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03 09:06:48

文档简介

1.科学思维——判断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C)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
(3)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接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1.脊蛙是指除去大脑的青蛙,这种青蛙可用于有关非条件反射的实验。实验人员用麻醉药处理脊蛙的左腿,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左趾尖和右趾尖,观察刺激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示发生缩腿反射,“-”表示不发生缩腿反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用药前 用药后 5分钟 用药后 10分钟 用药后 15分钟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刺激 左趾尖 + + + + - + - -
刺激 右趾尖 + + + + - + - +
A.实验过程中,右腿的反射弧始终未被麻醉
B.10分钟后,脊蛙左腿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或两者均被麻醉
C.15分钟后,脊蛙左腿的传入神经或感受器或两者均被麻醉
D.实验中,传出神经先于传入神经被麻醉
2.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腿反射,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该后肢    (填“能”或“不能”)发生屈腿反射,其原因是                                             
                       。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腿反射,则说明                                     。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                      
                                            
                       。
(4)从以上实验结果    (填“能”或“不能”)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从以上实验你可以得出的结论                                。
2.科技视野——神经细胞的再生
  传统的观点认为,高等动物的神经发生只存在于胚胎期或出生后的发育早期,成年后大脑就不会再生长了。然而,近几十年来的发现逐步改变了这种认识。科学家发现,在3月龄大鼠(已性成熟)的某些脑区存在新生神经元。现在已发现,在包括人类的多种动物成体脑中,都有神经发生。神经发生包括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存活等,它们受多种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影响,还受环境及社会多种因素的复杂调节。年龄也影响神经发生量,随着动物年龄的增加,神经发生量下降。
  人脑中某些脑区的新生神经元,还可能在一些疾病的康复中起作用,这或许意味着将来可以通过培养新的神经元,来修复由疾病或创伤导致受损的大脑。
3.研究发现运动可以使成年人的大脑产生有益变化,包括促进新神经元的生成和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是因为运动能够促进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的蛋白质的分泌,它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神经元生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上的轴突和树突有利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B.BDNF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后促进神经元的生长
C.BDNF将有利于大脑神经中枢结构的维持和改善
D.神经元的生成及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有利于大脑产生有益变化
4.脊髓损伤(SCI)是脊柱损伤后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在脊髓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感觉、运动障碍,如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SCI发生后,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小胶质细胞被迅速激活,部分定向迁移至损伤区域,通过吞噬作用改善损伤区域微环境,促进机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活化后的M1型小胶质细胞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促进炎症反应,过度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活化后的M2型小胶质细胞则能释放大量IL 4和IL 13等因子,能促进血管生成和神经元再生。因此治疗该病的机理是                      
                                            
                       。
(2)为研究中药脊髓康对小胶质细胞迁移功能与神经元生长状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假手术 SCI 模型组 脊髓康 低剂 量组 脊髓康 中剂 量组 脊髓康 高剂 量组 强的 松组
实验 处理1 等量生 理盐水 灌胃 X 等剂量药液灌胃给药
各组术后于1 d、4 d、8 d、12 d时间段观察大鼠后肢运动情况
结果 强的松组与脊髓康高剂量组评分较好
实验 处理2 在术后12 d处死,取脊髓相应区域进行冰冻切片
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标记小胶质细胞的特殊抗体anti和神经元骨架的抗体β3
对各组脊髓切片中的神经元进行观察
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如图1、2
注:强的松是目前治疗SCI的常用西药
①表中X的处理应是                。
②据图1可知,                                            
                       ,可有效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如图2)。
(3)中药脊髓康对SCI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可较长时间服用。综合上述研究结果,你认为脊髓康治疗SCI的机理是否探究清楚,并阐明理由:                      
                                             。
1.(2022·重庆高考10题)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2.(2023·北京高考7题)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
B.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
C.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
D.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
3.(2023·全国甲卷3题)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C.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D.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
4.(2023·山东高考16题改编)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
B.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
C.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
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
5.(2022·广东高考15题)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6.(2023·浙江1月选考21题节选)我们说话和唱歌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这属于随意呼吸运动;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人体仍进行有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运动。人体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位。体液中的O2、CO2和H+浓度变化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运动。回答下列问题:
(1)自主呼吸运动是通过反射实现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            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O2、CO2和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    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    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2)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pH变    ,CO2含量和pH的变化共同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还有实验发现,当吸入气体中CO2浓度过大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原因是CO2浓度过大导致呼吸中枢    。
(3)大脑皮层受损的“植物人”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哺乳动物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停止。上述事实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     的呼吸中枢参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     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章末整合提升
网络构建
血浆  渗透压  循环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反射弧  突触间隙
综合归纳
1.D 反射弧完整,反射才能发生。用药后15分钟右腿依然发生反射,说明右腿的反射弧始终未被麻醉,A正确;用药后10分钟左腿不发生反射,右腿发生反射,说明左腿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或两者都被麻醉,B正确;右腿的反射弧始终未被麻醉,而15分钟后,刺激左腿左趾尖,右腿不再发生反射,说明左腿的传入神经或感受器或两者均被麻醉,C正确;假定10分钟后麻醉的是效应器,15分钟后麻醉的是传入神经,而传出神经始终未被麻醉,实验结果也符合,D错误。
2.(1)不能 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4)不能 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解析:(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由于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因此不能出现屈腿反射。(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腿反射,则说明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3)脊髓属于神经中枢,若捣毁乙的脊髓,由于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此时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能出现屈腿反射。(4)由于以上实验是在没有大脑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缺少了有大脑组做对照,故不能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该实验是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从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3.B 根据题目信息,BDNF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神经元生长,B错误。
4.(1)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为M1型,促进小胶质细胞活化为M2型,适量减少小胶质细胞的迁移量 (2)①等量生理盐水灌胃 ②脊髓康减少了小胶质细胞的迁移量,且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高剂量脊髓康的药效与强的松相近 (3)否,需进一步探究脊髓康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为M1型,还是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活化为M2型,达到治疗效果
解析:(1)由题意可知,适量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迁移到损伤区域能通过吞噬作用减少损伤,促进运动机能恢复。如果小胶质细胞激活形成M1型,将会加大炎症反应,损害神经系统,因此此过程要抑制;形成M2型,则能促进血管和神经元生成,是有利的,应该要促进活化成M2型的过程。(2)①假手术一组是空白对照组,SCI模型组是模型对照组,应该采取和空白对照组相同的给药方式,所以依然是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此时相当于药量为0,与后面的四个给脊髓康和强的松的实验组对比,能说明药物是否起效。②由图1可知,给药的实验组随着脊髓康的药量增大,anti抗体减少,说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量减少,说明脊髓康能治疗SCI,且高剂量的脊髓康的anti抗体表达量与强的松组的相近,说明药效与强的松相近。同时由图2可知,随着脊髓康药量增加,β3表达量增多,说明往损伤部位迁移的小胶质细胞变少。(3)由实验只能知道脊髓康能降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量,减少小胶质细胞的迁移量,但并不能确定小胶质细胞激活后转化的方向,所以关于脊髓康治疗SCI的机理并没有探究清楚。
真题体验
1.D 肌肉酸痛是因机体产生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存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A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血液和组织液的运输,B错误;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C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
2.B 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是人类先天就有的反射,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司机看到红灯踩刹车这一反射是在实际生活中习得的,因此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运动时大汗淋漓来增加散热,这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是其与生俱来的行为,该反射弧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
3.D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正确;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含有大量的神经元,B正确;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C正确;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仍然能完成膝跳反射,D错误。
4.C 静息电位状态下,K+外流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减小,一定阻止K+的继续外流,A正确;静息电位时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Cl-内流,导致膜内负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则膜内外电位差增大,B正确;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促进Na+的内流,当膜内变为正电时则抑制Na+的继续内流,C错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为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再变为外正内负,则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D正确。
5.B 乙可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与丙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会引起丙膜的电位发生变化,A正确;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乙酰胆碱,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能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6.(1)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电 内流 (2)小 受抑制 (3)大脑皮层 脑干
解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从而转变为兴奋状态。(2)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会导致血浆pH变小。当吸入气体中CO2浓度过大会导致呼吸中枢受抑制,从而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3)大脑皮层受损后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参与,而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则呼吸停止,说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5 / 5(共40张PPT)
章末整合提升
1. 科学思维——判断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C)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
神经(E),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 )。
B
(3)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
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接近中枢的位置),肌
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1. 脊蛙是指除去大脑的青蛙,这种青蛙可用于有关非条件反射的实
验。实验人员用麻醉药处理脊蛙的左腿,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左
趾尖和右趾尖,观察刺激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示发生
缩腿反射,“-”表示不发生缩腿反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用药前 用药后5分钟 用药后10分钟 用药后15分钟
左腿 右
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刺激 左趾尖 + + + + - + - -
刺激 右趾尖 + + + + - + - +
A. 实验过程中,右腿的反射弧始终未被麻醉
B. 10分钟后,脊蛙左腿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或两者均被麻醉
C. 15分钟后,脊蛙左腿的传入神经或感受器或两者均被麻醉
D. 实验中,传出神经先于传入神经被麻醉
解析: 反射弧完整,反射才能发生。用药后15分钟右腿依然发
生反射,说明右腿的反射弧始终未被麻醉,A正确;用药后10分钟
左腿不发生反射,右腿发生反射,说明左腿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或
两者都被麻醉,B正确;右腿的反射弧始终未被麻醉,而15分钟
后,刺激左腿左趾尖,右腿不再发生反射,说明左腿的传入神经或
感受器或两者均被麻醉,C正确;假定10分钟后麻醉的是效应器,
15分钟后麻醉的是传入神经,而传出神经始终未被麻醉,实验结果
也符合,D错误。
2. 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
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
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腿反射,之后
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该后
肢 (填“能”或“不能”)发生屈腿反射,其原因
是 。
解析: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由于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因此不能出现屈腿反射。
不能
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
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腿反
射,则说明

解析: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腿反射,则说明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
需的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发生
屈腿反射,原因是 。
解析:脊髓属于神经中枢,若捣毁乙的脊髓,由于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此时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能出现屈腿反射。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4)从以上实验结果 (填“能”或“不能”)得出“蛙
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从以上实验你可以
得出的结论 。
解析:由于以上实验是在没有大脑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缺少了有大脑组做对照,故不能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该实验是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从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不能
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2. 科技视野——神经细胞的再生
  传统的观点认为,高等动物的神经发生只存在于胚胎期或出生
后的发育早期,成年后大脑就不会再生长了。然而,近几十年来的
发现逐步改变了这种认识。科学家发现,在3月龄大鼠(已性成
熟)的某些脑区存在新生神经元。现在已发现,在包括人类的多种
动物成体脑中,都有神经发生。神经发生包括细胞增殖、分化、迁
移和存活等,它们受多种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影响,还受环境及社会
多种因素的复杂调节。年龄也影响神经发生量,随着动物年龄的增
加,神经发生量下降。
  人脑中某些脑区的新生神经元,还可能在一些疾病的康复中起
作用,这或许意味着将来可以通过培养新的神经元,来修复由疾病
或创伤导致受损的大脑。
3. 研究发现运动可以使成年人的大脑产生有益变化,包括促进新神经
元的生成和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是因为运动能够促进一种名
为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的蛋白质的分泌,它与细胞膜上受体
结合后可以促进神经元生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上的轴突和树突有利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B. BDNF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后促进神经元的生长
C. BDNF将有利于大脑神经中枢结构的维持和改善
D. 神经元的生成及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有利于大脑产生有益变化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BDNF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神
经元生长,B错误。
4. 脊髓损伤(SCI)是脊柱损伤后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在脊髓损害的
相应节段出现各种感觉、运动障碍,如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请
回答下列问题:
(1)SCI发生后,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小胶质细胞被迅速激活,部分定向迁移至损伤区域,通过吞噬作用改善损伤区域微环境,促进机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活化后的M1型小胶质细胞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促进炎症反应,过度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活化后的M2型小胶质细胞则能释放大量IL 4和IL 13等因子,能促进血管生成和神经元再生。因此治疗该病的机理是

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为M1型,
促进小胶质细胞活化为M2型,适量减少小胶质细胞的迁移量
解析:由题意可知,适量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迁移到损伤
区域能通过吞噬作用减少损伤,促进运动机能恢复。如果小
胶质细胞激活形成M1型,将会加大炎症反应,损害神经系
统,因此此过程要抑制;形成M2型,则能促进血管和神经元
生成,是有利的,应该要促进活化成M2型的过程。
(2)为研究中药脊髓康对小胶质细胞迁移功能与神经元生长状态
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假手术 SCI 模型组 脊髓康 低剂量组 脊髓康 中剂量组 脊髓康 高剂量组 强的
松组
实验 处理1 等量生理
盐水灌胃 X 等剂量药液灌胃给药
各组术后于1 d、4 d、8 d、12 d时间段观察大鼠后肢运动情

结果 强的松组与脊髓康高剂量组评分较好
实验 处理2 在术后12 d处死,取脊髓相应区域进行冰冻切片
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标记小胶质细胞的特殊抗体anti和神经
元骨架的抗体β3
对各组脊髓切片中的神经元进行观察
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如图1、2
注:强的松是目前治疗SCI的常用西药
①表中X的处理应是 。
②据图1可知,
,可
有效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如图2)。
等量生理盐水灌胃
脊髓康减少了小胶质细胞的迁移量,且效果
与浓度呈正相关,高剂量脊髓康的药效与强的松相近
解析:①假手术一组是空白对照组,SCI模型组是模型
对照组,应该采取和空白对照组相同的给药方式,所以依然
是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此时相当于药量为0,与后面的四个给
脊髓康和强的松的实验组对比,能说明药物是否起效。②由
图1可知,给药的实验组随着脊髓康的药量增大,anti抗体减
少,说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量减少,说明脊髓康能治疗SCI,
且高剂量的脊髓康的anti抗体表达量与强的松组的相近,说明
药效与强的松相近。同时由图2可知,随着脊髓康药量增加,
β3表达量增多,说明往损伤部位迁移的小胶质细胞变少。
(3)中药脊髓康对SCI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可较长
时间服用。综合上述研究结果,你认为脊髓康治疗SCI的机理
是否探究清楚,并阐明理由:


解析:由实验只能知道脊髓康能降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量,减少小胶质细胞的迁移量,但并不能确定小胶质细胞激活后转化的方向,所以关于脊髓康治疗SCI的机理并没有探究清楚。
否,需进一步探究脊髓康是
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为M1型,还是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
活化为M2型,达到治疗效果
1. (2022·重庆高考10题)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
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
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
B. 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C. 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D. 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解析: 肌肉酸痛是因机体产生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存
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A错误;肌细胞生
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血液和组织液的运输,B错误;乳酸转化
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C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
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
降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
2. (2023·北京高考7题)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
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 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
B. 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
C. 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
D. 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
解析: 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是人类先天就有的反射,不
需要经过大脑皮层,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司机看到红灯
踩刹车这一反射是在实际生活中习得的,因此受到大脑皮层的控
制,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运动时大汗淋漓来增加散热,这是人
类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新生儿吸吮放入口
中的奶嘴是其与生俱来的行为,该反射弧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因
此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
3. (2023·全国甲卷3题)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
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 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C.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D. 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
解析: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正确;中枢
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含有大量的神经元,B正确;脊髓是机体
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
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C正确;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
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仍然能
完成膝跳反射,D错误。
4. (2023·山东高考16题改编)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
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
Cl-浓度比膜内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
B. 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
C. 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
D.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
的情况
解析: 静息电位状态下,K+外流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减小,一
定阻止K+的继续外流,A正确;静息电位时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
负,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Cl-内流,导致膜内负电位的绝对
值增大,则膜内外电位差增大,B正确;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
内外电位差促进Na+的内流,当膜内变为正电时则抑制Na+的继续
内流,C错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
变化为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再变为外正内负,则会出现膜内
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D正确。
5. (2022·广东高考15题)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
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
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
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 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 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 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 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解析: 乙可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与丙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会
引起丙膜的电位发生变化,A正确;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
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
乙酰胆碱,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
后膜,又是能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多巴胺的释放受乙
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
放,D正确。
6. (2023·浙江1月选考21题节选)我们说话和唱歌时,需要有意
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这属于随意呼吸运动;睡眠
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人体仍进行有节律性的呼吸
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运动。人体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
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
部位。体液中的O2、CO2和H+浓度变化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调
节呼吸运动。回答下列问题:
(1)自主呼吸运动是通过反射实现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
器、 和效应器。化学感
受器能将O2、CO2和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 信号。
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 而
转变为兴奋状态。
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从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内流
(2)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pH
变 ,CO2含量和pH的变化共同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还
有实验发现,当吸入气体中CO2浓度过大时,会出现呼吸困
难、昏迷等现象,原因是CO2浓度过大导致呼吸中枢

解析: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会导致血浆pH变小。当吸入气体中CO2浓度过大会导致呼吸中枢受抑制,从而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

受抑

(3)大脑皮层受损的“植物人”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
哺乳动物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
停止。上述事实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
的呼吸中枢参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
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解析:大脑皮层受损后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参与,而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则呼吸停止,说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大脑皮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