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二 电表的指针偏转与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电表的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电表指针偏转次数的判断
①静息电位
②动作电位
灵敏电表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过程如图所示,其中“”为兴奋部位。
(2)同一神经元电表指针偏转次数的判断
(3)在神经元之间电表指针偏转次数的判断
2.实验探究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反应,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
电刺激①处→A有反应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③→①)。
1.如图表示电刺激轴突上一点后,该神经细胞轴突膜外在某一时刻的电位示意图,A、B、C、D为轴突上等距离的点,在B、D两点连接上一个电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的指针读数显示的是动作电位的值
B.电刺激的点一定是D点,因为此时膜外为负电位
C.兴奋由B到D的时间为一个动作电位产生的时间
D.若刺激A点,电表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表 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3.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刺激a点,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B.若刺激b点,b点会因为大量Na+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
C.若刺激c点,电表①、电表②均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D.若刺激a点,d处无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4.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
B.将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C.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D.将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5.在神经—肌肉标本中,传出神经末梢与骨骼肌共同构成效应器,它们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在一起。图中a、b、c、d为可以进行电刺激的部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刺激a处,肌肉收缩,该种现象不能称为反射,原因是 。
(2)神经兴奋后,神经递质由③处释放,在②中通过 与①上的 结合,整个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
(3)已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单方向传递。请利用神经—肌肉标本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
。
实验结果:
。
6.引发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因此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阈刺激引起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内的电位变化是
。
(2)在上图中的X点给予刺激,电表 (填“发生”或“不发生”)偏转,原因是
。
(3)请利用上图所示反射弧设计实验,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写出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电流表用于测定动作电位)。
实验方案:
;
实验结果:
。
微专题二 电表的指针偏转与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针对练习
1.D 此时的指针读数仅仅是膜外的电位情况,而动作电位是指内正外负的膜电位,A错误;由于兴奋可以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因此电刺激的点不一定是D点,B错误;兴奋由B到D的时间是兴奋传导的时间,不能代表一个动作电位产生的时间,C错误;若刺激A点,兴奋先到达B点后到达D点,因此电表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
2.D 甲电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表两电极处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表两极没有电位差,不发生偏转,A正确;刺激a处时,兴奋传到甲电表处时,指针偏转一次,兴奋传到乙电表两极时,乙电表指针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B正确;刺激b处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单向性,兴奋无法向左传递,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侧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3.C 因为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所以刺激a点时兴奋同时传到电表①的两极,无电位差,故电表①不偏转,若兴奋能够通过突触传递下去,则电表②将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A正确;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量Na+内流,B正确;若刺激c点,兴奋不能通过a、b间的突触,电表①不发生偏转,电表②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若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刺激a点,则d处无电位变化,D正确。
4.C 由图知B所在神经为传入神经,C所在神经为传出神经,②为效应器。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即只能从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传到传出神经。若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无论药物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效应器都将发生反应。
5.(1)无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2)扩散 特异性受体 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 (3)分别在b、d处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及灵敏电表指针偏转情况 刺激b处时,肌肉收缩,灵敏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d处时,肌肉收缩,灵敏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解析:(1)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直接刺激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肌肉收缩,不能称为反射。(2)神经兴奋后,神经递质由③突触前膜释放,在②突触间隙组织液中扩散至①突触后膜处,与其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整个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6.(1)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不发生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至传出神经元 (3)对结构B分别进行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观察不同刺激时电表的偏转情况 对结构B进行阈下刺激时电表不偏转,阈刺激和阈上刺激时电表均发生偏转且偏转幅度相同
解析:(1)阈刺激引起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2)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至传出神经元,因此在上图中的X点给予刺激,电表不发生偏转。(3)动作电位的产生为“全或无”式,达到阈刺激,引起兴奋,一旦产生就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否则不引起兴奋。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这种“全或无”的特点,可通过对结构B分别进行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三种处理方式,观察不同刺激时电表的偏转情况。实验结果:对结构B进行阈下刺激时电表不偏转,阈刺激和阈上刺激时电表均发生偏转且偏转幅度相同。
4 / 4(共25张PPT)
微专题二 电表的指针偏转与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 电表的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电表指针偏转次数的判断
①静息电位
②动作电位
灵敏电表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过程如图所示,其中“ ”为兴奋部位。
(2)同一神经元电表指针偏转次数的判断
(3)在神经元之间电表指针偏转次数的判断
2. 实验探究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反应,同时测量②处的
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
电刺激①处→A有反应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
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
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③→①)。
1. 如图表示电刺激轴突上一点后,该神经细胞轴突膜外在某一时刻的
电位示意图,A、B、C、D为轴突上等距离的点,在B、D两点连接
上一个电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时的指针读数显示的是动作电位的值
B. 电刺激的点一定是D点,因为此时膜外为负电位
C. 兴奋由B到D的时间为一个动作电位产生的时间
D. 若刺激A点,电表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析: 此时的指针读数仅仅是膜外的电位情况,而动作电位是
指内正外负的膜电位,A错误;由于兴奋可以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因此电刺激的点不一定是D点,B错误;兴奋由B到D的时间是兴奋
传导的时间,不能代表一个动作电位产生的时间,C错误;若刺激A
点,兴奋先到达B点后到达D点,因此电表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
转,D正确。
2. 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表 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 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 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 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解析: 甲电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表的两极均置
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表两电极处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
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表两极没有电位差,不发生偏转,A正
确;刺激a处时,兴奋传到甲电表处时,指针偏转一次,兴奋传到
乙电表两极时,乙电表指针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B正确;刺
激b处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单向性,兴奋无法向左传递,
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
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侧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
针偏转一次,D错误。
3. 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
点),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刺激a点,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B. 若刺激b点,b点会因为大量Na+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
C. 若刺激c点,电表①、电表②均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D. 若刺激a点,d处无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
神经递质
解析: 因为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所以刺激a点时兴奋同
时传到电表①的两极,无电位差,故电表①不偏转,若兴奋能够通
过突触传递下去,则电表②将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A正确;神经
纤维上兴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量Na+内流,B正确;若刺激c点,
兴奋不能通过a、b间的突触,电表①不发生偏转,电表②可能偏转
2次,且方向相反,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
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若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刺
激a点,则d处无电位变化,D正确。
4. 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
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
中不需要做的是( )
A. 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
B. 将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C. 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D. 将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解析: 由图知B所在神经为传入神经,C所在神经为传出神经,
②为效应器。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
的,即只能从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传到传出神经。若将药物放
在B处,刺激C处,无论药物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效
应器都将发生反应。
5. 在神经—肌肉标本中,传出神经末梢与骨骼肌共同构成效应器,它
们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在一起。图中a、b、c、d为可以进行电刺激的
部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刺激a处,肌肉收缩,该种现象不能称为反射,原因是
。
无完
整的反射弧参与
解析: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直接刺激
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肌肉收缩,不能称为反射。
(2)神经兴奋后,神经递质由③处释放,在②中通过 与
①上的 结合,整个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
有 的功能。
扩散
特异性受体
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
解析:神经兴奋后,神经递质由③突触前膜释放,在②突触间隙组织液中扩散至①突触后膜处,与其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整个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3)已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单方向传
递。请利用神经—肌肉标本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思
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
。
实验结果:
。
分别在b、d处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观察肌
肉收缩情况及灵敏电表指针偏转情况
刺激b处时,肌肉收缩,灵敏电表指针发生两次
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d处时,肌肉收缩,灵敏电表指针不发
生偏转
6. 引发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
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因此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全或
无”的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阈刺激引起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内的电位变化是
。
解析:阈刺激引起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由负电位
变为正电位
(2)在上图中的X点给予刺激,电表 (填“发生”或
“不发生”)偏转,原因是
。
解析: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至传出神经元,因此在上图中的X点给予刺激,电表不发生偏转。
不发生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
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至传出神经元
(3)请利用上图所示反射弧设计实验,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
“全或无”的特点。写出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电流表
用于测定动作电位)。
实验方案:
;
实验结果:
。
对结构B分别进行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
激,观察不同刺激时电表的偏转情况
对结构B进行阈下刺激时电表不偏转,阈刺激和
阈上刺激时电表均发生偏转且偏转幅度相同
解析:动作电位的产生为“全或无”式,达到阈刺激,引起兴奋,一旦产生就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否则不引起兴奋。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具有这种“全或无”的特点,可通过对结构B分别进行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三种处理方式,观察不同刺激时电表的偏转情况。
实验结果:对结构B进行阈下刺激时电表不偏转,阈刺激和阈上刺激
时电表均发生偏转且偏转幅度相同。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