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苏州园林》核心素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苏州园林》核心素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1 18:3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苏州园林》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指导学生积累“轩榭、丘壑、嶙峋、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等重点字词,提升词汇量。
让学生体会本文准确、周密且生动的语言,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描述事物特征,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条理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
1.培养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理清作者介绍苏州园林的逻辑顺序,提升逻辑思维。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对苏州园林各个方面的说明,培养抽象概括和分析综合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1.带领学生领略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如布局美、建筑美、色彩美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鼓励学生借鉴文中的描写手法,发挥想象,尝试设计简单的园林布局,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使学生了解苏州园林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体会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及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领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审美评价。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的园林景观进行赏析。
教学设想与教学方法
教学设想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苏州园林。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苏州园林的实景图片和视频,营造直观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说明方法、文章结构等重点知识,让学生有清晰的认知。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苏州园林的特征与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大量苏州园林的高清图片、视频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准备与苏州园林相关的文学作品片段、历史文化资料。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作者叶圣陶的相关资料,圈画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解决。
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园林相关资料,可从图片、文字介绍等方面入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多媒体播放一段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视频,展示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景观。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大家看到的这些美丽园林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中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而苏州园林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天,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的笔触,一同走进苏州园林,去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及时性评价:对于描述生动、感受深刻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对园林景观的感受非常细腻,表达也很精彩,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请学生分享预习时收集到的关于叶圣陶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学成就等。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叶圣陶在文学创作和教育领域的重要贡献。
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说明作者写作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及时性评价:对资料收集全面、表述清晰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做了充分的预习,为大家呈现了详细的作者信息,值得大家学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画出表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并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采用“总 - 分 - 总”的结构,先总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角落的布置、门窗的雕琢、色彩的调配等三个细微方面进行具体说明,最后总结强调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及时性评价:对能够准确概括出总体特征和文章结构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对文章的把握很准确,能够迅速抓住关键信息,非常不错。”
研读文本,学习说明方法(15 分钟)
分组讨论:从文中找出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分析其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对常见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进行归纳总结。例如:“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里的树与宝塔、阅兵式的道旁树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树木栽种和修剪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教师通过表格形式对说明方法进行总结梳理: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假山的堆叠讲究艺术效果,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
打比方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作比较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突出苏州园林色彩淡雅的特点。
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准确地说明了花墙和廊子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效果。 及时性评价:对分析准确、全面的小组给予高度评价,如“你们小组对说明方法的分析非常到位,不仅找出了例句,还准确阐述了其作用,为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品味语言,体会特色(10 分钟)
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体现本文语言准确性、周密性或生动性的语句,进行批注赏析。
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赏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修饰词、限定词、词语的选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比如:“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句中“据说”一词表示不确定,说明“有一百多处”这个数字是听来的,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特色:准确周密,如使用大量修饰限定词;生动形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描绘苏州园林。 及时性评价:对赏析有深度、能准确把握语言特色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对语言的敏感度很高,从这个词的分析中深刻体会到了语言的准确性,非常棒。”
深入探究,感受文化内涵(5 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苏州园林仅仅是建筑艺术的体现吗?它还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2.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苏州园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自然和谐、含蓄内敛、崇尚诗意的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 及时性评价:对能够深入思考、挖掘出文化内涵的小组给予表扬,如“你们小组对苏州园林文化内涵的理解很深刻,展现了很好的思考能力。”
拓展延伸(5 分钟)
1.多媒体展示一些其他著名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的图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简要分析这些园林与苏州园林在风格上的异同。
2.请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园林资料,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园林特色。 及时性评价:对分析准确、分享精彩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对园林风格的分析很到位,分享的园林资料也让我们大开眼界。”
课堂小结(2 分钟)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苏州园林》,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文章结构、说明方法以及语言特色,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领略其博大精深。”
课堂作业(5 分钟)
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写一篇介绍本地一处建筑或景点的短文,不少于 300 字。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园林文化的知识,制作一张手抄报。
达成性评价
1.知识与技能维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识别并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运用说明方法时不够熟练,需要在后续学习中加强练习。
2.思维能力维度:在分析文章结构和园林特征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但少数学生在抽象概括和分析综合能力方面还需进一步培养。
3.审美与文化维度:通过对苏州园林艺术美的赏析和文化内涵的探讨,学生增强了审美鉴赏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但在审美创造方面,部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多媒体资源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受,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园林知识。在讲解说明方法和语言特色时,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不足之处:在时间安排上,对于学生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拓展延伸环节有些匆忙,未能充分展开。在引导学生感受园林文化内涵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更具体的引导和启发。
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规划教学时间,给每个环节留出恰当的时间。对于文化内涵等较抽象的内容,设计更具引导性的问题或活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在审美创造方面大胆创新,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