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结构,学会提取5W1H关键信息。
2.赏析新闻语言的简洁性与表现力(如“摧枯拉朽”“突破敌阵”)。
3.理解新闻记录时代的意义,感悟解放战争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闻结构的辨识与关键信息提取方法。
难点:历史背景理解与新闻隐含立场的辩证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任务,导入新课
师: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来到我们的身边。你经常接触新闻,注意过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 时效性、真实客观(教材17页的技巧点拨)
师:本单元所选的消息,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旧闻”,而在发表的当时,报道的都是刚刚发生的事,有很强的时效性。今天我们就回到1949年,感受当时《消息二则》发布给人们带来的震撼感受。
二、知识准备,预习检查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工作。
(1)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革命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其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2)背景链接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一面玩弄和平的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取得喘息时间,重整军备,卷土重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部队共100万人,奉命于当晚发起渡江战役,在长达500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
(3)知识补充
①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媒体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②什么是“消息”?
消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事情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的一种文体,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使事件的高潮在前,被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③新闻(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是什么?
新闻(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概括性)。
新闻(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消息)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背景、结语是新闻的辅助部分。
④ 新闻的“六要素”(五W一H)是什么?
一篇完整的新闻作品应该具备六个最基本的要素: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和how(如何)。这六要素常常被称为“五个W和一个H”。
2.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1)音形梳理站
溃退(kuì) 泄气(xiè) 督战(dū) 要塞(sài)
歼灭(jiān) 摧枯拉朽(kū) 锐不可当(dānɡ)
(2)错字检测站
馈赠 流泻
馈退 泻气
溃退 泄气
深度 催促
横度 催枯拉朽
横渡 摧枯拉朽
阻挡
锐不可挡
锐不可当
(3)解词通关站
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督战:监督作战。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阻挡。
三、初读感知,剖析结构
1.学生自主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思考这则新闻告知了哪些关键信息?
预设 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2.回顾新闻(消息)结构的五部分和六要素(5W1H),完成下列表格。
结构 原文示例 作用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概括核心事件
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提炼最重要事实
主体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 详细叙述经过
背景/结语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 补充背景,深化意义
关键点指导:导语核心句判断:首段是否包含"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对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缺具体时间)
3.为另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划分结构,完成表格。
结构 原文示例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横渡长江
主体 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背景/结语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都很泄气
4.师:请大家圈出新闻开头的特殊信息——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这个信息叫什么?
预设 定义:这叫"电头",是新闻发布机构/时间/地点的标识。
它告诉我们什么?
机构:国家级通讯社(权威性)
时间:精确到小时(时效性)
地点:长江前线(现场感)
为什么必不可少?
预设 "知道谁发的消息""知道有多新" 如同身份证——确保消息真实可信
如同保鲜标签——标注信息新鲜度
5.观察下列文字,完成相应问题。
【1949年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2023年微博】@央视新闻 #现场直击 2023-07-29 15:30 北京
(1)这两段信息有什么相似功能?
预设 标明发布者/时间/地点
(2)如果去掉这些信息,会丢失什么?
预设 “不知道谁发的,可能是假的!”(权威性缺失)
“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事!”(时效性模糊)
(3)虚假新闻案例沉浸体验,教师逐层揭示信息。
预设 非权威媒体+模糊时间仍不可信
教师点睛:“电头就是新闻的‘防伪码’——权威机构是 信任基石,精确时间是 保质标签!”
6.同学小光捡到了两张缺失电头的新闻案例,请你帮助他诊断漏洞(指出缺少哪些关键要素)并补全电头(设计可信的发布标识)。
新闻案例:a.台风掀翻渔船30人失踪 b.某中学食物中毒学生昏迷
预设 漏洞分析:a无时间、无地点、无来源 b模糊校名、无具体日期
可信电头示例:a中国海事 2023-09-01 18:00 福建平潭
b市教育局 2023-11-15 14:20 XX中学
教师要点总结:时间精确到小时(如18:00而非“今日”)
机构需为官方主体(排除“网友爆料”“知情人士”)
教师小结:
新 闻 结 构 金 字 塔
╱▓▓▓▓▓▓╲ ← 标题(浓缩事件)
╱▓▓▓▓▓▓▓▓▓▓╲ ← 导语(5W1H核心)
╱▓▓▓▓▓▓▓▓▓▓▓▓▓▓╲ ← 主体(细节展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背景/结语(补充说明)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知识导入
温故:投影上节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表 → 齐读导语段(强化倒金字塔记忆)
知新:师:“上节课我们解剖了新闻的‘骨架’(结构),今天要感受它的‘血肉’(语言)——同样报道胜利,对比两句话,哪句更震撼?”(学生投票)
A. 解放军赢了。
B. 人民解放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预设 自然聚焦动词力度与情感浓度
二、再读文本,品析语言
1,两则消息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预设 大约 不含 至发电时止
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2.两则消息中,哪个字反复出现,请将它找出来并试着分析其作用。
(提示:去掉这个字并不会改变句意。)
预设 “我”字。
反复出现的“我”字以个体代整体,既表明严正的立场,又将舍我其谁的雄心与豪情、自豪感与归属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字也增加了亲近感与真切感,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更能鼓舞人心。
3.两则消息中,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态度,用这些带有个人感彩的词语会不会违反新闻真实准确的原则?
预设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等一系列词语突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一往无前。
“不料”一词显示出我军的神勇,充满了对敌军的嘲讽、蔑视。
并不违反新闻真实准确的原则。写新闻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带有感彩的词语陈述事实,把态度表露出来。
在这两则消息中,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之情和对敌人的嘲讽之意都包含在用词当中。
4.比较三路大军战况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何这样安排?
预设 详写:东路;略写:中路和西路
因为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而且该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解放南京。
如此安排更能突出文章中心,突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三、主题归纳,明确中心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约三十万人已南渡长江的战况,赞扬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也也讽刺了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不堪一击的现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四、深度讨论,拓展延伸
客观与立场的辩证法问题链:
基础层:“原文有没有直接说‘国民党很弱’?”(无)
→ 但通过哪些词暗示? (“经营”“泄气”“微弱抵抗”)
辩证层:“称我军‘英勇’而敌军‘反动派’,是否违背客观性?”
→ 引导发现:历史语境中“反动派”是政治定性词(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
准则层:“当今报道冲突事件(如巴以战争),应如何选词?”
→ 归纳原则:
禁用侮辱性称谓(如“恐怖分子”需权威界定)
慎用情感形容词(如“残忍的”“英勇的”)
五、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教师组织学生当堂完成指定练习,随后师生共同批改诊断,明确未掌握的知识点,并针对性布置巩固任务。
六、板书设计
消息二则
1.结构:倒金字塔
标题→导语(5W1H)→主体→背景/结语
2.语言:
准确:约、至发电时止
生动:摧枯拉朽、锐不可当
立场:我、军无斗志
3.电头=防伪码:机构·时间·地点
附:教学反思
本课以“电头防伪码”为切入口,成功激活了学生对新闻真实性的兴趣,5W1H提取训练达成度高。然而,在“立场与客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仍将“立场”误读为“虚构”,说明历史语境与新闻伦理的衔接不足;后续需补充巴以报道实例,引导学生在事实确认后再评议用词,并布置“校运会消息”微写作,让电头、倒金字塔、中性词三要素在实践中内化。
二次备课记录(仅供参考)
深化历史背景分析:补充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的关联性,帮助学生理解渡江战役的战略意义。
对比阅读设计:增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异同点对比表,强化结构辨析能力。
多媒体辅助:插入渡江战役实景视频或地图,直观呈现战线与地形特点。
情感教育渗透:结合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作,深化对革命精神的感悟。
写作训练延伸:布置课后任务:以“假如我是渡江战役报道员”为主题撰写短讯,巩固新闻写作技巧。
差异化教学:为学困生设计填空式结构图,为学优生提供拓展题(如分析“电头”的权威性作用)。
批判性思维引导:设计辩论环节:“若你是国民党将领,如何应对解放军渡江?”,激发多角度思考练习改为“纠错”:给出一条缺电头、立场失衡的校园新闻,小组现场修订。
作业分层:A层写120字校内消息;B层评析一篇外媒报道的用词立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