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梦回繁华》核心素养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如“跋涉”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等丰富词汇,提升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
学习本文富有文学性且准确的语言,体会其在介绍画作时生动形象又不失精准的特点,提高运用恰当语言描绘事物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介绍《清明上河图》的顺序和逻辑,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从不同角度介绍画作,理解作者对画作内涵的挖掘,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气息,体会画作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在描述画作时所传达出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培养对传统文化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清明上河图》这一文化瑰宝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对古代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
体会本文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介绍画作展现北宋的社会生活风貌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从文字描述中感受画作的艺术价值,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及局部放大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画作的魅力,增强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及对画作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发表对画作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清明上河图》,帮助学生理解画作内容和艺术特色。
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探究文章介绍画作的角度和方法。
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疑难问题,交流对画作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精神。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北宋时期的汴梁城,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准备
教师
收集《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相关视频资料以及关于北宋历史文化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设计课堂提问和探究活动。
准备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对画作不同解读的文章等。
学生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圈点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资料,了解其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展现北宋繁华都市景象的视频,视频中配以悠扬的古典音乐,营造出穿越时空的氛围。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北宋时期,看到了繁华的都市景象。大家知道有哪幅画作能够生动地描绘出这样的场景吗?”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引出《清明上河图》。
2.引出课题: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说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犹如一部无声的历史纪录片,为我们展现了北宋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今天,让我们跟随毛宁先生的笔触,一同《梦回繁华》,领略这幅传世名画的魅力。”(板书课题)
3.及时性评价:肯定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如“你对历史文化知识很了解,反应非常快” “你的回答很准确,让我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作者介绍:通过PPT展示作者毛宁的简介,介绍毛宁是当代作家,其作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展现。强调本文是作者对《清明上河图》深入研究后创作的一篇介绍性文章。
背景说明: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迅速,绘画艺术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张择端创作此画以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
及时性评价:表扬认真倾听的学生,如“这位同学听得很专注,对背景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朗读: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词,思考文章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字词学习:PPT展示“跋涉(bá shè)” “漕运(cáo yùn)” “舳舻(zhú lú)” “摩肩接踵(mó jiān jiē zhǒng)” “络绎不绝(luò yì bù jué)”等字词,教师进行读音示范和词义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内容概括:引导学生回答文章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的内容,明确文章介绍了画作的创作背景、作者情况、画面内容以及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等方面。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4.及时性评价:对朗读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你的朗读很流畅,声音也很洪亮,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韵味”,对概括内容的学生给予肯定或指导,如“你概括得很全面,抓住了关键要点” “再思考一下,能不能把语言组织得更精炼些”等。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探究画面内容:
o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研读课文中关于《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部分,讨论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画面的,画面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和人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o梳理顺序:引导学生梳理出作者按照“汴京近郊风光 - 汴河两岸 - 市区街道”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画面内容。分析这样安排顺序的好处,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画作内容。
o细节分析:让学生找出文中对画面细节描写的语句,如“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对展现画面生动性的作用。
探究艺术特色:
自主思考: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清明上河图》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总结特色:引导学生总结出画作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分析文中“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这一比喻,体会其对说明画作艺术特色的作用。
探究文化内涵:
深入讨论: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作者如何通过介绍画作展现北宋的社会生活风貌和文化内涵,如从画面中人物的衣着、活动、建筑等方面分析北宋的经济、文化、风俗等情况。
总结内涵:教师总结北宋时期商业繁荣、城市发展、文化昌盛等社会风貌在画作中的体现,引导学生体会画作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及时性评价:在学生探究和发言过程中,适时评价学生的表现。如“你们小组对画面顺序的梳理很清晰,分析得很到位” “你对画作艺术特色的理解很独特,有自己的思考” “你们小组对文化内涵的讨论很深入,观点很有见地”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拓展延伸(10分钟)
1.艺术作品对比:展示其他描绘古代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如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与《清明上河图》进行对比,让学生从表现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讨论它们的异同,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2.文化传承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文化瑰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护、加强文化教育推广等。
3.及时性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如“你的观点很有创新性,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你们小组对艺术作品的对比分析很全面,让我们对不同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文章内容,总结《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画面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强调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幅伟大的画作,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北宋时期的繁华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热爱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课堂作业(2分钟)
选择《清明上河图》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场景,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字数300字左右。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知识,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写一篇简短的介绍文章,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达成性评价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总结,了解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内容、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文章说明顺序的掌握情况。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多数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相关知识,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好。
能力提升评价:观察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解读画作以及进行对比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逻辑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清晰地分析文章结构和画作特色,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发言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了解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认知和情感认同。学生在讨论文化传承问题时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借助多媒体资源展示画作,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了《清明上河图》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画作和文章,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不足之处:在拓展延伸环节,对艺术作品对比讨论的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留给文化传承讨论的时间相对较少,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在引导学生从文字描述中感受画作艺术价值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优化。
3.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拓展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针对学生理解艺术价值困难的问题,采用更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字描述对同一画面的呈现效果,加深学生对艺术价值的理解。同时,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