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我为什么而活着》核心素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2《我为什么而活着》核心素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1 18:2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2《我为什么而活着》核心素养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1.指导学生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遏制” “濒临” “飓风”等,丰富词汇储备。
2.让学生学习作者简洁准确、富有感染力与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能够分析文中长句、复句的结构,提升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尝试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行写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阐述活着原因的逻辑顺序,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对作者的人生观进行批判性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反思生命的意义,培养独立思考与深度探究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作者崇高而纯粹的情感,感受文章中蕴含的人性美与思想美。
品味文章质朴而深刻的语言风格,鉴赏作者如何运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深刻的哲理,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悟作者所代表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生命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进行对比、融合,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及其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体会作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对爱情、知识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并形成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组织课堂讨论与分享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3.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生命意义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节奏和情感基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问题探究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体验,增强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比较分析法:将作者的生命观与其他作品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命观进行比较,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教学准备
教师
1.深入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语言特色。
2.收集与罗素相关的生平资料、照片、著作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3.准备与生命意义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设计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学生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思考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收集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警句或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人生百态的视频,展示不同人在生活中的奋斗、困惑、喜悦与悲伤等场景,同时播放舒缓且引人深思的背景音乐。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初步想法。
引入课题:在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每个人对于这个问题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今天,让我们走进著名哲学家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看看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给出了怎样的答案。”(板书课题)
及时性评价:对学生在导入环节的积极发言给予肯定,如“你对生活的观察很细致,想法很有深度” “你的观点很独特,引发了我们新的思考”等,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作者介绍:通过PPT展示罗素的照片,详细介绍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其在哲学、数学等领域的重要贡献,强调他一生追求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伟大情怀。
背景说明:介绍本文的创作背景,提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普遍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需求。
及时性评价:表扬认真倾听的学生,如“这位同学听得很专注,对作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朗读: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生字词,并思考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字词讲解:PPT展示文中的生字词,如“遏制(è zhì)” “濒临(bīn lín)” “俯瞰(fǔ kàn)” “飓风(jù fēng)”等,进行读音示范和词义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内容概括: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明确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让学生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个理由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4.及时性评价:对朗读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你的朗读很有感情,将作者的情感初步展现了出来”,对概括内容的学生给予肯定或指导,如“你概括得很准确,抓住了关键要点” “再思考一下,能不能更简洁地表达”等。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探究对爱情的渴望:
问题引导: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对爱情渴望的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对爱情如此渴望?爱情在作者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请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如“爱情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体会作者对爱情的炽热情感。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带着向往、热烈的情感朗读这部分内容,感受作者对爱情的追求。
探究对知识的追求: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为什么要追求这些知识?”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明确作者追求爱情、知识和人类苦难等方面的知识,因为他想了解人类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等,体现了作者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语言分析:分析这部分中表现作者追求知识决心的语句,如“我渴望知道人的心灵。我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体会其语言的坚定与执着。
探究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深层理解:提问学生“作者看到了哪些人类苦难?他的同情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述,如“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感受作者对人类苦难的悲悯之心。
情感升华:让学生带着沉重、同情的情感朗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作者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者联系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总结: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作者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是将个人的追求上升到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怀,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作者崇高的人生观。
及时性评价:在学生探究和发言过程中,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如“你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很准确,分析得很精彩” “你们小组讨论得很全面,观点很有说服力”,对学生的独特见解给予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
拓展延伸(10分钟)
1.现实案例分享:请学生分享现实生活中体现对生命意义追求的案例,如那些为了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科学家、为了帮助他人默默付出的志愿者等,引导其他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生命意义追求与罗素的异同。
2.文化对比: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价值的观点,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顺应自然,逍遥自在”等,与罗素的生命观进行对比,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生命观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3.及时性评价:对学生分享的案例和讨论的观点给予评价,如“你分享的案例很典型,很好地体现了生命意义的追求” “你对文化对比的分析很到位,看到了不同生命观的特点”。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文章内容,强调作者罗素对爱情、知识和人类苦难的追求所展现出的伟大人格和崇高思想境界。总结文章在结构上的清晰逻辑性和语言上的简洁深刻性。
情感引导: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课堂作业(2分钟)
1.以“我为什么而活着”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阅读罗素的其他作品,了解他更多的思想观点,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达成性评价
课堂参与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发言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在探讨作者活着的理由及相关拓展问题时,许多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发表看法,表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度较高。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总结,了解学生对文章主旨、作者生命观的理解情况。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多数学生能够准确阐述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及其内涵,理解作者伟大的人格魅力,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
思维发展评价:分析学生在思考文章深层次问题、进行文化对比和结合自身思考生命意义等方面的表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深入思考的能力,能够对不同生命观进行对比分析,并尝试结合自身实际思考生命意义,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情境教学法和案例分享让抽象的生命意义变得更加具体可感;文化对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课堂讨论环节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生命意义时,部分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另外,在时间分配上,对拓展延伸部分的讨论把控不够精准,导致课堂小结略显仓促。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结合自身思考生命意义的环节,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相关素材,增加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以便更好地参与讨论。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突出重点环节,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使课堂教学更加完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