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昆明的雨》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1.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鲜腴、辟邪、篱笆、吆喝”等,提升词汇储备。
2.品味汪曾祺散文平淡自然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学习运用细腻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描绘事物、表达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理清作者由“雨”引发的对昆明的人、事、物的回忆与情思。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细节描写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提升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季的独特之美,如雨中景物的色彩美、民俗风情美等,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写作,尝试创造具有独特美感的文学作品。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汪曾祺作品中蕴含的地域文化,了解昆明的风土人情,增进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与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传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汪曾祺富有特色的语言,感受其语言魅力。
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以及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所蕴含的深情,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学习如何以小见大,通过平凡事物表达深刻情感。
教学设想与教学方法
教学设想
以学生自主阅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文本。
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昆明雨季的氛围,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与情感美。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文章的内涵与写作特色。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与昆明雨季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汪曾祺其他作品的片段。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汪曾祺的相关资料,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多媒体展示一组描绘不同地方雨景的图片,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雨常常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雨,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节,会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今天,让我们跟随汪曾祺先生的脚步,去领略昆明的雨的独特韵味。” 及时性评价:对积极发言且表达清晰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观察很细致,表达也很生动,非常棒!”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请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收集到的关于作者汪曾祺的资料,教师补充完善。重点介绍汪曾祺的文学风格,其作品多以平凡生活为题材,语言平淡质朴却富有诗意。
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1984年5月19日,此时汪曾祺离开昆明已近四十年,但对昆明的思念之情从未消减。 及时性评价:对资料收集全面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做了很充分的预习,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值得学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与情感。
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写了昆明的雨的哪些特点?围绕昆明的雨,作者还写了哪些人、事、物?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昆明的雨具有“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特点;作者还写了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与朋友在雨中小酌等事。 及时性评价:对能准确概括出要点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抓住了关键信息,概括得很精准。”
研读文本,品味语言(15分钟)
分组讨论: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汪曾祺语言特色的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分析其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批注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从用词、修辞、句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此句通过对苗族女孩子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用词细腻,如“娇娇的”生动地表现出声音的柔美,富有生活气息。
教师总结汪曾祺语言的特点:平淡自然、质朴简洁、富有韵味、充满生活情趣。 及时性评价:对分析到位、见解独特的小组给予高度评价,如“你们小组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非常深入,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启发。”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0分钟)
1.思考:作者写昆明的雨,仅仅是为了写雨吗?他在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借写昆明的雨,表达了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对往昔生活的眷恋,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如“我想念昆明的雨”一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 及时性评价:对能准确把握作者情感的小组表示肯定,如“你们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很深刻,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拓展延伸(5分钟)
多媒体展示汪曾祺其他作品的片段,如《端午的鸭蛋》,让学生快速阅读,体会其相似的语言风格与情感表达。
请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其他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及时性评价:对分享精彩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分享的作品很有意思,让我们了解到了不同的文化魅力。”
课堂小结(2分钟)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昆明的雨》,领略了汪曾祺先生笔下昆明雨季的独特风光,品味了他平淡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了他对昆明深深的怀念与对生活的热爱。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学会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用细腻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感悟。”
课堂作业(5分钟)
仿照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写一段描写家乡某个季节特色景物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阅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如《受戒》《大淖纪事》,并做好读书笔记。
达成性评价
知识与技能维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查,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文中生字词,并且能够仿照汪曾祺的语言风格进行片段写作,基本达成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但仍有少数学生在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上存在不足,需要课后加强指导。
思维能力维度:在梳理文章思路、分析细节描写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思维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但还有部分学生思维不够活跃,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启发。
审美与文化维度:通过对文中昆明雨季之美的赏析以及对地域文化的探讨,学生增强了审美鉴赏能力,对不同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较好地达成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度较高。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昆明雨季的氛围,对理解文本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环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汪曾祺的语言特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不足之处:在时间把控上,对学生小组讨论环节预估不足,导致讨论时间过长,拓展延伸部分略显仓促。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未能充分挖掘出文本深层的情感内涵。
3.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对各环节所需时间进行精准预估。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要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同时,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