进不得、退不得时,就想想陶渊明,想想他的诗酒田园,坚持初心,坚守本心,这才真正读懂了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