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导航
1.知道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了解盐酸、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用途。
2.知道烧碱、消石灰、氨水的物理性质;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化学性质和用途。
3.初步学会稀释浓硫酸,认识强酸和强碱的腐蚀性。
4.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5.认识常见的酸和碱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6.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据此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7.初步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的性质。
8.通过体会中和反应及其实质的探究过程,学习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相关知识链接
1.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为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其反应原理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较活泼的金属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H2,例如:Fe+2HClFeCl2+H2↑(书写化学方程式)。
3.铁制品表面生锈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除去。
4.蓝色的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生成蓝色沉淀,反应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
5.镁、锌、铜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反应最剧烈的是镁,不发生反应的是铜。拓展延伸
知识要点梳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学习方法点津
1.学习本节采用归纳法,把相似的知识点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归纳总结,酸碱指示剂在酸性、碱性溶液中变色,酸的相似化学性质和碱的相似化学性质,对比上述相似的知识归纳总结,使知识间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便于掌握。
2.注意联系实际,把知识点同生产、生活相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把生活中的酸和碱与教材中常见的酸和碱相结合,在生活中学化学,把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不同的酸和碱的特性进行类比,既抓住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共性的原因,又掌握性质的差异,掌握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重点关注“典型物质”: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4.抓住中心、掌握规律
本节课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中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中介绍了中和反应的实质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对中和反应的产物——盐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又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研究,所以以中和反应为线索,把四个重要的知识点串联,各知识点又具有各自的规律,在学习中注意掌握规律。
5.重视实验、注重探究
本节课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在实验基础上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问题进行剖析,特别是中和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对比、分析,最后总结出结论。
易误易混警示
误区一
误认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溶液。
防错妙招:酸碱指示剂只能检验溶液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酸碱性,酸溶液一定显酸性,但是显酸性的溶液却不一定是酸溶液。同理,碱溶液一定显碱性,但是显碱性的溶液却不一定是碱溶液。
误区二
误认为金属与酸反应时生成H2的质量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关。
防错妙招:金属与酸反应时,只有H2生成的速率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而H2生成的质量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没有关系。
误区三
误认为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
防错妙招:中和反应指的是酸与碱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强调的是酸与碱反应,如果不是酸与碱之间的反应,即使生成了盐和水,也不属于中和反应。例如,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都能生成盐和水,但这两类反应均不属于中和反应。
误区四
误认为中和反应发生后,溶液一定呈中性。
防错妙招: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样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反应中如果酸过量,溶液呈酸性;如果碱过量,溶液呈碱性,只有恰好中和时,溶液呈中性。
误区五
误认为盐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防错妙招:大多数盐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的化合物,如NaCl、CuSO4等;而少数盐中可以没有金属离子,如NH4Cl、NH4NO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