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33张)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课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33张)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1 06:53:25

文档简介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教材开篇就提出了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阐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差异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它们之间存 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联系。从体现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方面看,本节是正确理解人地关系的理论基础,具有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解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因此“区域”是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地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正确深刻地理解“区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地关系的基础,所以了解“区域”的含义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为了使可持续发展课题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那就是以区域作为单位,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因此,把“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作为本模块首先要学习的内容。关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四方面:(1)正确理解“区域”的含义;(2)了解不同区域 自然环境的差异;(3)了解在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下的人类活动的差异;(4)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课程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区域的含义。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比较不同地理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知“区域”的概念与特点时会出现感性认识不足,因为教材主要是通过“内容提要”的形式来阐释的,所以教师不需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多样的区域地图来帮助学生认知和分析区域的类型、区域的特点,为正确认识区域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具体区域地理知识同样不要求同学们背记,而是要求掌握研究这些知识的方法。我们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列表比较说明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为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最终学习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方法,让学生最终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方法: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兼有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电子白板和PPT课件等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分析
一、新课导入:投影东北大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观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对比不同区域的景观环境差异,通过感性图片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主动去思考——什么是区域?
二、展示课标要求和把握学习方法:
什么是区域?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 因地制宜开发区域资源,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怎样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差异,找出区域优势,制定发展方向
三、问题探究,深入区域:
探究一:区域及其特征——以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为例
名 称
位 置 范 围
划 分 依 据
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
? 季风区的北部地区、1月0 ℃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 季风区的南部地区、1月0 ℃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 非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
? 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
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南
? 海拔高(4000M以上),气候严寒
请结合以上图表材料,自主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区域?
2、区域有何特征?
探究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为例
方法指导:如何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
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点击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条件出现相应图片。
自主完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异同的比较:
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不同点
地理位置
?
?
气候条件
?
?
土地条件
?
?
矿产资源
?
?
相同点
?
老师点评:
同桌讨论: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区域发展?请结合以上材料,完成下张表格
?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
耕作
方式
?
?
主要
粮食
作物
?
?
作物
熟制
备注
?
?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
?
商业
老师点评:
对点训练: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 B.区域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C.区域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 D.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阶梯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   )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水田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6.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南方民居墙体厚 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南方民居屋房檐宽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
过度: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特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
探究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 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后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
改造利用
农业地位
稠密的水系
多水而黏重的土壤
3.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总体地位
农业地位变化的地理环境原因
全国“粮仓”的
地位和全国棉花
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小组讨论:请结合图表资料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在开发早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而同期的黄河中下游农业经济则远远先进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在发展阶段,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会得到较快发展?
在农业社会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地?从而促进该区域的发展?
在工商业发展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棉花生产在全国地位日益下降?
老师点评:
对点训练:
7.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若干平原组成 B.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
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D.地势低平,土质疏松
8.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
9.下列粮食作物具有单位面积产量高的是 (  )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效果分析
本节教材在教学维度上突出了案例分析,应用一些典型区域案例来解释原理、引导教学过程,提供了多样的空间表达方式,在相关图像后安排“思考”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设置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则为学生应用自己所学原理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空间;“阅读”扩展使教材具有层次性。综合本节的内容特点与教材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上应突出创造性使用教材,充分使用教材为教学提供的案例、图像等相关素材,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探究案例,应用原理,解决问题,形成观念,使学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科学的人地观、发展观。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本节适合运用探究式课型来研究和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其核心在于应用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探究过程来组织教学,具体过程包括:(一)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四种方式: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有关现象进行思考,自然而然提出问题;2.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3.教师直接提出问题;4.学生直接提出问题,属于灵感类问题。(二)探究问题,力求让学生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微观而且简单的过程,科学的探究过程具体包括:提出问题、做出 假设、寻找证据、证明观点、交流观点、形成新观点、产生新问题。
  中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喜欢主动参与,有独立思考的意愿,同时具有叛逆的倾向,不愿意被动接受一些东西。针对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广泛地运用了讲授法以外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堂讨论、辩论、学生演讲、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讲座视频、组织社会调查等等,努力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改革教学方式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变?“独唱”为师生“大合唱”。这样,学生许多模糊的知识经过相互讨论就能得到巩固和强化,独立思考、归纳总结、深入钻研的能力也能得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得到锻炼。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科目,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提高其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当今的社会现实和重大事件相联系,能培养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能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思考,同时由于遵循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论。三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随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被广泛运用,其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立体感和直观感。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四是选取案例进行教学。地理课程同样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只有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才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专题教学、自学指导等。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地理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当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注意了灵活性和恰当性的结合,必能有力地保障地理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给我非常大的触动,甚至是绞尽脑汁,这不仅使我反思,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大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这里说的全面素质是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储备包括精深地理专业知识和丰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随着地理教材的大幅变化。要在原有的地理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要尽快对新增知识熟悉掌握,并要据有大量的相关史料。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是指教师要有全新的地理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地理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首先是解决好老师的角色转换,即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使地理课由教师一人唱主角变为教师领唱大家合唱的课程,老师更多地要营造和谐、民主、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为学生创设能够张扬其个性的空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都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积极探求、体验地理的过程,使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真正使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相长的新境界。
3.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地理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地理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设和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多种思维的变换功能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颖成品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教师要精心设疑,以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多为学生创造地理考察、调查、探究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演讲会、展览会等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质上是教师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和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日趋完善和优化。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全新的地理教材和课程,教学反思就更加重要了。教师要从新教材的特点、教学现状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反思。并以此来优化教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总之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新的地理课堂教学,地理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唯有迎难而上,面对现实,团结协作,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地理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全面实施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真正使高中地理教学走进新时代,闪出新时代的光芒。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 B.区域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C.区域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 D.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阶梯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   )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水田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6.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南方民居墙体厚 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南方民居屋房檐宽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
7.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若干平原组成 B.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
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D.地势低平,土质疏松
8.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
9.下列粮食作物具有单位面积产量高的是 (  )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二、非选择题
10、开发早期,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为什么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达?(4分)
11、素有“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现在为什么不能提供更多的商品粮了?(4分)
12、比较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差异(20分)
地区
地形特征
温度带
景观
气候类型
土壤
农作物
耕作制度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寒温带
中温带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黄土广布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山地丘陵
贫瘠红壤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低山丘陵
砖红壤
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一年三熟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评测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A 4.D 5.B 6.C 7.A 8.A 9.A
二、综合题
10、略 11、略 以下为12题答案:
地区
地形特征
温度带
景观
气候
类型
土壤
农作物
耕作制度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山环水绕
平原广布
寒温带
中温带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肥沃黑土
春小麦、大豆、甜菜
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大平原
大高原
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
黄土广布
冬小麦、棉花、花生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旱地)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山地丘陵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贫瘠红壤
水稻、油菜
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低山丘陵
热带
季雨林
砖红壤
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一年三熟
课件33张PPT。区域景观差异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授课人: 临朐五中 郭太生学习思路CAB思考划分界线A、B、C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界线C界线A界线B探究一、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何特征?以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为例秦岭—淮河以北、
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大兴安岭以西、
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横断山以西、
喜马拉雅山以北、
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南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1月0 ℃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季风区的南部地区、
1月0 ℃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以南非季风区、
4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海拔高(4000M以上),气候严寒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CAB界线C界线A界线B东 部 季 风 区东北区华北区一、区域1.概念:2.特征: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面积、形状和边界(2)具有内部特定性质的相对一致性(3)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即可再分,又可合并3.划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
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
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探究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方法指导:如何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环境差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条件农业工业交通人口科技……以松内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为例1.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2.气候条件差异3.土地条件差异4.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异同的比较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矿产资源贫乏为肥沃的黑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较多为肥沃的水稻土,耕地多为水田,较分散,人均耕地较少温带季风气候,虽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和生长期较短。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大致位于北纬43°-48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水稻为主、油菜、
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
工业基地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长江入海门户,
对内外联系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 讨论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区域发展?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的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下面列出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左图水乡民居——斜顶、高大、透风
右图东北大屋——平顶、矮小、墙厚、紧凑感受不同区域的地理景观差异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 B.区域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C.区域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 D.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阶梯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DDA对点训练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田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6.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南方民居墙体厚 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南方民居屋房檐宽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 DBC河湖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案例: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域发展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
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探究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开发早期(初期阶段):
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发展时期(成长阶段):
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科技的进步使限制性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克服土壤限制—船的使用扩大交通联系 成长阶段的顶峰——成熟时期近现代时期(转型阶段):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工商业的发展粮仓地位被取代人口、城市稠密、
人均耕地少水网稠密、耕地破碎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宋元时期明清时期1、在开发早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而同期的黄河中下游农业经济则远远先进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2、在发展阶段,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会得到较快发展?
3、在农业社会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地?从而促进该区域的发展?
4、在工商业发展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棉花的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日益下降?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域发展阶段7.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若干平原组成
B.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
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D.地势低平,土质疏松
8.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
9.下列粮食作物具有单位面积产量高的是(    )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AAA对点训练课堂总结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了解区域地理环境条件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区域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地理环境发展水平
发展方向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内涵和特征开发早期农业社会工商业社会农业生产商业工业生产人类活动知识结构欢迎各位同行提出指导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