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世界及我国寒潮的分布;
2.简述寒潮的产生机制;
3.比较寒潮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4.列举适当的应对寒潮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资料,交流讨论推断寒潮的标准,并解释寒潮标准因地而异的原因,掌握寒潮的成因,危害和预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寒潮的路径、源地和形成原因,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力和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以及正确对待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 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中国的气象灾害》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选修5第二章第四节。本节课主要包括了四部分内容,即干旱、台风灾害、寒潮和气象灾害多发区。本节课的内容建立在《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基础之上,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应用。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的锋面知识和在初中学习过中国区域地理等内容,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另外学生对寒潮天气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可激起学生探究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寒潮发生的原因,寒潮的危害和预防。
难点: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它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
四 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探究寒潮的成因,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寒潮的危害和防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激发探究的勇气并形成探究能力。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突出地理教学特色。
五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 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最近的天气有什么变化?(学生问答:降温、下雨、刮风)那么这种天气变化是由哪种天气系统带来的?(学生回答:冷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由冷锋这种天气带来的气象灾害——寒潮。
【预习检查】学生完成填空,教师对重点内容做相应的点拨。
一、寒潮
1.定义: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2.形成:高纬度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
3.时空分布:
时间:深秋到初春季节;
空间:北半球中高纬度。
二.我国寒潮
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高峰期,即3-4月和9-11月。
2.路径:通过三条路径南侵到我国境内,即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
3.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4.分布特点:
(1)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2)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冻雨等。
(3)频次: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5. 我国地形对寒潮的影响是怎样的?
①一方面受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阻挡寒潮南下,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②另一方面因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地形的影响,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重点突破】
1.寒潮的实质:
[学生板图]
[学生思考]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过境时: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降水强度大,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
2.寒潮的危害:
[教师提示]由于本部分课本没有做相应的介绍,所以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总结归纳。
[图片展示]
[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总结]
[过渡]既然寒潮带来这么多的危害,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御呢?
3.寒潮的防御:
[教师提示]依据我们前面所学,任何一种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都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寒潮这种自然灾害也不例外。
[PPT展示]防御措施 :
非工程措施:
①加强监测、预报与预警;②制定寒潮应急预案;③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
工程措施:
①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采取措施,做好防寒准备;
②培育耐寒的作物品种;
③海上船只及时回港。
[归纳总结]
目前,对寒潮还无更有效的防御方法。但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可大大减少损失。
[跟踪练习]
1.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B )
2.下列选项中,与寒潮天气有关的是(多选)(ABDE)
A.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B.交通事故频发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D.羽绒服装热销
E.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过渡]寒潮对我国的影响是怎么样的呢?
4.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
请同学们读图《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思考:侵入我国的寒潮的源地是什么?对哪些地区影响较大?哪些地区影响较小?
[归纳] 1、我国的寒潮的源地 :亚洲高压。
2、路径及影响地区:
①西路(偏西路径):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华南地区;
②中路(偏北路径):内蒙古高原、华北地区;
③东路(东北路径):东北地区。
5. 我国地形对寒潮的影响:
①一方面受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阻挡寒潮南下,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②另一方面因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地形的影响,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教师补充] ③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学生思考]为什么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受寒潮的影响小?
[教师归纳总结]青藏高原受寒潮小的原因:海拔高。
滇南谷地受寒潮的影响小的原因:一是距离寒潮的源地远;二是受北部山地的阻挡。
[学生思考]海南岛、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等地较少受到寒潮影响的原因?
①纬度低,距寒潮的源地远;
②受山地的重重阻挡。
【感悟高考】
(2013年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PPT展示]
答案(1)①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
②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③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
④地势较高,气温低。
(2)①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②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③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教师点拨]
①注意审题,要按照要求答题;
②注意从材料以及图中获取相关的解题信息;
③答题要规范,做到段落化、序号化;
④语言描述要准确到位,要用地理语言来描述问题。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完成学案《当堂检测》部分
【板书设计】
寒潮
1.寒潮的实质:
2.寒潮的危害:
3.寒潮的防御:
4.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
5. 我国地形对寒潮的影响:
评测练习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危害极大。据此回答1~2题。
1.寒潮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是( )
A.风害 B.沙尘暴
C.雨雪 D.冻害
2.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发生在( )
A.夏季和秋季 B.冬季和秋季
C.冬季和春季 D.秋季和初春
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亚北部。从形成过程看,寒潮是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减弱-再增强的过程。回答3~5题。
3.寒潮爆发最有利的条件是( )
A.增大的气压梯度 B.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
C.单一广阔的陆地表面 D.广阔的高纬度洋面
4.寒潮爆发会造成( )
A.洪涝灾害 B.低温、大风、暴雪天气
C.南方沙尘暴天气 D.水土严重流失
5.关于我国寒潮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冷空气南侵 ②冷锋迅速南下
③气旋过境 ④反气旋过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读“我国台风和寒潮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三个省区)。
(2)据图判断图中的A地是否受台风或寒潮的影响?为什么?
(3)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评测练习答案
1-5 DDBBA
6.(1)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2)图中A地在台风影响范围之外,不受台风影响。但可能受寒潮影响。因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地形的影响,形成冷空气的通道,分流的寒潮能长驱南下,影响A地。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多东西走向,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课件22张PPT。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寒潮掌握寒潮的成因、危害和预防;
通过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寒潮的路径、源地和形成原因,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正确对待自然灾害的发生。 2.形成:高纬度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一.寒潮3.时空分布:
1.定义: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时间:深秋到初春季节
空间:北半球 _________纬度 中高【预习检查】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高峰期,即_______和__________ 。3-4月 10-11月 2.路径:通过三条路径南侵到我国境内,即_______路径、__________路径、东北路径。4.分布特点:
(1)北方:主要表现为_______、降温、霜冻、暴风雪等。(2)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_________等。
(3)频次:_________最多,_________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二.我国寒潮东北地区 华北 雨雪偏北大风 偏西 3.源地:北方大陆与______________。冰雪洋面(亚洲高压) 5. 我国地形对寒潮的影响是怎样的?①一方面受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阻挡寒潮南下,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②另一方面因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地形的影响,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过境时: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降水强度大,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1.实质【重点突破】2.危害交通受阻电力中断冰雹大雪冻雨树挂水稻烂秧枇杷受冻冻死鱼红豆寒潮对种植业、林业、渔业的影响牧民受冻为羊群觅食羊群冻死寒潮对牧业、身体(生命)的影响寒潮的危害有哪些?3.防御措施1.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 )
2.下列选项中,与寒潮天气有关的是(多选)( )
A.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B.交通事故频发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D.羽绒服装热销
E.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基础检测BABDE4.路径5. 我国地形对寒潮的影响①一方面受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阻挡寒潮南下,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②另一方面因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地形的影响,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③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5. 我国地形对寒潮的影响①一方面受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阻挡寒潮南下,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②另一方面因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地形的影响,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思考】海南岛、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等地较少受到寒潮影响的原因?①纬度低,距寒潮的源地远;
②受山地的重重阻挡。(2013年福建文综)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①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
②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③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
④地势较高,气温低。【感悟高考】(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作业:完成学案《当堂检测》部分【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3 DBD4. 【参考答案】(1)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2)台风危害主要表现为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能带来丰沛的降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山脉多东西走向,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