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永久的生命》核心素养教案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引导学生积累文中富有哲理和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如“洗涤” “消逝” “永无止息”等,丰富语言词汇库。
让学生学习作者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提升遣词造句能力,能够模仿文中句式进行片段写作。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论述生命的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对文中关于生命的哲理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对生命意义的探究,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感受文章的情感美。
品味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如富有哲理的语句、形象的比喻等,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让学生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承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
2.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生命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认识相结合,加深对文化多元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文章富有哲理、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
三、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永久的生命”的内涵,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情感背后对生命的执着信念。
四、教学设想
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哲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促进思维碰撞。
引入生活实例和文化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生命哲理。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生命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思考,增强对生命的感悟。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挖掘文章深层内涵。
六、教学准备
教师:
o深入研读文本,把握文章主旨、结构和语言特色。
o收集与生命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学作品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o设计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准备教学用具。
学生: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七、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展示导入:播放一段展现大自然生命蓬勃生机的视频,如春天万物复苏、动物繁衍等画面,同时播放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生命现象?这些生命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引入课题:在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生命是奇妙而美好的,它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周围。然而,生命又如此短暂,让人不禁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严文井先生的《永久的生命》,看看他对生命有着怎样独特的思考。”(板书课题)
及时性评价:对学生在导入环节的积极发言给予肯定,如“你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也非常生动” “你的感受很独特,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作者介绍:通过PPT展示严文井的照片及简介,简要介绍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其作品以童话和寓言的影响为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背景说明:简单提及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生命的感悟,为理解文章主旨做铺垫。
及时性评价:表扬认真倾听的学生,如“这位同学听得很认真,对作者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基调。同时,圈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
字词学习:PPT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如“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等,教师进行读音示范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含义。
概括内容: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明确: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感慨生命的易逝;第二部分(第2 - 4自然段)歌颂生命的永久;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强调生命的奇迹。
及时性评价:对学生的朗读和概括给予评价,如“你的朗读很流畅,声音也很洪亮” “你概括得很准确,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内容”,同时对存在不足的地方给予指导。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研读第一部分:
问题引导: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作者为什么感慨生命的易逝?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如“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对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等,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无奈与感慨。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带着无奈、惋惜的情感再次朗读这部分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研读第二部分: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生命的永久的?”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明确:从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生命的不断繁衍两个方面论述。如“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体现了生命自身的顽强与不朽;“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绒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展现了生命的繁衍。
语言品味:让学生品味这部分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体会其表达效果。
研读第三部分:
深层理解: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说‘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深入思考生命的短暂与永久的关系,理解生命个体虽然会消逝,但生命的整体却是永恒的。
情感升华:让学生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之情朗读这部分内容,感受作者对生命奇迹的歌颂。
及时性评价:在学生讨论和发言过程中,适时评价学生的表现。如“你们小组讨论得很深入,分析得很到位”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很独特,有自己的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拓展延伸(10分钟)
生活实例分享:请学生分享生活中看到的体现生命顽强或生命美好的实例,如石缝中生长的小草、身患重病却乐观生活的人等,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文化素材引入: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命的诗词、典故,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精卫填海”等,让学生谈谈这些文化素材中所蕴含的生命观,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生命的共同赞美和敬畏。
及时性评价:对学生分享的实例和对文化素材的理解给予肯定和补充,如“你的例子很生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你对诗词的理解很准确,很好地把握了其中的生命观”。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文章内容,总结作者从感慨生命易逝到歌颂生命永久,再到强调生命奇迹的论述过程,强调作者对生命的热爱、赞美和敬畏之情。同时,总结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如富有哲理的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等。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课堂作业(2分钟)
1.仿照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写一段关于生命的感悟,字数100字左右。
2.收集整理一篇关于生命主题的文学作品,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八、达成性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发言是否积极、讨论是否投入等。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如在研读文章各部分和拓展延伸环节,许多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发表有价值的见解,表明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度较高。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总结,了解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以及语言特色的掌握情况。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多数学生能够准确概括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能指出文中一些语句的表达效果,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
能力提升评价:分析学生在梳理文章思路、对生命哲理的思考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理清文章结构,深入思考生命意义,并且在发言和写作练习中,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达到了一定的能力提升目标。
九、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如展示图片、视频和文化素材,使抽象的生命哲理更加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组讨论环节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思维碰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生命问题,提升了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在时间把控上,拓展延伸环节时间稍长,导致课堂作业布置略显仓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写作练习。另外,对于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在理解文章深层哲理时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突出重点环节,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课堂作业时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教学问题和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