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17张)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17张)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1 06:50:04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 初步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5.通过观察东北地区景观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的思想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
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3. 以东北为例,说出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多媒体教学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其中第一课时为发展区域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的布局特点;第二课时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农业发展方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法:
一直以来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今年两会粮食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提上了议程。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我们就以东北地区为例,来探讨一下区域农业的发展。
推进新课
(逐步深入,逐层分析)
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
问题: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
(引入正题)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那么,影响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又该如何?
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展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图片)
说明:指导学生找出东北地区位置,范围(大体经纬度),所临的国家和海洋。指导学生找出界线,然后分析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明确东北地区的最北端是我国领土纬度最高的地方,为后面紧接着讲气候特点打下基础。
(展示“东北地区的地形图”)
说明:学生阅读东北地区图指出主要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总结东北地区地形有什么特点。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区位打下基础。
合作探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通过观看黑龙江兴凯湖大米品质好的视频并结合课本60到62页,学生自主思考并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活动:分小组探讨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7分钟左右)
讨论结束之后,派出小组成员解答。
学生回答部分:首先分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再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气候:有利: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
不利:纬度较高,光热资源不足,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教师点拨:气候分为光照,热量,昼夜温差和降水四个方面。
学生回答:地形(结合东北的地形图)地形类型多样,适合发展多种农业类型。
水源年降水量较多,河流众多,灌溉水源较充足
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教师点拨:自然方面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四个方面考虑。
学生回答:社会经济方面:重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农具和生产资料;水陆交通便利;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广,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教师点拨:社会经济方面从工业基础,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政策等方面分析。
归纳总结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有利:?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雨热同期;病虫害少,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
?地形类型多样,适合发展多种农业类型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年降水量较多,河流众多,灌溉水源较充足
?重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农具和生产资料;
?水陆交通便利;
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广,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不利:纬度较高,光热资源不足,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2分钟时间背诵记忆)
二、农业布局的特点
1.和学生一起阅读图4.3、4.4、4.5。
2.由学生在图上指出降水的规律和气温的规律(出示4.4、4.5图)
点拨: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大于等于10摄氏度积温,自南向北递减,从平原向山地递减。
3.学生分析图4.4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分析4.5东西向分异的主导因素。
提示:南北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不同。东西向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自东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海洋的潮湿气流不能到达。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东北地区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因地制宜的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了区域内部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活动:
1.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表。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林业
畜牧业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1~4题。
评价类别
农作物A
农作物B
农作物C
满足程度
热量满足率
22
22
16
水分满足率
79
84
84
土壤养分满足率
84
84
84
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
76
29
42
资源利用率
光合潜力利用率
11.3
4.4
4.5
光温潜力利用率
51.0
20.2
29.0
气候潜力利用率
64.2
24.1
34.7
土壤潜力利用率
76.4
28.7
41.4
1.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土壤
2.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社会经济因素
3.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  )
A.农作物A B.农作物B 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
4.该地区可能是 (  )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 D.河西走廊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5~6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11
33
33
31
11
11
33
33
31
22
31
31
31
11
12
31
31
11
11
11
31
11
11
11
11
5.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6.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7.读中国东北部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图甲)和美国本土气温年较差分布(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中国东北部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 图乙 美国本土气温年较差分布
读图,说明图甲中的A地与图乙中的B地等温差线在凸出方向上有何不同,试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B地与C地相同的农业布局是什么?试分析两地发展该农业条件的异同。
(3)图中A、B、C、D四地的自然环境各具特色,请指出在开发过程中各自应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课件17张PPT。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010203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学会评价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一般方法
结合东北地区内部自然条件的差异,分析其农业布局的特点。
学习目标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要求:
1.自主思考(2′)
2.小组讨论(5′)
友情提示:分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作答。合作探究1.气候有利: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
不利:纬度较高,光热资源不足,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2.地形地形类型多样,适合发展多种农业类型水源:
年降水量较多,河流众多,灌溉水源较充足3.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重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农具和生产资料;水陆交通便利;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广,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归纳总结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有利:?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雨热同期;病虫害少,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
? 地形类型多样,适合发展多种农业类型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年降水量较多,河流众多,灌溉水源较充足
?重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农具和生产资料;
?水陆交通便利;
?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广,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不利:纬度较高,光热资源不足,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东北黑龙江兴凯湖大米品质优的原因1.水质优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2.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3.环境质量好,绿色无污染
4.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
5.使用有机肥
6大米生长期长迁移应用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2)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条件好;(北纬45°附近 )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乙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利于葡萄的生长和成熟。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2)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规律:东南多,西北少;降水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农业布局特点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
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基础达标部分,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继续完成智能提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