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案+检测+课件(共18张)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案+检测+课件(共18张)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1 06:38:41

文档简介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运用实例判断自然灾害并归纳其形成条件。
2.结合案例分析某种自然灾害的灾情大小及其造成的影响。
3.比较分析同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自主预习】
★通过读课本填写;在课本上标注出关键词语或语句;达到相应的要求。
一、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含义:
2.自然灾害的形成件有哪些?--牢记
3.孕育自然灾害的地理环境有哪些? ---牢记
4.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牢记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灾情的大小的衡量标准有哪些?—牢记
2.人员伤亡:何为生理伤害、何为精神伤害?--理解
3.财产损失:何为直接经济损失、何为间接经济损失?---理解
结合表1.1读图1.3、图1.5,对比分析各受灾体—灾种—受灾方式的对应关系----理解
灾种
受灾体
灾情指标举例
图1.3
图1.5
4.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牢记
【课堂探究】
【探究问题一】自然灾害
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提示:在案例中标注出重点词语)
案例1:1952年9月17日,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水蒸气和硫磺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案例2: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翁火山突然向空中喷出1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的一支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
案例3: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稼荡然。
案例4: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当场炸死31人,大量强辐射物质泄露,13000多平方千米土地上的100万人处于核辐射的危险中,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得了严重的放射病。
★迁移与应用: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当地时间8月29日清晨6时10分,飓风“卡特里娜”裹胁狂风暴雨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登陆,登陆时风速达到了每小时145英里(约233千米),淹没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的数个居民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材料中涉及的自然异变( )
A.不属于自然灾害    B.属于孕灾环境
C.属于致灾因子 D.不属于自然异变
2.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是( )
A.自然异常变化 B.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C.自然灾害本身 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探究二】自然灾害的影响及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材料一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地区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截止7月24日12时,已造成69197人死亡,37417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
1.地震灾害产生的影响除材料中所述以外,还有哪些?(6分)
材料二 见右图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灾情的差异及原因,完成下表。(14分)
灾情指标
差异(6分)
原因(8分)
人员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
【课堂小结】
提示: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课件18张PPT。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习目标1.运用实例判断自然灾害并归纳其形成条件。
2.结合案例分析某种自然灾害的灾情大小及其造成的影响。
3.比较分析同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此次灾害事件是不是自然灾害?用图中或文字中的信息进行说明。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整个阿梅罗镇。12岁的奥梅拉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被砸伤。她在又冷又湿的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才被解救出来。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案例1:1952年9月17日,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水蒸气和硫磺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案例2: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翁火山突然向空中喷出1 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的一支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探究一 自然灾害案例3: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稼荡然。案例4: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当场炸死31人,大量强辐射物质泄露,13 000多平方千米土地上的100万人处于核辐射的危险 中,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得了严重的放射病。自然异变为诱因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探究一 自然灾害是灾害的承受体,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案例2: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翁火山突然向空中喷出1 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的一支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探究一 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孕灾环境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小组合作,讨论释疑 8分钟要求:
1、组长负责协调,先独立思考、自主学习4分钟,然后组内共同讨论4分钟,做到全员参与。
2、边讨论边做记录,注意总结本组好的答题方法。
3、第2题要求书面展示:展示答案、说出所给答案的依据;根据分值要求进行打分。
4、展示时要积极热情大方,声音洪亮。【课堂探究二】—-自然灾害的影响及危害程度地域差异材料一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地区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截止7月24日12时,已造成69197人死亡,37417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探究二汶川地震之殇①灾区人员心理、精神上的巨大伤害;(2分)②因停产停工和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的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间接经济损失;(2分)
2009年(左图)、2013年(右图)卧龙自然保护区典型区域植被恢复遥感对比图③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2分)材料一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地区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截止7月24日12时,已造成69197人死亡,37417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探究二材料二 见右图2.根据材料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灾情的差异及原因,完成下表。(14分)唐山地震死亡人数多于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受伤人数多于唐山地震汶川地震远远大于唐山地震①唐山地震发生于凌晨,不利于防范和自救;②2008年时,国家和地区防抗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①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于1976年,单位面积上经济密度大;②汶川地震波及范围比唐山地震广。政府支持飞机救援救援及时专业救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巩固练习1.(1)是。(2分)其具备了自然异变这个诱因和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这个承受灾害的客体两个条件(2分)
(2)人员伤亡、(2分)财产损失。(2分)还有可能造成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2分)
巩固练习
2.(1)灾害;大雾、雪灾等(2分)
影响:强烈降温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2分)
雪灾掩埋建筑物,导致通讯和输电线路中断;(2分)
大雾等影响人们出行,使交通运输受阻并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2分)
提示:气象灾害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从对农业、通讯、交通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巩固练习2.
(2)不一样。(2分)
A受影响最小,(2分) A为三江平原,纬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农作物多为耐寒品种。 (2分)

B受影响较严重,(2分) B为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为冬小麦,强降温会威胁小麦安全越冬。(2分)

C受影响最大,(2分) C为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温度较高,很多农作物(蔬菜、水果)正处在生长期,降温幅度较大,对农作物影响最大。(2分)
提示:A、B、C 三地同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农业区,纬度位置差异明显,导致农作物品种存在差异,进而受低温冷害的影响不一样。
【评测练习】
A组
1.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东北部地区2011年10月29日突然降雪,较历年提前,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纽约州13个县进入紧急状态。气象局发言人克里斯·瓦卡罗说,纽约中央公园。135年前开始记录气象以来,10月降雪先前仅出现3次。“这场雪绝对打破多项纪录,”他说,“一些情况下,打破超过百年纪录。”
材料二 此次降雪最多达80厘米,一度导致美国东北部至少300万户停电,另有11人死亡,严重影响公共交通,一些乘客遭困公共交通工具内数小时乃至十余小时。另外有大量的树木折断、房屋倒塌。
(1)根据材料一、二的描述,此次降雪是否是自然灾害?为什么?(4分)
(2)材料二中体现了此次降雪造成的哪些方面的影响?其还有可能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 (6分)
B组
2.2009年冬季到2010年春季,我国低温冻害频发,农业生产损失严重。下图是“2009年12月中国月平均气温距平等值线与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明2009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8分)
(2)图中A、B、C三地区均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冬季受低温冷害的影响是否一样?为什么? (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