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14课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14课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07:5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第14课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
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知识必备
整体感知
细读感悟
思考探究
积累拓展
课堂小结
目 录
1
2
3
4
5
7
6
本课件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参考、融入教材课后题
有一位诗人,他生活在盛唐时代;他春风得意,高中状元;宦海沉浮,半隐半仕。他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他天才妙悟、神韵悠然,笃信佛教,人称“诗佛”。
他是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与王维相遇,与王维同行,共赴塞上。
王维
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
赏析诗句,感受作者写景的特点。
体会主旨情感,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重点
难点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唐朝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有“诗佛”之称。在书画艺术方面,王维擅长草书、隶书和山水画。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 欲 问边,属国 过 居延。
征蓬 出 汉塞,归雁 入 胡天。
大漠 孤烟 直,长河 落日 圆。
萧关 逢 候骑,都护 在 燕然。
划分朗读节奏
sài

yān
押ɑn韵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慰问边关守军。
典属国的简称。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一说,附属国。
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唐代边关以点燃一道烽烟的方式报告边境平安,故称孤烟。烟,指烽烟。
指黄河。
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这里指前线统帅。
理解诗词大意
诗歌大意
我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不觉便到达了辽远的边塞地区。
(我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天。
大漠上升起笔直的烽烟,黄河边落日显得特别圆。
行经萧关遇上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说是前线统帅已经到了燕然。
再次诵读诗歌,思考诗人在大漠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的心情如何?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诗人要去哪
在去往边塞的途中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时间:
地点:
目的地:
归雁入胡天——春天
单车欲问边——车上
属国过居延——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诗人为什么要写“征蓬”和“归雁”这两个景物?
征蓬
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因此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归雁
从南边归来的大雁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诗人自比归雁,传递出漂泊无定之感。
“征蓬”“出汉塞”与“归雁”“入胡天”,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
在这首诗中,有一联被誉为“独绝千古”,请你猜猜看,这是哪一联?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写出了沙漠的浩瀚;“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强调了黄河的绵延不断;“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的大漠背景下,塞外独特壮丽的景象,而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对景象的描绘中。
诗人在途中偶遇候骑,得知都护正在前线,此时他内心可能产生哪些情感?
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同时暗用“燕然山”的典故,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形单影只的孤寂
漂泊不定的悲壮
面对壮景的孤寂
慷慨悲壮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锻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
“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
全诗描绘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生发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诗人的豁达情怀。
蓟中①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②。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③,归来独闭门。
【注】①蓟(jì)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西南。②翻:同“反”。③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
阅读下面的诗歌,分析王维和高适描写大漠景象的不同。
王维选取“孤烟”“长河”“落日”等特有意象,营造苍茫之感,并用“直”“圆”二字准确描绘沙漠景象,意境雄浑,壮阔深邃;高适以白描手法大笔勾勒,将极目远眺下大漠、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描绘出来,突出大漠景象的荒凉。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